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爱香
摘要:R&D经费投入是评价国家科技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首选指标,长期以来已为世界各国和重要国际组织所普遍采用。近年来随着全社会研发与创新意识的逐步加强,我国R&D经费的投入总额逐年增长,但与大部分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明显偏低。因此,研究R&D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研究与开发;经济增长
一、R&D概念及其经费投入作用
(一)关于R&D的概念界定
R&D是英文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或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Development的缩写,在我国通常译为“研究与开发”、“研究与发展”,或简称为“研发”。目前,国际上对R&D的定义主要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R&D的定义为主。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定义。UNESCO从科技活动(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的角度给出定义,科技活动是指:“所有与各科学技术领域,即自然科学(Nature Science,包括工程技术、医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中,科技知识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系统的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包括: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科技教育与培训(STET)和科技服务(STS)。这个定义是很宽泛的,它几乎涵盖了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囊括了主要的学术领域和知识或学科的门类。这个定义不仅表明科技活动所包含的诸多方面,还强调指出科技活动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知识产生、发展(现译为开发)、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系统的活动。”这个定义界定了科技活动的内容和范围,特别指出了R&D活动是科技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R&D活动包括3大类研究活动:基础研究(basic research)、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和试验开发(experiment development)。
2、经合组织(OECD)的定义。OECD自成立以来就将R&D的定义与统计作为科学与技术政策研究的重点,1963年,OECD各国的专家们同意为R&D支出给出一个国际定义并编写了《弗拉斯卡蒂手册》。根据标准化的程序一些国家进行了几年的定期调查以后,OECD建立了拥有可靠国际数据的数据库,使得对R&D经费和其他一些指标进行国际比较成为可能。OECD对R&D活动的定义是:研究和实验开发是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从事创造性的工作,为了增加知识总量(其中包括有关人文和社会知识的总量)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发明新的用途。
3、我国关于R&D的相关概念界定。根据国家统计局和科学技术部的概念界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包括实际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劳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购建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支出。基础研究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展、新学说)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应用研究指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应用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目的或目标。试验发展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作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
(二)R&D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为了研究科学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新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分析。如丹尼森等人利用“索罗余值”的测算方法,得出技术进步在美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66%左右(1948-1981年)。我国学者沈坤荣通过对1978-1997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得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综合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对产出的贡献份额不断上升,并在1996-1997年达到了56.5%。
在我国,梁莱歆等(2005)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对R&D经费投入与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在R&D经费投入与产出滞后一定时期的条件下,我国高科技企业的R&D经费投入与其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相关关系较显著,但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资产的贡献偏小。
许晓雯等(2004)针对R&D活动绩效评价中大多没有将R&D经费投入作为成本看待的做法,引入经济效率概念,指出在R&D经费投入绩效评价中应贯彻产出/投入分析的思想。并尝试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的投入绩效进行测度与评价,着重分析了东、中、西部3大地区投入绩效的差异。
柳卸林(1995)对我国投资品工业、消费品工业R&D支出及人员投入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对外开放政策和技术引进对我国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技术进步又与R&D支出密不可分。因此,促进公司R&D经费投入就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R&D经费投入现状分析
从R&D经费投入规模的角度来看,表1的统计结果显示,10年来,我国R&D经费的投入总额逐年增长,并且增长幅度不断加大,这与我国整体经济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活动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R&D经费投入强度看,我国R&D经费投入在GDP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长,并于2002年首次突破1%。近年来更是快速增长,2007年达到了1.49%(见图1)。基于我国目前经济高速发展态势和R&D经费投入不断增加,R&D经费投入占GDP比例有望于2010年突破2%。
因此,无论从R&D经费投入总量的绝对额还是从其强度相对数来看,我国的R&D经费投入规模都呈逐年迅速增长的趋势,这一方面体现全社会研发与创新意识的逐步加强,另一方面也与国家近年来鼓励科技与创新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与大部分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具有明显偏低特点。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主要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以高生产资料投入的粗放型方式为主,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仍然有待加强。
三、结论与建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数据研究显示,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的阶段密切相关:在工业化初级阶段,R&D经费投入强度一般不超过1.5%;工业化中级阶段,R&D经费投入强度约为1.5-2.5%;工业化高级阶段,R&D经费投入强度一般大于2.0%。我国2007年R&D经费投入强度为1.49%,表明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尾声,即将进入工业化的中级阶段。所以,要进一步增强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在此其中,首先要在保持R&D经费投入总量增长的前提下,逐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高的工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份额。其次国家对于基础科学研究的直接财政支持应当明显高于其他领域,并且采取更为优惠的政策才能有效地将各种社会资源引导向具有明显公共产品特点的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此外,还应把地方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支持纳入国家创新评价体系,实行特别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增加基础研究投入。
参考文献:
1、科技部发展计划司,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研究会.弗拉斯卡蒂丛书-科技调查手册[M].新华出版社,2000.
2、凯文・布赖恩特.科技指标的发展:从R&D到知识经济, 科技指标及其在政策中的应用[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Z].
4、丹尼森.美国生产力增长的终断[J].经济学家杂志,1983(3).
5、沈坤荣.1978-1997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1997(10).
6、梁莱歆,张焕凤.高科技上市公司R&D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2005(2).
7、许晓雯,蔡虹.我国区域R&D投入绩效评价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5).
8、柳卸林,陈璐.我国工业的R&D与创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5(12).
(作者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93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