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教师专业化与教师资源配置的制度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楚艳芳

  摘要:教师专业化是一个职业生涯成长的重要历程,它关系到教师身份地位的确立,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必将从整体上推动教师队伍的发展,创造出优质的教师资源并对其进行合理配置,将会大大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
  关键词:教师专业;教师专业化;教师资源;配置机制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其发展
  
  (一)教师专业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专业指“专门行业。它引入教育领域以后就成为培养专门人才的专用术语。”《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认为专业至少有三个判断标准:“第一个标准是要有正式的技能培训,这种培训是通过采取某种制度化的模式确保培训的充分性和受训者的能力的有效性;第二个标准是不仅有从能被理解的意义上掌握文化传统,而且某种文化传统的使用技能要能得到发展;第三和最后一个核心标准是,作为一个成熟的专业必须采取某种制度化的措施以确保这种技能在承担社会责任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即主要从技能的掌握、使用与社会作用三方面来界定专业的标准。
  教师作为一种专业,理应有自己的专业标准。叶澜先生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教师专业的结构标准,包括“教育信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刘捷则认为,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包括“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专业训练、专业发展、专业自主和专业组织。”他们两人的看法都涉及到专业知识、能力、态度、自主、培训等。所不同的是前者还涉及教育信念,后者还包括专业道德。由于教师是一个还不成熟的专业,因此也就很难说孰对孰错。但从《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对专业标准的解释来看,教师专业至少包括专业培训、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专业自主发展四方面内容。
  (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主要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英国社会学家莱西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个人成为教学专业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教师专业化后这一职业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标准,通常指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专业训练、专业自主和专业组织。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的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发展的潮流,必将从整体上推动教师队伍的发展,创造出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而大幅度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
  (三)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对“教师是一种专业”的认识,是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它源于人们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教育现状的反思与批判、对教育复杂性的理性认可,也是教育身更复杂、更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使然。20世纪60年代以前会权威机构不承认教师的专业性。直到1966年,国际劳工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关于教员地位的建议》中才明确定:“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这种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员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技能的公共业务;它要求对所辖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的及共同的责任感。”这标志着教师专业化问题受到关注。
  在美国,对教师专业化的关注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并达高潮,进而影响到世界各国。《国家处在危险之中》和《准备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两份报告都强调教师的专业化平关系到美国教育改革能否成功,关系到美国人的未来命运。1986年,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工作小组、霍姆斯协会相继发表了《以21世纪的教师装备起来的国家》和《明天的教师》,论述了教师的专业化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并对如何提高教师职业专门化和专业标准做出了积极建议。
  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教师职业展开过讨论,当时有一种很鲜明的观点,“教师不单是一种职业,且是一种专业,……性质与医生、律师、工程师相类似”。但至今,对教师是不可替代的专门职业仍未形成共识。
  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确立了教师专业的行业标准。
  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从法律制度上开启了教师专业化的征程。
  2000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八大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
  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我国有关法律已经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取得高等学校教师的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教师资格条例》明确规定“受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高等学校,负责认定在校任职的人员和拟聘人员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中对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了规定,如: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普通话水平;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等。
  
