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 婧 朱凤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使我国对外贸易得到持续性发展,防止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我国需要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现状,阐述了我国对外贸易可能存在的“比较优势陷阱”,最后探讨了新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来源。
关键词:出口商品结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出口商品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善,逐步实现了出口去向从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向以发达国家为主,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制成品的比重已经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这些都表明我国贸易结构在不断优化。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从出口总额来看,中国出口总额在近20年出现明显上升趋势。加入WTO之后出现更大幅度的增长。从1978年97.5亿美元增长到了2006年9691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近20%。从出口商品结构上来看,工业制成品比重明显高于初级产品比重,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1980年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仅45.9%,2005达到93.6‰从出口去向来看,我国出口发达国家的比例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出口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在逐年下降。2006年与我国发展贸易往来的国家有228个,美国和加拿大、日本、欧盟是主要贸易合作伙伴,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地区与我国的贸易总额在上升。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比重在逐年增加,从1999年占出口总额的16.7%到2003年的27.1%。
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比较优势陷阱”
上述变化标志着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无论在产品质量和规模上,都随着贸易成果的扩大而增强。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比较优势不具备持续性。我国能否保持外贸的持续快速发展仍然是一个焦点问题。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中国家生产并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则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实际上,长期以来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指导思想正是比较优势所强调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主导,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来参与竞争。这正是我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和“贫困化增长”困境的重要原因。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比较优势陷阱”主要有: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密集型产品和粗加工占了很大的比重;在贸易额增大的背后隐藏着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行业内部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转变
在新的国际经济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产品面对着日益缩小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纯粹依靠比较优势已经不能为我国对外贸易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还会使我国对外贸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在这样的现状下就需要用新的理论来指导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竞争优势是:在参与国际竞争过程中,要从全局的高度,根据一国范围内可以调度的资源,并以最终在国际市场上确立本国产品市场占有率为目的的竞争能力。竞争优势理论建立在规模经济、市场不完全竞争、技术进步等基础上,更强调通过创新获得竞争优势改变现状。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并使企业具有适合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
在新经济条件下我国外贸竞争优势的来源不是彻底的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去追求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是运用科技力量和不断的创新来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含量,选择性的扶持和发展先导性高科技战略产业(主要是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先导性高科技产业既可以为现有的传统产业融入新技术和设备,还是未来世界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通过与跨国企业合作或竞争,成为其价值链的一环,从而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结论
在新的国际经济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产品面对着日益缩小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纯粹依靠比较优势已经不能为我国对外贸易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还会使我国对外贸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竞争优势理论不仅延续了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并用动态的观点去分析企业乃至国家的优势所在。竞争优势理论中提倡的企业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将是我国对外贸易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的源泉所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62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