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我国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原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孔 君
盈余信息,即盈余及其组成内容的详细信息,是编制财务报告的首要重点,是预测和分析公司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核心指标。在我国,各利益相关主体对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信息十分敏感,这一指标成为许多契约的重要参数。目前,国内的证券分析师关注的会计信息主要集中在盈利能力分析的几个指标上,如每股收益、主营业务利润及其增长率、净利润及其增长率等。可见,会计盈余作为财务报表的核心指标在证券市场中的地位。迄今为止,理论界对盈余质量的涵义及评价标准等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从决策有用性的角度来定义,盈余质量是指公司披露的盈余对其盈利水平的如实反映程度。本文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简要地谈谈衡量盈
余信息质量的原则。
一、衡量盈余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
1、真实性。《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盈余的确定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基础并遵循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与计量,到会计记录以至盈余报告的全过程,都必须如实反映,这是盈余信息最基本的质量要求。管理层不能为了达到想要取得的结果或诱导特定行为的发生,而将盈余信息加以歪曲或选用不适当的会计原则。此外,所提供的盈余信息必须能经受得住其他会计人员用相同的计量方法独立操作得出相似结论的检验。
2、相关性。《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盈余相关性是指盈余信息有助于投资者把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变化结合起来,预测未来的盈余以及现金流量,或者去证实或纠正以往的盈余预期,从而影响投资决策,取决于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预测价值是指盈余信息应能够帮助投资者预测未来的盈余以及现金流量,决策者根据预测的可能结果做出最优决策,即盈余是否具备持续性。这一特征重点在于区分盈余的组成,即区分非经常性或非重复发生的项目与那些期望在未来持续发生的项目。公司的利润通常是由经常性的与非经常性的损益构成,非经常损益往往是一次性的,暂时的,只有主营业务带来的利润才具有稳定性与持久性。盈余持续性越强,盈余质量越高。
反馈价值是指盈余信息能把过去决策所产生的实际结果反馈给决策者,使之与当初决策时所预期的结果相比较,判断过去的预期是否有误,待将来再做出同样决策时,可将其作为参考,从而影响决策。这一特征着重于反映过去的盈余信息的有用性,也可以说反馈是确认或修正投资者先前的预期。
3、明晰性。《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公司报告的利润数据应全面、清晰地反映利润的来源及构成,简洁但又不能存在重大遗漏。从上市公司利润形成过程来看,利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押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补贴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所得税等。
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营业外收支净额+投资收益-所得税。
在披露分部报告的情况下,还应分行业、分地区、分产品类别列示利润来源和形成。
4、可比性。《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信息使用者在接受不同企业同一名称的盈余信息时,其内容和计算口径要相同,如营业收入、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净额等等。否则,此企业的“营业利润”计算口径不同于彼企业的“营业利润”,就会造成信息使用者的误判,这将有悖于公正和真实。对于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同一名称盈余信息,其内容和计算口径也应相同。同时,盈余信息具备可比性是正确评价企业业绩的必要条件。
5、实质重于形式。《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在对盈余质量进行衡量时,不应只注重于对利润纯数字的比较,更要关注数字背后的实质问题。从一个会计期间(短期)来看,上市公司在一定期间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确认的利润总额或净利润,它们都是观念上的利润,并不代表上市公司实际流入的现金利润,我们认为能迅速转化为现金的利润才是高质量的利润,也就是现金保障程度,是考察盈余信息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
6、重要性。《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在对收入、费用、利润等要素进行确认和核算时,对重要的经济事项及其影响在会计上必须给予可靠的详尽提示,而对某些次要的信息可以适当简化或省略,以避免其掩盖或冲淡重要信息的有效利用。重要性大小的判断方法有多种,如采用定性标准、定量标准或混合标准,应特别注意的是在没有权威标准时,或在特定情况下决定了的最小定量标准并不适用时,就要由个人来估量重要性,此时会计人员的个人经验和素质将直接决定盈余信息的重要与否。坚持重要性原则,还能够使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
7、谨慎性。《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会计信息的谨慎性同时要求了会计盈余处理的规范性。企业会计制度与具体会计准则为适应多变的经济环境,在具体规定上有一定的弹性,这就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选择使用,但是不能为了做好账面利润而经常改变会计估计、会计政策。管理当局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可以采取稳健的态度,也可以采取乐观的态度。一般认为,谨慎性原则下的会计盈余信息质量较高。当然,谨慎应是充分而适当的,假借谨慎之名,故意压低利润,同样会降低利润的质量。
8、及时性。《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盈余信息的及时性表现为能在决策者做出决策时及时取得。及时性本身并不能使会计信息达到相关,但若信息不及时则会计信息便与决策无关了。这一特征的重点在于在盈余信息变得不相关之前获得它。因为我国上市公司一般均在证监会统一规定的时间公布财务报告,所以上市公司在及时性方面的差异并不很大。
二、衡量盈余信息质量的其他原则
1、增长性。公司主业的增长程度反映了盈余信息质量的高低。公司处于不同的成长阶段,其主要任务和关键成功要素存在差异,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财务特征。一般而言,企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属于资源的投入期,盈余水平较低甚至有可能亏损,而成熟期则是企业前期投入的收获季节,盈余水平相对较高。显然,在会计盈余数量水平相同的情况下,成长性好的企业由于其有良好的盈利前景而表现出高的盈余质量。公司成长性越好,会计盈余信息质量也越高。
2、安全性。盈余的安全性实质是对企业面临的风险水平的评估。收益与风险对称是经济生活中的普遍规律,企业在高风险状态下运行而获取中等甚至低水平的收益显然不是投资者所愿意看到的。企业所处宏观经济环境、区域经济环境、政策环境、行业特征、市场结构、资产结构、资本结构等都是企业风险的构成要素,它们的不同组合导致企业面临不同的风险水平,从而决定企业未来收益的稳定性。风险是影响企业价值的基本因素之一,对企业盈余质量进行评价,必须充分关注企业所面临风险的大小,在会计盈余数量水平相同的情况下,风险越大其质量越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38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