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旅游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益军

  摘要: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专业形成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的多层面教育体系。旅游专业本科是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但目前高校旅游专业本科在招生、就业、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尴尬与困境,在分析这种现象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建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改革;采用校企合作的实践方式;与旅游企业共同进行师资培训等,以期对高校旅游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高校;旅游专业;本科;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4-0230-03
  
  一、高校旅游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学生就业情况与所学专业相脱节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届时,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客观上需要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特别是需要具有相当程度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奇怪的是,作为旅游就业市场主要的供应方之一,高校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时选择旅游行业的比例越来越低,汪剑明(2004)发表在《中国旅游报》上的一篇文章提及,历年来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的人数比例一般在10%~20%之间,两年后仍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还不到20%[1]。旅游本科毕业生在旅游行业的低就业率以及高流失率的事实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以笔者工作的学校――泉州师范学院为例,根据日常教学中的了解,该校2004级历史学(旅游文化方向)的本科生专业思想不稳定,有相当一部分不希望到旅游企业中就业,而更倾向于到其他企业或者与师范类学生一样从事教学工作,所以,许多人把考取中学教师资格证作为重要目标,2006级有5名学生在开学初就选择了申请到其他专业就学。
  (二)学生实际能力与旅游用人单位存在一定差距
  实际情况表明,在“厚基础,宽口径”一般本科培养模式下毕业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存在眼高手低、实际能力与旅游用人单位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导致了其在旅游行业并不具备相当强的就业竞争力,更不用说在其他领域的就业竞争力了。林梅英(2005)在其研究文章中提及的案例深刻地反映了这一问题:某景区为加快发展,急需旅游市场营销策划人员、计算机和文秘工作人员以及表演队的主持人等方面的人才。而在笔试与面试的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竞争市场营销策划岗位,经贸外语专业学生竞争文秘与主持人,计算机专业学生竞争计算机和文秘工作,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竞争中则显现不出明显优势,其所能从事的工作,其他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从事,而旅游专业的学生却难以明显优势去竞争其他专业领域的相应工作。还有旅行社的导游工作,外语、中文、历史专业的学生都能胜任,宾馆饭店的管理工作亦如此[2]。
  (三)旅游专业本科招生存在某种程度的尴尬与困境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高学历的旅游人才,更是受到旅游企业的青睐。许多高校都不约而同地看到旅游业这块大蛋糕,纷纷设置了旅游专业,据中国旅游网统计,到2005年底,全国共有设立旅游专业的高、中等学校1 336所,在校生总计为566 493人,形成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的多层面教育体系[3]。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本应是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和满足旅游就业市场的主力军,但实际情况却是该专业的本科生有被社会和学校边缘化的倾向,被社会认为“科研不如研究生,动手不如专科生”,招生情况越来越不好。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该校的旅游本科专业挂靠在历史系底下,每两年招收一个班50名学生左右,保证该专业的存在已经成了令相关领导和教师棘手的一个问题。因此,有人甚至怀疑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必要性。遵循教育的基本常识,作为一个完善的旅游高等教育体系,本科教育是不可或缺而且理应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但目前该专业的发展似乎走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
  
  二、高校旅游专业本科尴尬与困境的原因分析
  
  综上所述,高校旅游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目前的旅游就业市场需求相脱节,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尴尬与困境,下面笔者将初步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一)培养定位有偏差
  受传统教育观念和体制的影响,不少高校在旅游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上存在着一些偏差,对学生的培养重在理论,忽略实践,重视成绩,忽视能力。目前,高校旅游专业本科过多定位于管理类人才培养,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或服务型岗位,而企业实际需求最大的却是一线工作人员,旅游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与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情况是不相符的,两者之间出现较大的偏差。
  (二)专业设置不合理
  专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色不鲜明,相同或重复的专业开设过多。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旅游本科专业多集中在旅游管理、饭店管理等领域,容易造成学生专业知识趋于雷同化、大众化,职场竞争力下降;二是新兴专业发展滞后。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深入发展,一些新兴的专业需求如会展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旅游交通、度假管理等开始出现,而大部分高校限于多种原因,目前还只有少部分院校开始设置会展、电信服务、信息服务、空乘旅游等专业,且都集中在大专、中专职高培养层次。
  (三)课程设置不科学
  部分高校在开设旅游本科专业时并不具备足够的师资力量,因此采取了挂靠在其他院系下招生的方式,这容易产生课程设置不科学,“因人授课”的现象。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该校的旅游专业本科招生分别挂靠在历史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之下,因此出现了历史类、地理类课程过多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厚基础,宽口径”的一般本科培养理念下,许多高校在设置旅游本科专业课程时试图将支撑旅游学相关学科的基础都“厚”进去,结果是蜻蜓点水、面面俱到,什么都没有“厚”。由于面面俱到,感觉知识面很“宽”,适应性很“宽”,但实际上不是“宽”而是“散”。学生的知识结构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违反了本科教育的目的,客观上影响了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潜力,结果是事与愿违。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任何就业竞争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4]。
  (四)师资结构有待调整
  教师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强弱,不少旅游院校的师资数量、结构、水平等方面并不尽如人意。以泉州师院为例,在实际的旅游本科教学中,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并不多,持有旅游行业资质证书的旅游专业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教师缺少在旅游行业一线工作的经验,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从课本到课本,陷入“纸上谈兵”的误区。旅游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建立起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培养出符合旅游企业要求的人才。
  
