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双语教学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贺爱兰 陈跃进 刘如石
[摘要]本文从分子生物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入手,对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师资要求、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列举了双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双语教学;分子生物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8―0169―02
所谓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如在加拿大,双语教学一般指在英语地区用法语授课的教学形式。在美国,双语教学一般指用西班牙语进行的学科教学。在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双语教学实际上是指用汉语与英语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国际通行的一般意义的双语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在教育过程中,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使学生在整体学识、两种语言能力以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学习及成长上,均能达到顺利而自然的发展。在这里,第二种语言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或科目。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是以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为目的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以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和细胞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正在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与渗透的重要前沿学科。本文就双语教学开展的现状,结合我们在开展《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列举了双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1、分子生物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1 双语教学是分子生物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和规律性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是一门国际前沿性强、发展迅速、对生命科学领域各分支学科具有广泛和深入影响的学科。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成果和最新的研究发展都发表在影响因子比较高的国际性刊物上,这类刊物都是英文刊物。因此,双语教学是分子生物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对于促进学科与学术前沿融合有重要意义。双语教学有利于促进教育与国际接轨,也是短时间内跟上国际科技发展的迫切需求。
1.2 双语教学是本学科教学改革的需要
近20年来分子生物学领域发展极为迅速,知识更新率也很快,教材内容相对滞后,这就要求老师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同时,要注意本学科前沿发展的最新动态,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适当地增加新的知识与国际接轨以开阔学生视野。双语教学是促进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走出去引进来”的必备条件之一,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国际化的教育大环境,使学生直接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国际先进动态,使学生按照英语的思维模式直接吸收世界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造就现代化新型人才。
2、双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2.1 师资条件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因此双语课程教师素质决定了双语教学的实施情况,从而影响对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和专业课教师一样,双语教学的重点首先是学科内容,其次是外语,尤其是专业外语在教学中的运用。所以,这就要求双语教师不仅精通学科内容,而且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熟练地驾驭外语进行专业课的教学,因此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些发达国家,国家对双语教学有明确的政策规范,例如,在加拿大,当法语作为教学语言时,必须由本族语为法语或法语水平相当于本族语的教师施教,这些规定与其国情相符,保证了加拿大双语师资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双语教学尚处在实验阶段,也从未设立双语师资专业。目前的双语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还有一部分教师没有国外留学经历。因此,在师资水平这一环节上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的差距,双语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对双语教学的影响不容忽视。
2.2 教材的选用
通常的双语教材包括国外引进教材、国内出版教材、翻译教材等,在高校中大多采用的是国外引进教材,这些教材的优点是语言纯正,但是大多与国内的课程标准不符,难度和我国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有差距。此外,目前引进的原版教材种类有限,在使用中选择余地很小。《分子生物学》常用的是科学出版社引进的现代生物学精要速览系列的教材,和国内相应专业课的课程体系有较大的区别,造成不同学科教学中内容的重复。因此,在双语教学中迫切需要语言地道,篇幅适当,符合我国学生认识能力的教材,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原版教材的引进,这已经成为制约双语教学开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2.3 教学方法和手段
目前,在很多院校的《分子生物学》教学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以描述性的讲解来传播知识,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知识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往往忽视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潜在性和理解知识的差异性以及发展知识的创造性。并且,分子生物学主要是从DNA分子水平来阐述遗传信息的传递(DNA复制等)、基因表达(DNA到RNA到蛋白质)及基因表达的调控。然而,基因看不到摸不着,学生对其是一个懵懵懂懂的认识,再加上其复杂抽象艰深的调控过程,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产生一种五里雾里的混乱感,教学效果不理想。
3、问题应对策略
3.1 大力提高双语教师的水平
目前,很多院校都与国外有着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交流,或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这为教师带来了进修或考察的机会,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英语和专业水平,学术交流也为双语教学引进原版教材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果有学校政策的支持,通过聘请校内外著名专家、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双语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推动双语课程建设也是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手段。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条件,重新整合教学团队,将有留学背景的专业教师或者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科研人员充实到双语教学的第一线也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捷径。通过鼓励留学进修、深造来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也是一条途径。只要学校予以重视,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双语教师的水平还是完全可能的。
3.2 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灵活选择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发展迅速的学科,由科研第一线的教师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讲授,非常生动具体。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推行双语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英语的分子生物学知识体系,同时引入后基因组时代的具有新概念和新技术介绍的先进内容的《GeneⅧ》、《MolecularBiology 0f the Gene》、《Molecular Cell Biology》、《Molecular
Biology 0f the Gene》、《Modern Genetic Analysis》和《TheCell:A Molecular Approach》等作为备课的补充材料,实现在知识体系和内容上的更新。目前网上资源非常丰富,其利用越来越普遍,但选择网上资源要符合自己的教学特点,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与学生所用教材内容相关,这样就可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3.3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开展教学
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具体目标是在学习分子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掌握英语语言,主要教学目的应定位在专业课教学,但在课堂上应尽量创造较多的使用英语的语言环境。考虑到实际教学学时的限制和分子生物学内容的繁多,本着在较少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为学生介绍较多的内容,采用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应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参考国外多种原版教科书及电子图书,系统制作出全部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和模拟动画等。把书本知识转换为直观形象的、图文并茂的、情景交融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把间接兴趣转变为直接兴趣,教师讲解省时,授课信息量增大,提高了课时利用率,解决了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还辅以观看《Molecular Cell Biology》和《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Fifth Edition)的配套光盘、参观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动手实验等多种方式,使理论知识的表达更加形象、直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另外,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接受双语教学的能力直接影响双语教学实施的效果,有条件应尽量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分类教学或分班教学。对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应先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用全中文授课的教学方式;当学生英语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再逐步增加英文讲授的比例,对分子生物学中一些重要的、难理解的理论应仍以母语教授为主,这样才能达到双语教学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袁平华,中国高校双语教学与加拿大双语教育之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06(5):39―43.
[2]郁凯元,汤崇熙,任祖平,使用原版英语教材,进行双语教学的一些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2(6):26―27.
[3]吴咏诗,高等学校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2(2):68―71.
[4]盛继群,戴余军,高华,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探索,2007(6):74―76.
[5]李顾,专业课双语教学实践体会[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5):27―8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072141);湖南省自然科学资助项目(09JJ6048);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09)。
[作者简介]贺爱兰(1975-),女,湖南湘乡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陈跃进(1958-),男,湖南益阳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生物技术;刘如石(1971-),男,湖南涟源人,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导师,研究方向:基因分子生物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796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