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孟坤 卢润彩

  提要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高职院校也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建设和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课程体系建设。
  关键词:课程体系;职业能力;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求职业教育的特有课程体系,首先必须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一、遵循以设计为导向的原则
  
  高职教育不仅要有专业技术适应能力,更要有创新能力,即“本着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和创造未来的技术和劳动世界”。所以,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建设不能只是简单地考虑专业技术知识课程,也不能只是考虑职业工作任务一时的要求来设计课程体系,还要关注工作、技术与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
  
  二、坚持职业能力开发的原则
  
  高职院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学观,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岗位人才”、“职业人”和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核心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形成高技能人才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技术实践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是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课程学习,在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要坚持职业能力开发的原则。
  
  三、教学项目的选择和排序遵循职业性原则
  
  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是选择课程知识内容及实施序化的过程。教学项目特别是核心课程的教学项目的开发要遵循职业性原则,从职业项目出发来选择课程内容并安排教学顺序。以知识本身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课程,传授的是理论性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课程,强调的是获取自我建构的过程性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的问题。教学项目应以过程性知识即实践知识为主,以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为辅。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顺序组织每一个教学项目,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来学习相关知识,学与做融为一体,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
  
  四、课程实施坚持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学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行动导向的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要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建构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使学习者在解决职业实际问题时具有独立地计划、实施和评估的能力。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舞台的导演。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学习专业知识,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五、课程体系建设要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坚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合作内容为:共同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共同开发学生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教学方法;利用双方两种教育资源,创设适宜的学习培训和工作环境及学习情境和课程实施条件;合作开发教材等教学资源,共同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企业参与制定学习成果考核评价办法;在企业环境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共同管理和监控教学运行;校企互相兼职,共建共管课程教学、岗位培训和合作技术开发的专兼职队伍,学校与企业合作,互惠互利,谋求共同发展。在坚持一定原则的基础上,建设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做好专业市场调研。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进行深入的社会行业背景调研、人才市场调研,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收集有关专业设置与课程的有关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得出科学的结论,形成专业调研报告,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
  1、专业定位和培养方向。区域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情况;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发展趋势和生产经营结构的变化调整;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有哪些,对应职业岗位目前人才结构与需求状况;员工的主要来源渠道;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向社会输送相关专业毕业生情况及社会相关职业培训情况。确定专业定位和培养方向应该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主,充分考虑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同时兼顾区域社会需求,根据学校条件规划专业定位和培养方向。
  2、专业教学分析研究。课程设置和教学项目要与行业或企业界对毕业生的要求有较高的符合度,要与学生的入学基础和愿望要求有较高的符合度。教育受学生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必须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学生的知识状态、心理发展规律、智能特点和个性倾向都是建设课程体系优先考虑的条件。课程体系建设和实施要对教学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要对教学条件建设提出明确详细的要求,做出实施计划、措施和时间要求。
  (二)分析职业岗位,编制岗位能力标准。分析职业岗位就是要全面研究职业岗位的工作全过程和工作活动的所有因素。整个分析过程按照从工作职责到工作任务再到职业能力的顺序进行。第一阶段是工作职责和任务分析:分析职业内的工作职责和每一项职责内的任务。第二阶段是任务和能力目标分析:分析从业者在其工作职责的每项任务中应达到的最终绩效目标(即能够完成的工作)和能力目标(即知识、技能、态度等任职要求)。
  分析职业岗位时,学院要与行业专家进行充分沟通,将工作分析程序及要求传达给专家,重点分析岗位工作要求和职责。在讨论时,要充分尊重行业专家的意见,每一条都必须获得专家的一致认可。编制岗位能力标准要将每一职业岗位分解成项目和具体工作任务及相应的专项能力,其中专项能力应该包括完成这项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及所需工具,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和质量标准。
  (三)分析课程结构,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分析课程结构是依据相关教高文件精神和专业调研报告及岗位能力标准,开发课程类别,科学合理分配课时和安排课程,构建专业课程结构,编制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包括社会知识、文化艺术、职业道德、礼仪、环境保护等知识,这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基础课程根据行业通用能力要求开设相关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标准开设专业核心课程,这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例如传统财务会计课程,可以设计为出纳岗位实训课程、财产物资核算岗位实训课程、涉税会计岗位实训等课程。不同类型课程应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应该把工作实践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进行工作本位的实践性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名称尽量采用动宾结构,以突出高职教育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包括学习年限和招生对象、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范围、人才培养规格(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职业资格证书等)、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教学进程表、课外培养计划表、选修课分类及说明。
  (四)合理安排课程单元内容,并编制课程标准。基于工作过程开设的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要分析单元内容,编制课程标准。学习领域是“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的,通过目标、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描述的课程单元”。在设置课程单元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职业成长不再是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而是“从初学者到专家”的发展过程。(图1)
  课程单元内容应该按照职业成长发展阶段逐次提高学习难度和范围:定向和概括性知识、关联性知识、细节与功能性知识、基于经验的专业系统化深入知识。按照这一思路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之间的逻辑顺序,将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难度级别归入不同的难度范围里。
  专业负责人和带头人组织编写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经课程评审专家委员会评审后,由主管院长审批。课程标准应该包括课程性质和任务、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实施场所、考核方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材情况等内容。
  (五)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和教学场所。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应该体现先进性和实用性,做到理论与实践自然结合,需要以工作任务为核心重新选择和组织专业知识体系,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用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教学目标。教材要达到这样的质量标准,必须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目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深刻变化,这就要求学院与企业加强合作,建设校内或校外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融合。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设计应当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教学设备设施条件进行适应性配置。教学场所的布局要调整为以实训室为主,以教室为辅,并且实训室不仅仅是技能训练的场所,要融“教、学、做”一体化,在做中学。
  (作者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吴世娟.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时空,2008.9.
  [2]欧阳国文.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网络资源.岁月联盟,2010.8.
  [3]顾建军.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J].教育与职业,200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66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