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业转移文献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娟 吴南 李祥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现象逐渐成为理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涌现出许多研究成果。从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来看,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转移的概念、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等几个方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理论进行回顾。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动因 模式 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187-02
  一、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动因的相关理论综述
  关于产业转移动因的研究,现有理论主要基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宏观角度即在国家的产业层次上分析产业转移的动因。微观角度即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企业的空间扩张或者转移的原因。目前,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的有关理论大部分主要集中在宏观角度,相应的有成本上升论、产品生命周期论、边际产业转移论等。微观角度的研究相对较少,比较典型的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石奇的集成经济论。
  (一)国外关于产业转移动因的理论
  1.成本上升论。阿瑟・刘易斯(W. Arthur Lewis)最早对产业转移动因问题进行探讨。他分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现象并认为: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非熟练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这种成本的变化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并最终使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2.产品生命周期论。弗农(R. Vernon)以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来解释产业国际转移现象,他将产品生命周期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三个时期,他认为,随着产品由新产品时期向成熟产品时期和标准化产品时期的转换,产品的特性将由知识技术密集型向资本或劳动密集型转换。相应地,在不同生产阶段对不同生产要素的重视程度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该产品的生产在要素丰裕程度不同的国家之间转移。
  3.移入需求论。劳尔・普雷维什(Raul Prebisch)以发展中国家为视角考察产业转移。他认为,出于发展的压力而被迫实行的用国内工业化替代大量进口工业品的进口替代战略,是产业转移发生的根源。因为正是进口替代战略为发达国家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打开了大门。同时,普雷维什强调发展中国家被迫性的产业移入需求对产业转移的重要作用。
  4.边际产业转移论。小岛清(Kiyochi.Kojma)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或夕阳产业,这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不仅研究整个产业的国际转移,而且已涉及到企业、生产工序的国际转移问题。
  5.垄断优势论。斯蒂芬・海默(S.Hymer)认为,美国跨国公司之所以对外直接投资,并非是追求直接的利润,或者说利润的差异不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垄断优势才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它可望获得长期利益。而这些垄断优势主要包括资金、技术、规模、组织管理、信誉和商标优势,其中技术知识是企业资产中最核心的部分。
  6.梯度转移论。以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为代表的梯度发展理论研究者认为每个国家与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世界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处在高梯度上的地区向低梯度上的地区传递下去。
  7.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J.H. Dunning)在产业转移的微观层面,用O-L-I模型来说明企业的对外投资和扩张行为。他认为,产业组织决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O优势),要素赋存结构决定的区域特定优势(L优势),交易成本决定的内部化特定优势(I优势),是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主要原因。
  8.集成经济论。石奇用集成经济的原理解释产业转移的微观机理。他认为,产业转移是企业实现市场集成的手段。所谓集成经济,是指企业通过市场重组和集成的方式对产业链中不同价值环节的最优利用而实现的经济。他认为产业转移是企业在技术手手段之外通过对市场的重组和集成实现经济性的结果。
  这些理论,对于解释当前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步走上国际化道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国内产业的国际再转移现象有一定说服力。
  (二)国内关于产业转移动因的理论
  目前,国内对产业转移的动因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但有不少学者对此做出论述。主要观点如下:
  1.王先庆认为,不同经济―地理空间存在的“成长差”和不同区域产业主体之间存在相关“利益差”共同构成的“产业差”是产业转移的基础。“成长差”的存在导致不同区域间进行无休止的产业升级运动。“利益差”则使得各类产业总是向着能获取最大利益的区域转移。
  2.魏后凯认为,企业是否决定迁移不仅取决于来自现有区位的推力和来自目标市场区位的拉力的大小,还取决于一些促使企业在现有区位的阻力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涉及到企业迁移所造成的固定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损失,维持现有劳动就业关系,来自地方政府的压力以及管理者旅行成本增加等。
