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制造业的困境与突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进强

  [摘 要]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在全球制造业重振之际,中国制造业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本文从人工成本、税负、融资等角度分析了目前制造业面临的困难,并针对这些困难,提出企业应审时度势、实施有效突破的思路。
  [关键词]制造业;成本;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8-0111-01
  
  1 制造业的困境
  (1)人工成本高。一方面表现为用工荒。据有关资料显示,江浙沪等地区很多企业春节过后复工率不足一成,而武汉几家制造业巨头更是上演了“抢人大战”。据媒体报道,成都某人才市场招工任务竟然分配到保安。眼下,这股“用工荒”不仅波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连一向是主要劳工输出地的中西部地区也难以幸免,各地企业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招徕工人、留住工人,但效果甚微;另一方面表现为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很多企业月薪普涨10%~30%,但招工仍旧困难重重,最近一两年各地政府都大幅度的提高了产业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进而还提高了社会基本医疗保障等惠民政策,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逐年提高的今天,企业进入微利时代,这时候给工人涨工资无疑是在进一步缩减企业的利润空间,部分制造企业已到了无利可图的地步,不得不面临关门歇业的局面。
  (2)税收负担重。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中国企业创造了近10万亿的经济价值,而税后利润却不到3万亿,上缴的利税,高达7.32万亿。高税负加重了制造业的负担,严重挫伤了企业的创业自主性和主动性。而与此相反,印度、越南等一些新兴国家,却在降低制造业的税负,采取减收或者补贴的方式,加强制造行业的竞争优势。
  (3)融资难、成本高。一方面表现为融资难。在当前宏观调控的形势下,贷款规模相对更小、更紧,有限的贷款规模已经很难满足企业的正常融资需要,尤其中小企业在向银行争取融资支持时更是处于不利位置,融资难,造成了企业发展的局限性,尤其是在上规模、提产能方面更显捉襟见肘;另一方面表现为融资成本不断提高。近期,央行又宣布自4月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这已是近半年来央行的第四次加息。调整后,一年期贷款利率达到6.31%,贷款利率的提高,进一步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4)原材料成本提高。全面通胀时代导致的粮食、棉花、金属、能源等价格节节攀升。目前,我国农产品向食品的价格传导渠道比较明显,但在制造行业,几乎很难把不断上涨的原材料成本传导到消费渠道,现状是终端消费者不承担上涨的原料成本。而现有的买方市场环境下,由于供大于求,制造企业只有通过压缩利润来消化上涨的成本,其结果最终表现为中下游产品价格稳定,甚至可能是走低的趋势。这就导致企业赢利减少,部分难以消化成本上涨的企业不得不面临减产甚至破产的局面。
  (5)产能严重过剩。中国制造业在过去10年一直备受低水平产能过剩的困扰。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由于受经济膨胀的影响,各行业均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制造业甚至一度面临着商品短缺。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进入21世纪之后形式大变,商品市场普遍供过于求,制造业也出现滞销态势。目前,我国主要工业品80%以上都处于产能过剩,据相关资料显示,在24个主要行业中,有19个行业的产品是明显供过于求的。
  (6)对外贸易难。外贸出口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驱动力之一。但眼下日趋紧张的世界经济关系以及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对于多数利润微薄的中国制造业来说,就像“压断骆驼脊背的最后一根稻草”,很难有大的订单以及外包项目,于是,很多企业就转入内销,接踵而来的,又造成内销供过于求,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 有效突破
  面对制造业的种种困境,除了政府应当积极实施刺激内需、拉动消费政策,在税收和产业政策方面也应加大对制造业的扶持力度,作为制造行业更应该审时度势,实施有效突破。
  (1)兼并联合,实施产业链高效整合。产业链高效整合就是以更高的效能做全整条产业链的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从而在市场适应和消费者互动上取得主动和领先地位,达到高效整合的目的。任何一个企业在当前条件下都不可能在产业链条的任何一个环节上都是最优的,只能是在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环节上具有突出优势。产业关联性越强,产业链条越紧密,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配置效能才可能越高。通过产业价值链的整合,拉长、拉宽产业链,不但可以将不同优势环节的企业相联系,实现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达到最优,更可实现企业产业价值链优化组合,各个环节达到最优,而且基于产业价值链的资源整合,通过诸如实施标准化生产、对内部管理费用进行严格控制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产品在产业价值增值环节上的包装、流通、库存、销售等成本以及部门间的管理费用,获得成本领先优势。因此,有能力的企业要用市场化手段开展兼并、收购活动,适度提高产业集中度。
  (2)转方式调结构,实施产业升级。转方式,就是以创新为先导,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由外延型增长到内涵型增长,由资源消耗型增长到环保节能型增长,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包容性增长;调结构,就是通过把握宏观经济发展态势,调整企业各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比例关系,使其更加合理化、高级化,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的调整等相关资讯。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与时俱进,不断实施产业升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3)有效突围,实施走出去战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下,企业要高点定位,瞄准全球市场,通过借鉴吸收、消化创新等手段,推进发展战略、产业结构、管控模式、技术变革等方面的提升与发展,加快培育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但实施走出去战略绝非易事,面临着政经环境、市场状况、文化融合等多方面的困境与挑战。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源储备:一是加强信息储备,要从政经环境、市场状况、竞争程度、投资回报等多个维度来观察当地的投资机遇,择机切入,从而为海外行走提供更为精准的视角。二是加强人才储备,要有一批专业水平高、熟悉国外情况、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化的运营管理团队,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智力支持。三是加强资本储备,海外投资项目一般都涉及数额较大,企业必须具备雄厚的资本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可能也是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徐向艺.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经营理念转变和管理创新[J].理论学刊,2007(12).
  [2]于丽先,张薇.论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J].前沿,2007(10).
  
  [作者简介]姜进强,男,山东栖霞人,供职于烟台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789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