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会计电算化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敏

  摘要: 通过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发现会计电算化发展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不少的问题,应该加强软件开发,搞好电算化人员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包括操作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等,才能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作用,促进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的发展。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090-02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算化在会计领域的作用,给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经营管理带来质的飞跃。首先,把会计人员从传统的、烦琐的记账、算账、报账中解放出来,使他们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逐步投身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为挖潜增效,降低成本提供途径;其次,提供了完整、及时、准确的信息资料。现在中国的电算化会计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日常会计核算工作,并在逐步向管理会计电算化发展,逐步深入。
  一、会计电算化发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软件的适应性、通用性不强,财务及管理软件系统内部衔接性差
  综观中国的财务软件市场,财务软件公司如雨后春笋争相涌现,财务软件品种繁多,表明了电算化会计事业的蓬勃发展,但财务软件的应用结果一直不尽人意,很多财务软件功能相似,性能也无太大差别,包括较早的用友、金碟软件,看似通用实质在实践中具体问题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很少看到一套完整、系统的财务会计信息处理通用程序。针对于企业或行业的会计核算设计,开发深度不够,实用性不强,没有充分体现管理型会计,一些有实力的行业或企业纷纷组织专业人员研制具有更强针对性的财务软件,造成了财务软件开发在资源和人力上的极大浪费。财务及管理软件系统内部衔接性差。例如,我单位财务软件用的是国强浪潮软件,而管理软件用的是东财软件,这两个软件的数据兼容性差,很难实现数据共享。财务软件系统内部各个模块的衔接性也不好。其次,所有行业的会计核算都有共性,特别是同行业的会计核算差别甚小,完全可以应用同行业会计核算通用程序,所以开发编制同行业财务软件是可行的,不仅可以避免通用软件的重复开发节省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大大提高了软件可靠性和利用率。
  2.会计人员缺乏电算化知识,应用不广泛
  会计电算化涉及计算机、会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由于懂计算机编制程序的设计人员大多不太熟悉会计核算的规则,使得在设计程序时考虑不周,编制的应用程序对于会计人员不能得心应手,给会计信息处理带来了一定局限性,基础资料信息不完整限制电算化的发展应用。其次,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计算机基础知识缺乏,对于经常变化的情况或非日常业务,束手无策,有时偶尔一个极小的变化也只好请专业设计人员进行操作修改,会计电算化操作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正是由于设计人员缺乏会计专业知识,会计人员缺乏电算化专业知识,往往使得程序被改来改去,改到最后,谁也搞不清程序的内容,责任分不清,没有一套完整程序说明,操作难上加难使得手工记账不甩账,手工、电脑、同时进行重复劳动。会计电算化的信息化、系统化、智能化未能充分的体现。虽然专家们已呼吁电算化会计不能仅仅停留在会计核算的层次上,而应该大力加强管理会计电算化,有关技术人员也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能真正做到将会计信息直接转换为管理信息,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直接的有效的综合性的控制系统尚待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努力,管理会计电算化是电算化会计的深层发展,是会计信息综合运用的必然结果。
  3.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完善
  内部控制关系到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关系到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企业在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后,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使用了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为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新的环境下不落后于形势,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部分单位的领导认为会计电算化就是电脑代替人工操作,职责不明,没有建立一套内部控制体系,会计电算化的准确性、安全性和保密性得不到保障,也由于会计人员的大大减少,从而使一些不相容的职务得不到分离,大大降低了会计相互牵制的效力,并且由于岗位设置混乱、权限不明、串岗操作,有的单位由于人手缺乏,将计算机的维护、数据的输入与修改、凭证的审核交由同一人完成,违反了会计不相容原则,也增加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差错和作假舞弊的可能性。
  二、解决会计电算化发展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1.加强软件开发,建立一个易于扩展的框架结构及标准的对内外接口,体现通用性和实用性
  首先,不论是自行组织开发还是购买商品化软件,都必须遵循财政部或各省财政厅制定的标准和规定。软件企业要建立一支庞大的技术过硬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开发软件的人员要具有计算机、会计和管理多方面的的专业知识,开发的软件才能使更多的企业、单位使用得心应手,才能得以推广。集中开发的财务软件要具有通用性和实用性,起码同行业应用广泛,包括成本软件、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核算、固定资产、辅助管理、财务分析等等,保留其勾稽关系,数据兼容性好,内部衔接灵活,使其形成一整套的软件系统。一方面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不用企业东奔西走比较各家软件的内容实用性,也避免有的企业另行开发。其次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要纳入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整体范畴。企业要求从采购、销售、库存的管理到会计核算、应收应付账款管理、资金和成本管理、财务分析预测等实现一体化,另一方面客户需求的变化和多样性,使得任何的应用系统都无法覆盖所有的用户的所有需求,所以就要求财务及管理软件具有易于扩展的框架结构,这种框架结构使得开发商今后对软件的维护和扩展变得更为容易,也使应用系统的客户化和二次开发变得简单,还可以为将来实现多种管理软件系统的彼此衔接打下基础。
  2.搞好电算化人员培训工作,培养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复合型人才
  电算化人才的培养意义。软件开发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电算化人员同样也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他们能够精通信息技术和财务管理知识,熟练地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分析,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所以电算化的实施,人员培训是关键。由于电算化会计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经过短期培训而来,所以应加强电算化的业务培训工作,增强各级业务人员素质,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既要重视实施会计电算化前的人才培养,也要重视电算化人员的后续教育,培养一批会计电算花的复合型人才。只有拥有众多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知识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才能真正促进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的提高。由于这些会计电算化人员既熟悉计算机软件的编制和维护,同时也精通会计业务,根据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会计软件存在的问题,可与软件人员沟通,进行有效地改正处理,也许还会自己编制财务软件,根据实际工作的具体实践,编制出一些实用性强、通用化程度高的优质会计软件,同时实现财务软件的改进,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高素质的业务人才的确能够推进企业电算化事业真正向“管理型”、“智能型”、“网络化”转变。

  3.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方面,由于使用了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减少了因疏忽大意及计算失误造成的差错;另一方面,任何计算机系统都不是无懈可击的,制度也不可能天衣无缝,应顺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潮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高效性及准确性,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完整的信息,创造更高的效益。虽然国家制定了《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规范》,但随着其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新的要求,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那么到底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呢?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更为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建立企业内部操作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内部安全信息系统,制定软件、硬件和数据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对会计档案包含的内容、归档程序、查阅手续、期满销毁等做出详细规定。加强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审计。
  三、对于中国长远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思考
  随着中国会计电算化系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开发通用性、实用性较强的软件,衔接好各个软件之间及其内部数据接口;培养一批既懂财务又懂电脑的复合型人才,抓好会计电算化的基础工作,规范内部控制,使其应用更广泛。展望未来,中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一定会在互联网得到更大的发展。最终必然走向国际联网,互联网将延伸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的管理范围和管理能力,使移动管理成为现实,彼此共享,实现远程的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动态的进行会计核算的在线财务管理,我们坚信,中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一定会在互联网时代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娟.会计电算化下内部审计监督新模式[J].理论观察,2006,(3).
  [2]谭岚.审计网络化初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5).
  [3]高建超.会计电算化与审计[J].中国市场,2006,(5).
  [4]王海林.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J].财会月刊,2004,(5).
  [5]王存祥.会计电算化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8).
  [6]邵春.对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6,(3).
  [7]詹奎芳.信息技术对会计工作的影响[J].财会研究,2006,(3).
  [8]代长红.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0).
  [9]王雪玲.论《到灯塔去》的空间叙事艺术[J].学术交流,2009,(12).[责任编辑 陈丽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69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