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走出信贷支农困境的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鄢琼伟

  作为信贷支农的主体,农村信用社(简称农信社,下同)经过40多年特别是近10年来的发展,机构网点遍布农村,资金实力不断壮大。农村信用社在增加农业投入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信贷支农方面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不足。一是农村资金空洞巨大,农民融资难,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问题;二是农信社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不良贷款比例增长。如何走出信贷支农困境,这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一、创新文化观,探索发展之路。对农民而言,由于受传统的狭隘的文化观的影响,他们囿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束缚,不愿意向银行贷款,而其自身在农业生产中又面临资金短缺的困难,因此应改变传统的观点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对金融机构而言,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对待农民贷款方面非常慎重甚至于“惜贷”,这种观念固然有其存在的根源,但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农村经济和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因此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一条能达到“双赢”的道路。
  二、改革产权结构,推广全方位服务。当前,农村信用社急需通过增资扩股来壮大资金实力,改善目前的经营状况。但由于农信社普遍亏损,农民怕造成资金损失而不敢、不愿入股,以致增资扩股步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因此,要使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走出困境,必须动员社会有关方面积极参与,多管齐下,消除影响增资扩股的各种不良诱因,解决操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三、转移业务重心,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信用社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客观需要,树立新观念,解决农业发展中的新问题。
  1、要树立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农业信贷结构的调整要适应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支持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中,必须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支持并引导农民围绕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2、树立科技兴农的观念。科技兴农的关键是如何使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源源不断地流向农业第一线,为千家万户所掌握。信用社必须进一步理解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要积极支持科学技术的示范推广。
  3、树立大农业观念,要在坚持以支持粮棉油增产为重点的同时,大力支持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对农业综合开发服务的贮藏、运输、销售等产后服务项目要积极组织资金发放贷款,提高林渔业、加工业和运、销等产后服务业的贷款比例、促进整个农业资源的全面开发和利用,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四、优化贷款程序,积极扶持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民的负担过重,激起了农民群众的激烈不满。为此,国务院已对农民负担费用和劳务问题作了专门规定。但是,近年来农民的不合理负担并没有得到有效地遏制。这就要求农行信用社必须认清形势,积极主动地将信贷倾斜的重点放在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上。
  首先,在生产领域,农村信贷部门要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支持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所需资金适当扩大信贷额度,延长货款期限,并提供各种信息、技术、物资、管理等服务。
  其次,农村金融部门要建立健全农村资金市场。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国内市场中,城市市场回升速度快,农村市场回升缓慢,基本上仍处于疲软状态。究其原因,一是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二是农村商品流通的渠道不畅;三是供应农村的工业品结构,不能满足农民生活和生产消费的需求。
  为此,一要迅速建立健全农村资金市场,提供多层次跨部门、跨地区、跨产业的融资场所,扩大农村融资空间,改善农村融资环境。二要想方设法筹措充足的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保证农民增产的同时,顺利闯过“买卖难关”,对产品适销对路,效益好的乡镇企业要适当增加流动资金贷款,以增加有效供给,既保证社会的商品性货币回笼,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市场复苏。三要支持疏通商品流通渠道。应积极支持集体所有制商业网点,联户和个体的商业的网点,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若干区域性农产品市场体系,进一步发育农民个体和合作商业组织,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少环节的流通网络,搞活农村市场。四要运用信贷杠杆的调节功能,调整农村市场的商品结构,适应农民需求变化。
  五、盘活非正常农业贷款,挖掘信贷资金潜力。农村资金供应渠道单一,数量不足,流动不畅,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随着金融部门企业化改革逐步推进,金融企业追求利益的导向成为必然,信用社越来越多地倾向于按照比较利益和风险回避原则,逐步退回和避开相对成本高、周期长、盈利低、风险大、面向农户、村社经济组织及其社区小企业的小额农贷业务,从而形成了农村中小额农贷层次的“真空”。此外,农业集体资产严重流失,甚至出现挪用、挥霍浪费、贪污现象。由于集体资金管理混乱,使用不当,也引起了一些地方农民的不满。因此,信用社应发挥金融资本对农村各业的引导、积聚、粘合、催化作用,积极做好组织资金工作,努力盘活农业沉淀资金。
  六、推广小额贷款,更好地服务“三农”。小额贷款的做法就是由村干部成立小额农户贷款领导小组,专职审核农户信用、收入及还款能力,农户需要贷款,由农村信用社发给申请表,经村领导小组审核,信用社调查后统计出农户贷款额度,然后发给农户贷款卡。对于申请借款的农户,信用社凭卡发放贷款,措施便利,手续简化。
  实践证明小额贷款能有效地分散和减小贷款风险,一定程度上唤起农民信用意识,进一步密切了信用社与农民之间的鱼水关系。信用社要改变以往那种只有发放大笔贷款才有搞头的想法,克服农户贷款额度小、利润薄、户数多、工作量大的畏难情绪,深入乡村,主动上门,通过小额贷款方式把贷款发放到千千万万个急需支持的农户手中,在信用社与农户间架起“金桥”,充分挖掘贷款潜力,做到常放、常收,勤放、勤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七、科学管理贷款,减少资产损失。农业要增产,农民要增收,离不开资金的大力支持。由于目前农村中发放农业贷款的重任几乎全部落在了农信社的肩上,由于担心投放的贷款到时无法回收,造成了“惜贷”的状况。为改变这种局面,争取更多的农业贷款,农村信用社必须学会科学地管理贷款,减少资产的损失。如有的农村信用社,采用的是联合担保贷款的方法――五户联保。如果到时有不能按期归还的贷款,其他几户有责任帮助偿还。在贷款发放以后,信用社还专门建立了贷款户档案,跟踪贷款资金的运行,保证不仅资金用在实处获得经济效益而且到时可以收回。因此,积极地去创新,开创新的资金管理模式,这不仅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还能促进自身的发展。
  八、多方协作、政策配套,营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金融机构、企业、农户要紧密协作,各负其责,与政府部门共同研究设立农村信用担保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有效地解决“三农”贷款担保难等一系列问题,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信心;政府有关部门要对支农贷款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并实施减免税收政策,明确对历史遗留的呆账贷款的处理政策,通过拨专款核销、委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理等多种方法帮助农村信用社消化历史包袱。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净化信用环境。一方面要结合农村的特点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信用观念的宣传;另一方面要通过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并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对贷款企业的法人代表、贷款的农户建立起个人信用档案,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人综合信用情况,切实发挥好政府的组织主体、信用社的支农贷款运作主体、农民的贷款主体以及人民银行的监督主体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45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