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公司治理\全要素生产率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家萱

  【摘要】 本文在对现代公司治理、全要素生产率、信息披露评价“三位一体”关系理论猜想的基础上,以深交所2005年以前上市的86家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探索了国内公司全要素生产率是否是公司治理内生变量、公司治理是否有助于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信息披露评价是否反映公司全要素生产率三个问题。公司治理、全要素生产率、信息披露评价“三位一体”关系没有得到证实。
  【关键词】 公司治理全要素生产率 信息披露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上市公司作为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牵涉着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上市公司不同的行为对社会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现代公司不仅仅为其股东或债权人服务,而是要承担在其影响范围内的相关责任。而公司治理是公司责任的得到设计和执行的载体,是公司承担相关责任的中枢。信息披露是检验现代公司治理结果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全球所有的公众公司都要求强制性披露公司治理过程和结果的报告,以向其受影响的群体说明公司在某运营期间的所有重大问题。信息披露的质量及其本身所含的质量越高,可以说明公司在上一报告期间的治理过程效果已达到原来的预期,或已达到了相关规定水平。公司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公司要素转化能力的基础性指标,全要素生产里能够反映公司治理效度和经营管理水平。全要素生产率能够更好地反映公司在某个生产经营期间公司治理发挥的最大效度,能够更好地代替公司分财务指标反映公司治理的水平。一种可能的猜想是,公司治理的结果体现为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公司治理效度高,表示其能够调动企业的每一单位资源投入运转当中,实现公司价值的升值;而公司治理引起的价值升值,应该能够得到股票交易所的认可。公司在其下一时期的经营过程中会对交易所对其评价的结果进行实践性的反馈,不断提高自身的治理水平,这样的过程经过不断的循环最后实现“三赢”局面。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文献回顾
  现有的研究结论是公司股权集中度有两个不同面的影响,一方面是控股股东控制的股权比例越大,越有可能牺牲其他股东的利益实现自己的目标,La Porta(1999)等人认为这是控股股东的“利益输送行为或抽租行为”,控股股东的这种行为后果是其按照自身利益控制财务报表的编制环境,影响财务表表的真实性。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大,就会越关注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积极去监督管理层,结果是避免了股权高度分散的“搭便车”行为,这种观点支持股权集中度越大越好,如Shleifer、Vishny、Fan和T.J.Wong(2002)。在国内研究中,黄渝祥等(2003)的研究表明股权制衡能够提高公司绩效,与此相反,朱红军和汪辉(2004)等研究结论则表明股权制衡不会增加公司的绩效。我国于1999年开始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关于股权激励计划实施问题,罗富碧、冉茂盛和杜家廷2008年在其公开发表的实证检验证明了管理层持股计划能够增加公司业绩。一般认为,董事会外部成员比例增加能显著减少财务报告欺诈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并且随着企业外部董事任期的延长以及外部董事所任职公司数目的减少,财务欺诈可能性趋于下降。Charles Chen和Bikki Jaggi(2000)以香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为样本,研究表明,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比例越高,公司信息披露水平越高,但他们同时发现,如果公司存在着家族控制(以个人控股超过10%来衡量),则独立董事的这种作用就受到限制。
  2、研究假设
  根据以上理论回顾和探讨,本文得出了以下三个基本假设。假设一:公司治理能够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公司治理体制越完善,治理结构越合理,全要素生产率越大。1a:股东制衡度越大,公司全要素生产率越高;1b:管理层持股比率越大,公司全要素生产率越高;1c:独立董事与董事会人数之比越大,公司全要素生产率越高;1d:董事长与CEO是否两职合一与全要素生产率成反比,即两职合一会降低全要素生产率。假设二:公司治理能够促进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2a:股东制衡度越大,信息披露质量越高;2b:管理层持股比率越大,信息披露质量越高;2c:独立董事与董事会人数之比越大,信息披露质量越高;2d:董事长与CEO是否两职合一与信息披露质量成反比,即两职合一会降低信息披露质量。假设三:公司全要素生产率与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水平成正比。
  三、研究设计
  1、数据及变量的选择
