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新
提要本文根据四川农村人口数量变动和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讨论人口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304.6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原因分析
目前,农村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全国流动人口大军中人数最多的一部分,而且数量还在逐年剧增。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因素。
1、紧张的人地关系是农村人口流动的基本推动力。尽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刺激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事实就是:由于农村人口实在太多,劳动力资源沉淀太久,在面积有限而又在日渐缩小的耕地上实在难以容纳现有劳动力,追求生存和发展促使农村劳动力进行非农化转移的趋势成为必然。
2、城乡经济收益差距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巨大诱因。促使农民做出向城市转移决策的是城乡预期收入差距。根据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只要预期城市收入净现值超过预期农村收入净现值,人们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会持续下去。用公式表示:d=wp-r,可以得出2007年城乡预期收入差距。其中,d为城乡预期收入差距,w为城市实际工资,p为城市就业率,r为农村平均收入。城乡预期收入差距越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动力越大。
3、劳动力价值水平是决定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因素。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其构造的“二元结构模型中”指出,在城乡二元结构条件下,由于农村普遍存在大量的潜在失业人口也就是剩余劳动力,为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流动提供了可能性。“二元结构”中城乡劳动力工资及劳动力价值的巨大差距加大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动力。
4、地区间的发展差异加大了人口流动的势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区域间发展水平不一,地区间差距拉大,使得人口迅速以较大的规模向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流动。
二、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四川是一个人口流动大省,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四川全省流动人口达1,600万人,人口流动速度为18.3%。从四川人口的省际流动来看,2005年四川是全国省际流出人口数最多的省份,达613万人,主要流向是经济发达和收入水平较高的广东、浙江、福建、江苏、上海等地区,流向上述5个省、市的人口占跨省流出人口总数的68.86%。四川流动人口的主要构成是农村人口,且大多是青壮年。
(一)农村人口流动的积极作用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进一步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四川2005年乡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67亩,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愈显突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一方面减少了依靠土地养活的人口;另一方面减少了对土地的投入成本,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劳动力对外的劳务输出则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升了消费水平,改善了消费结构。根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刘卿平同志在2000年3月对四川渠县屏西乡做的实地调查显示:在当地,家中凡有外出打工的农户,其收入均高于全家务农的农户,而且在其总收入中,打工收入基本占60%以上,有个别农户甚至达到90%。相应的,这部分农户生活水平较高,实际购买力较强,在随机抽查的10个样本中,就有两户拥有彩电和全国直拨电话,另有一户拥有私家卡车。
其次,农民收入的增加也进一步增加了农民对农业、非农业、技术、教育的投资,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资金。农民外出打工经商在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获得了比从事种植业多得多的收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多,农民的消费结构也随之改变。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比重在整个农村生活消费比重中呈下降趋势,而用于知识和信息获取方面的消费则呈上升趋势。这部分由外出务工而增加的收入有相当大的部分则转化为对农业的投入和促进再生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资金。
第三,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所收获的已不仅仅是劳动工资收入,也不仅仅是思想观念的改变和科学、民主意识的形成,他们在城市的各种非农劳动中,也学到了许多在田间劳动学不到的各种管理技能和实用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和技能不仅使他们在城市可以更自由地从事各种劳动而获得工资收入,而且更有利于他们完全脱离农村融入城镇生活。即使回到家乡同样可以利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更有效地从事农业劳动或非农业劳动,从而使收入渠道更加多样化,保证收入稳定增长的手段更加灵活。这样的转变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增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也使农村城镇化进程得以顺利进行。
(二)农村人口转移的消极影响。凡是有利就有弊,尽管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但农村外出打工人数增多对当地经济生活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农村人口流动正大量减少农村居民对土地的劳动投入,从而导致农业生态、生产条件恶化。由于利益剪刀差的作用,农民由传统农业获得的收益远小于外出打工获得的收益。因此,农村居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对土地的劳动力投入量也大大减少。为保证土地的粮食产量,留守的劳动力就通过使用更多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等来种植、管理农作物,而大量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不仅增大了农业种植成本,更重要的是长期下去,将会造成耕地、水源、大气等的严重污染,破坏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化。尤其是耕地土质遭受的化学制品制剂的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治理农业污染的难题之一。
其次,农村人口转移引起的农村家庭问题。随着农村人口流动,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外出打工者多以青壮年为主,他们外出后,家中剩下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这部分人劳动力不足,信息沟通不便,经济意识薄弱,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外出打工者基本上是当地农村中素质相对较高的一些人,这使得农业科技缺少创新主体,科技兴农较难落实;在农村,一家之主往往是青壮男子,他们外出后,会直接影响农户家庭决策的及时性和国家各项农业政策的贯彻执行;很多农户是青壮年夫妇共同外出打工,小孩由老人照看,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小孩的成长过程缺少必要的父母的爱和教育,直接影响下一代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而留守儿童综合素质的下降又使得农村劳动力出现结构型缺失,进一步引发低素质劳动力的过分供给和高素质劳动者大量缺失的矛盾。“民工荒”的形成正是这种结构性缺失的最好体现。而留守儿童的问题将成为新一轮劳动力过剩与“民工荒”对立的起点。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特殊现象――农村已转移劳动力的智力回流。然而,农村劳动力回流不应该是简单的返乡务农,而是充分利用在外务工所获得的资金和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快农村劳动力进行非农化转移是未来农村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首先,应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实施优先对人投资的战略,增加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中的竞争力,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含量。其次,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减少土地对农村劳动力的束缚力。第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大力发展以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为主题的民营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07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