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卫刚

  摘要:分析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际,分别从教学目标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方式的改革,考试机制改革,教学资源建设改革四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与建议,希望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及教学大纲的制定和管理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232-02
  
  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计算机作为现代工具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计算机应用的实践性很强,为此,在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更应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
  
  在高职院校,应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培养能力和面向应用方面,而不是以获取知识或面向研究为主。也就是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个必须掌握的重要的现代工具,在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乃至在工作岗位上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在组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自学能力为目的。
  
  二、教学方法与方式的改革
  
  1.改进教学方法。计算机作为一种操作工具,要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大量的上机实践,为此,利用现有的硬件条件,在课时分配上最大限度地增加上机实习比重,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实验教学中采用“操作+应用”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WORD2003制作表格时,首先教会学生有关表格制作过程中的基本操作,学生通过练习,在掌握了这些基本操作后,教师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使用比较多的表格进行分析,总结出不同风格的表格形式,作为任务布置给学生。如“课程表”、“成绩单”等,这些表格都是学生平时要用到的,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制作这些表格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因兴趣所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激情,制作出的表格不仅实用而且美观。“操作+应用”教学模式运用到实际的实验教学中效果明显。
  2.改进教学方式。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否恰当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方式改革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选用合适的教材。选择适宜的教材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在选用教材时选择由高职院校编写的适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点的教材。
  4.突出实用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如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常见的文件类型及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的使用是最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已经成为现代计算机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非常必要,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5.精心组织教学。教学的实施以实例教学为模式,在每个章节的开始给出有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可视化”的实例中对学习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学习这些知识能做什么,大概需要哪些知识,随后,以实例为主介绍相关的知识,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6.培养自学能力。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知识更新加快,掌握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就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知识更新,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掌握文字框的基本属性操作方法时,再把图像属性、表格属性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7.实施因材施教。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应当充分运用电子教案、网络课件、实验案例等教学资源于教学中,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适合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起点学生的学习需求,主要特点还表现在:首先是便于个性化教育,实现因材施教。由于生源基础不同,加上教学时数的限制,从而给基于群体的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利用网络课件,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式学习,从而解决因学生个体差异造成教学效果不均衡的问题。第二是方便学生自学和复习。例如,学生课下通过浏览电子教案,可以进一步理解课程的核心、重点和难点;再如通过使用自测系统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测试,随时检查自己的学习程度和状况。
  
  三、考试机制改革
  
  为增强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必须不断探索和完善考试机制,把考核的重心放在学生综合能力上,建立健全考核标准,使考核更具有科学性。鉴于实际应用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可以全部实行机考,这样既可以实现学校教学与社会上各种水平考试的接轨,促使学生提高持证率,又可以更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了,课程及格率自然也提高了。考核方法可以实行开放式的无纸化考试。“开放”是指考试的时间,也就是只要学生要求考试,在教师的安排下随时可以进行;“无纸考试”即学生随机抽取试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计算机上的试题。这种考核方法的优点在于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方法和考试机制的改革离不开教学资源的建设。根据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应不断修订和完善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编写和开发各门课程的教材、讲义、电子教案、实验案例及试题库、网络课件等。为配合网上教学,还需要开发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和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利用网络实现教学的全过程。为配合计算机考试,需要开发基于 Web 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线考试系统。结合精品课程的建设,逐步形成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包。
  
  五、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既有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碰撞,又有新的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磨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和探索,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林国.计算机操作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金耘.CAI课件设计中的一些原则[J].科技创新,2005,(4).
  [3]秦昌平.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4]高晓梅.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2,(5).
  [5]祝智庭.因特网教育资源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刘娇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07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