  二、教师资源配置与教师专业化
  
  (一)教师资源配置及存在的问题
  教师资源配置,简单地说就是教师的分配、安置。具体是指配置者依靠特定的配置力在教育系统中实行的对教师的分配和安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配置者、配置力、配置方式。我国现行的教师配置模式主要是由政府借助法律和权力实行的对教师的分配和安置,这就无法避免强制性、等级性、偏向性三大缺陷。教师资源配置的法律和权力的强制性,一方面有利于保持教师资源的充足供给,有利于教师资源配置的制度化、正规化,有利于教师的稳定,却排斥市场调节作用,从而不利于教师的自主选择、自愿从业,不利于教师的职业间和地区间的合理流动,不符合市场经济对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内在要求。
  由于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实质上是由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即价值规律决定的,因而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强加的。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是各种社会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共性。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由政府和行政组织权力包揽,单一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公、私立学校的健康发展的需要。随着私立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矛盾将更加突出。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师配置一直采用计划调配模式,教师的录用、调配和培养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实现。这种国家单一计划配置方式,给我国地方高校教师资源配置造成了许多弊端,具体表现为:教师资源紧张、各专业教师分布不均有些专业和学科的教师人数较多,尤其是一些冷门专业教师的工作量不满,造成人力资源浪费,而一些新设热门专业和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教师非常短缺,教师超负荷运转,缺乏优秀人才,形成师资力量与专业调整不相适应。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学段分布与学科结构不和理,区域性结构失衡,城市教师局部超编与农村教师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严重紧缺并存,余缺难以互补,教师资源配置亟待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二)教师资源配置与教师专业化的相互关系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很重要的。原来的中师在转型中大多升格为初等教育学院。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变身为本科层次的教育专业,首先必须考虑其结构优化问题,要借助高校进行优质资源配置,吸引优质教育资源支持教师教育的发展;其次要着力于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明确专业目标,向高专业化发展。只有内部发展与提升了,才能真正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但事实上,从参与“资源配置”的角度讲,因受各种因素影响,教师教育一开始就被边缘化了,与其他专业相比处于劣势,“如果不做特殊的努力,它就等于甘愿被实际定位在较低的层次上,就等于缺少争取教育资源的资格,就等于听任优质资源的流失”。初等教育学院往往只留下专业课教师,而把其他学科的教师分流掉,一方面没有更多的教育资源的投人,另一方面使一部分对教师教育有感情、有经验、有一定水平的教师不得不离开原岗位,造成优质资源的流失,其结构优化不能与整个高校的结构优化相联系。而且并入高校后地位不受重视,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都排不上号,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得不到政策倾斜和重视,对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不深,不是扎根于教师培养的特色和规律,而是被高校培养模式简单同一化,完全用高师的标准与要求来规划衡量自身,丢失了培养的目标和培养的特色,也就很难得到真正质量上的提升。
  (三)教师资源配置与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分析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师资源配置与教师专业化密切相关。充分合理的教师资源配置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要想提高我国的教师教育质量,教师专业化水平和配置合理的教师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应从制度上创新,即确立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取向,需要在制度上创新,为培养21世纪需要的教育专业工作者提供保障。
  从办学体制上讲,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最佳办学模式应是开放式而不是封闭式。专业化不是专营化。教师专业化不是封闭式地建设教师队伍,而应是师资市场为媒介,建立开放化的教师管理系统。我国的教师教育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教师教育体系之一,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更需要大量的合格的教师。而教师职业在社会上还缺乏应有的吸引力。现阶段,如果没有专门培养师资的师范院校教育体系的支撑,没有一个相应规模、多层次、多类型、有保障、有较高水平的教师培养来源,要想办好规模如此庞大的教师教育,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一国情、教情决定了我国师范院校短时期内并不具备向综合性大学转变的条件,当前还需要坚持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现有的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中仍然居于主体地位。但我国现行的封闭式教师教育体系造成社会上教师来源渠道单一性和教师过强的职业安全感,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教师来源多元化以及形成竞争不相适应。要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师资,适应当代科技、经济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原有的封闭师范体系必须打破,必须增强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在保证教师专业水准的前提下,逐步试点及推行教师教育由定向型向开放型转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师范教育专业设置狭窄、培养模式单一等弊端也就更加显露出来,教师教育专业化,则成为时代对教师教育与时俱进的呼唤。
  
  参考文献:
  1、徐辉.教师教育研究与评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黄明东,罗克文.我国教师专业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7(20).
  3、秦永明.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圈,2007(13).
  4、李尚明.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及现代教师培养方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17).
  5、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9).
  6、李华,张燕红.优化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6(3).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04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