  三、高校旅游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对策分析
  
  (一)培养目标
  高校的旅游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要改过去的精英教育培养模式为应用型培养模式,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学校的教育重点需要从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帮助其把握和熟练运用旅游行业要求从业人员所具有的职业素养、知识与能力,防止眼高手低的现象出现,增强岗位适应能力[5]。另一方面,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增强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职业意识,这是开展旅游教育活动的基础、核心、重点和目标[6]。

  (二)专业设置
  20世纪美国历史学家亨利・斯蒂尔・康马杰曾说,对19 世纪的美国寻常百姓来说,“教育是信仰”――条件是它必须“实用并带来红利”。高校旅游本科专业的开办和建设要改变传统“大而全”的通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目前,我国旅游院校专业设置的雷同化、重复化现象比较明显,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有竞争力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十一五”期间,各院校要注重专业设置的细分化和特色化,建设适应地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品牌专业集群。同时,进一步加快新兴专业、紧缺专业的建设,如项目策划、产品开发、会展管理、度假休闲、营销推广、电子商务、小语种等方面人才建设,今后各旅游院校要在引进这些领域的专业教师和配套教材上加大投入力度,尽快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三)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型教学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改革的中心,充分开展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丰富生动的课件、带领学生到旅游企业实地观摩教学,围绕典型案例展开互动式探讨教学等,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强学生的职场核心竞争力。
  针对旅游的应用性学科特点,有条件的旅游院校可以尝试改变传统按学科体系设置课程的模式,转而采取主题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学校在与用人单位充分沟通协商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的分类确定主题教学模块,比如客房主题模块、餐饮主题模块、景区管理主题模块、旅行社主题模块、导游主题模块、会展主题模块、规划主题模块等,这样可以将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主题模块有机融合,既有利于按阶段实施教学与经营一体化的培养方案,也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锻炼[7]。
  (四)实践环节
  旅游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这就要求高校在旅游本科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旅游人才。国外著名旅游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以美国普渡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学生到企业实习已经成为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完成在行业中的实习,至少了解从采购到市场营销的三个运营领域,帮助他们全面了解饭店整体业务,以应对今后在管理职位中面临的挑战[8]。
  在实践模式的选择上,校企合作是最常见的模式,国内外院校多采取这一方式。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互利互赢的长期合作关系,对学校来说,每年可以选派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可以通过学生和企业的反馈,了解市场最新动态和教学培养的实际效果,有利于及时地改进学校的教学工作;对学生来说,一方面可以熟悉企业的岗位要求,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从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增强职场适应能力;对企业来说,可以从中选拔留用优秀的人才,减少了外出招聘的成本和风险,同时可以建立稳定的人才储备库。另外一种模式是学校自建实习基地,国际公认的酒店管理人员培养的成功模式――“洛桑模式”所采取的就是这种方式。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教学楼就是一座酒店,一层设有大堂、前台、会议厅、咖啡吧以及图书馆和阅览室,二层和三层设有普通教室、视听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另外还设有可供实习与就餐的5个餐厅和9个厨房。学院的教学课程一般分为三类:理论课、实践课和语言课。一般学生每学完一个门类的课程,就要进行相应一段时间的实习,通过实践巩固理论学习成果,在实践中接触管理事务,培养管理意识[9]。这种自建酒店模式对学校的经济实力要求较高,各地的旅游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比如对学生公寓、餐厅进行试点改革,交由学生自己管理,要求学生必须制定并严格遵守管理制度,轮岗完成日常工作,保障公寓和餐厅的正常运营,按时按质完成各项服务及管理工作[10]。
  (五)师资培训
  旅游院校要想培养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专业本科学生,首先要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只有具有了优秀的老师,才会教育出高素质的学生。国外旅游名校对教师除了基本的学历要求外,一般都非常重视职业证书和从业经历。在美国,万豪集团、凯悦饭店集团每年都向国际饭店、餐馆及机构性膳宿组织教育理事会(I-CHRIE)成员教师提供实践项目资助,教师可以向集团申请,集团在审核后,选择合适人选参与集团提供的针对性学习培训,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11]。
  旅游院校一方面可以选派教师到相关旅游企业去挂职锻炼,增加实际工作经验,进一步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和岗位要求,丰富教学案例资源库;另一方面,可以聘请旅游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或客座教师,定期为学生召开讲座,使学生能够及时知悉旅游业界的最新动态和需求,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汪剑明.面对旅游企业人才“饥渴”高等院校何去何从[N].中国旅游报,2004-05-21.
  [2]林梅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7-81.
  [3]转引自陈志明.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流失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07,(11):378-379.
  [4]杨敏.试论我国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尴尬与出路[J].昆明大学学报,2006,(2):86-90.
  [5]魏小安,厉新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若干问题思考[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6:30-33.
  [6]赵鹏,汤利华.旅游高等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
  2006:71-76.
  [7]纪培玲,路军.基于人才资源需求的旅游教育分层培养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6:57-61.
  [8]方向红.中美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之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6:150-153.
  [9]何建民.饭店人才培养的热点问题与解决方案[J].饭店现代化,2005(3):29-35.
  [10]章晓盛.应用性大学课程设置改革探析――以饭店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6:81-85.
  [11]谷惠敏.我国旅游教育出路何在[N].中国旅游报,2004-07-28.
  Discussion on Undergraduate Cultivation Mode of Tourism Speciality in Colleges
  
  HUANG Yi-jun
  (Humanities College,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00, China)
  Abstract: Undergraduate is an important tache in colleges. Against the disappointing rea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 cultivation mode of tourism speciality in Colleges,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suggestions from aspects of cultivation position, speciality setup, teaching mode, practice tache and teaching training. Hopefully, this will be beneficial to undergraduate cultivation mode of tourism speciality in colleges.
  Key words: college; tourism speciality; undergraduate; cultivation mode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32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