  3.戴宏伟认为,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导致不同地区在产业结构方面具有极大的差异性,这种产业梯度与要素禀赋的差异带动了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与组合以及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从而推动产业在区际的转移。
  4.陈刚等人认为在撤退产业转移中,发达区域的衰退性产业是主体,而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的消长转换则是衰退性产业空间移动的内在根源和基本动机。
  5.李小建等从区域基础、国家政策、发展战略等因素,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逐步降低,存在梯度差异,而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将导致一些传统产业向其他欠发达地区转移。
  二、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模式的相关理论综述
  现有文献对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总体来说比较零乱,没有形成系统,且多数研究还比较浅,理论深度不够,模式分类也不严格。理论性较强的主要有雁形转移模式、梯度和逆梯度转移模式,其他模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一)国外关于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
  1.“雁行发展模式”。该模式由赤松要提出。他通过对日本棉纺工业从进口发展到国内生产再到出口的进程进行考察,认为后进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应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由此其产业会承接先进国家或地区的转移,实现相继更新或发展。
  2.“产业循环发展模式”。该模式由弗农提出。他指出产品遵循“新产品开发―国内市场形成―出口―资本和技术出口―进口―更新的产品开发”的循环顺序。产品经过这一顺序不断循环,带动了工业结构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向资金进而向技术密集型演进,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3.“边际产业扩张模式”。该模式由小岛清提出。描绘了以直接投资为表现形式的产业转移轨迹以及由此在转移地区和被转移地区形成的先后继起的产业发展形态。他认为,转出地区为了维持成本优势,将把产品的生产转移到转入地区,不仅加大了在转移地区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直接投资,而且向比较优势产业转移了经营资源。
  4.区域梯度转移的相关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和赫希曼(A.O.Hirshman)分析了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工业部门的布局,认为某产业在新产品阶段应布局在高梯度的大城市,在成熟阶段应布局在第二梯度地区,在标准化阶段应向低梯度地区转移。缪尔达尔还发现梯度发展中有三种效应即极化、扩散和回程效应,他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与分散。

  (二)国内关于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
  目前国内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仅仅是作为产业转移的一个很小的方面去考虑,除了梯度和逆梯度转移模式理论性较强外,其他的转移模式还没有较为系统的阐述。
  1.梯度模式转移论。该理论由何钟秀、夏禹龙、冯之浚等国内学者明确提出,认为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技术梯度,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新制度和管理方法等)主要发生在高梯度区域,然后依据产品周期循环的顺序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移,梯度推移主要通过城市系统来进行。
  2.逆梯度转移论。该理论的提出者是郭凡生和谭介辉,主要针对欠发达区域实施转移提出相关战略与对策。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带有跳跃性。因此,欠发达区域可以利用资源丰富的后发优势,实行赶超战略,通过新科学技术的直接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提升产业层次,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从而可以反过来向发达区域转移。
  三、总结
  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电脑和其他信息技术设备得到极大普及,社会产业结构再度升级换代,国际产业转移规模扩大化,这一切都促使国际产业转移进程加快。当前对国际产业转移的研究应进一步突破国别的限制,在研究范围上,应以国际区域、跨国公司、一国内部某一地区等为单位展开研究;在研究内容上,不仅限于对生产领域的转移问题研究,还应对研发和服务领域的转移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目前,国内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还存在如下问题:(1)对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分析框架。(2)对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研究广度和深度不足。(3)对影响产业转移的经济因素研究比较多,而其他因素考虑相对少。
  参考文献:
  [1]W.A.Lewis,1954.“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The Manchester School,139-191.
  [2]R.Vernon.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2):190-207.
  [3]Kojima,K.,1973:“A Macro-economic Approach to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itotsubashi Journal of Economics,14(June),pp.l-21.
  [4]Kanbur,R.and Zhang,X.,2005:“Fifty Years of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A Journey through Revolution,Reform and Openness”,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9,Issue 1,pp.87-106.
  [5]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6]石奇,张继良.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协调性[J].产业经济研究,2007,(1).
  [责任编辑 吴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21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