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在体育教学运用中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志刚
摘要: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已充分运用到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之中,这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还通过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它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深刻的、充实的、探究的经历和体验,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面对面地促进互动,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
关键词:小组合作;探究;运用;思考
一、合理分组,分工明确
在体育教学中,为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采用组间同质自主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关系融洽、兴趣相同的结合成一组,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自主结合在形式上突出了学生性格的相似性、交流的接近性、帮助的互补性。使学生学习目标整合,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社会交往动机得到较好的满足。也可以采用组内异质的互助分组,把优、中、差三个档次的学生分在同一组内,通过互相帮助提高学习的质量,互为指导者,互相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彼此都能为对方较准确地完成动作而由衷地赞美。
当然不论怎么分组也都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在组间同质自主结合的形式中,由于学生关系融洽、兴趣相同,就会在课堂学习中出现依赖性,坐享其成的学生,他们选出自己信任的小组长,由小组长带领练习,组长说怎么练就怎么练,而自己放弃思考和表达。
因此,我们要在合理分组学习中分工明确,使主持、记录、汇报、记时等等各角色各有所属,人人有“事”干,以便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作用,人人养成独立思考、共同探究、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踊跃发言、认真倾听、始终关注任务、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使得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更加有效。
二、自主探究,自我验证
自主探究,自我验证,是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最重要环节,我们要避免为动手而动手,避免小组合作浮躁的出现。主要表现为:一是一拿到任务还没有协调好就马上动手,组员间不能很好的合作学习;二是一旦掌握了浮浅的技术就会各自练习;加之教师如果组织不当,结果可能会是“一团糟”。例如,二年级《发展奔跑能力的游戏》一课,在游戏《障碍赛跑》的这一环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教师重点强调游戏的关键环节后,让他们自己选择器械的摆放方法,学生们在没有完全清楚老师的意图和游戏的重点后,就急急忙忙地开始器械的摆放,结果把练习搞得乱昏昏,有行动,无心动;有思维,没思想。这种“探究活动”成为引诱学生钻入教师预设“圈套”的过程,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探究活动,而是被教师牵着脖子去发现“新知识”。
因此,我们在学生探究与验证的过程中,要让他们始终关注任务,不仅动手更要动脑思考,强调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与同伴的对话和交流中相互质疑,在尝试中探究,真正让他们完成自主的探究,验证活动。
三、开放空间,相互促进
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无目标的“放羊式”,而是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然教师要注意把握分寸,灵活掌握合作学习的时间,做到收放得度。在教师的讲解,归纳动作的重难点,相互的保护与帮助、强调安全问题时显示要受到教师的制约,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尝试的自主发挥过程中,教师可给学生开放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兴趣。
例如,三年级《立定跳远》一课,教师在重、难点的解决这一环节通过两对正、反跳跃练习的设计,给学生设计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尝试、探索,学生通过参与练习、思考探索、讨论等教学流程,获得充分的学习空间与学习时间,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探疑的过程。学生在练习中相互发现问题,相互解决问题,使立定跳远技术动作的重点、难点,在学习完整技术动作前就很好地、突出地解决,降低后面学习的难度。
四、及时辅导,巧妙评价
在合作练习时,教师的辅导、评价起到了探究、解疑的作用。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及时辅导,巧妙评价的时机与方法,就可以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诱导作用,使得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例如,四年级《发展耐力跑》一课,老师按照合作学习小组形式,先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不同图形跑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再通过学生的初步感知,教师随即提出问题设疑学生:“耐力跑的技术特点是什么?呼吸方法是怎样的?”然后,老师让各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小组探究体验式学习、讨论,在学生探究呼吸方法遇到困惑和争议时,教师及时的加以诱导,待学生得出结论后,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进行简要小结,亮出要领:“步幅均匀轻松;呼吸三或两步一呼一吸”这时再通过观看老师的示范动作,就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得到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学会和掌握技术的成功率就高。
总之,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应当使学生清楚:小组的每个成员自始自终地明白自己在每一步需要做什么、怎么做,需要其他成员什么样的帮助和支持,以及应给予别人什么样的支持,才能保证合作的成功。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手段都不是一层不变的、僵硬的学习模式,只要我们根据教学实际、课的类型灵活掌握,就可以将其变成为我所用的最好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毕田增,敖国儒等.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J].体育(义务教育阶段),2005(4).
2、常学勤.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指导[M].新华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大同市城区四十三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77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