  本文选择深交所2005年以前上市的机械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90家)作为研究样本。机械设备制造业中,固定资产在所有资产中占有比重是最大的,一家机械制造企业生产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固定资产的先进水平,所以固定资产规模可以用来代替全要素生产率中的资本要素,再加上公司的职工人数,能更真实地预测出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所以选择2005年以前深交所上市的机械设备制造业公司作为观察的样本。变量的选择如表1所示。
  2、模型设计
  模型1――对假设一的验证:
  tfp=?茁0+?茁1VTR+?茁2RATE+?茁3PA+?茁4BD+?茁5SIZE+?茁6LEV+
  ?茁7Pa+?茁8Pb+?茁9AR+?茁10GZ/Z+?着i
  模型二――对假设二的验证:
  Q=?茁0+?茁1VTR+?茁2RATE+?茁3PA+?茁4SIZED+?茁5SIZE+?茁6LEV+
  ?茁7Pa+?茁8Pb+?茁9AR+?茁10GZ/Z+?着i
  模型三――对假设三的验证:
  Q=?茁0+?茁1tfp+?茁2VTR+?茁3PATE+?茁4PA+?茁5SIZED+?茁6SIZE+
  ?茁7LEV+?茁8Pa+?茁9AR+?茁10GZ/Z+?着i
  四、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结果
  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显示样本公司2008年全要素生产率最小2.0×10-6,最大值为1.08%,均值为2.4×10-4。深交所对其年报进行评价最低等级为不合格,年报审计意见最低为否定审计意见。公司治理要素中,董事会规模最小为5人,最大为18人,独立董事规模最低为2人,最多为6人,管理层持股比例最大值为思源电气的35.39%,资产负债率最高达到公司总资产的10倍。
  (1)年报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深交所在对样本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报告评价结果显示,97.7%的司年报评价结果为合格,仅2家公司年报被评为不合格。在合格的上市公司中,有12.8%(11家)的公司被评为优秀,大部分公司年报(53.5%)被评被良好。表明样本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质量较高。
  (2)审计意见统计结果。样本上市公司2008年年报审计意见统计结果(见表4)显示,93%的样本上市公司被出具了标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有5.8%(5家)被出具了保留意见,另外1家被出具标准保留审计意见。表明绝大多数的样本上市公司年报已在所有重大方面真实、公允的反映了公司的资产状况、盈利情况和现金流量情况。
  (3)治理结构因素统计结果。董事会规模统计结果(见表5)显示,样本上市公司中,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董事会人数为7―13人,半数以上(52.3%)上市公司董事会人数为9人。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统计结果(见表6)显示,有76.7%的上市公司董事长与CEO不属于两职合一情况,另外23.3%则两职合一。

  2、非参数假设检验结果
  (1)以董事长与CEO是否两职合一作为分类变量,对以其为标准的两个独立总体作非参数检验,序号统计结果(见表7)显示,样本公司中有66家董事长与CEO非两职合一,剩下的22家董事长于CEO两职合一。利用Wilcoxon W统计量和Mann-Whitney U 统计量结果(见表8)显示,董事长与CEO是否两职合一对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年报审计和评价有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显著,即董事长与CEO是否两职合一对样本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年报审计和质量评价没有显著的影响。
  (2)以董事会规模和独立董事规模分别为分类变量作多个独立总体的非参数检验,检验结果(见表9、表10)显示,董事会规模和独立董事规模对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年报评价结果和审计结果均没有显著性的影响。
  (3)非参数检验小结。通过非参数检验,发现通过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人数和董事长与CEO是否两职合一并不能有效区分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或其年报披露质量的高低。由于董事长规模、独立董事规模取决于公司的规模,公司规模越大,董事会的规模越大。而独立董事的设置数量是公司为了符合《证券法》规定。董事会规模和独立董事规模的大小并不能真正反映公司治理的全部情况,也不能反映公司治理的效度,它们同公司治理的好坏、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小和信息披露质量的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对于董事长与CEO是否两职合一,检测出的结果是其对公司全要素生产率、报表披露情况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显著,上市公司为了迎合外界的需要将董事长与CEO两职分开,实质上对公司治理和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3、控制公司规模下的董事会(独立董事)规模与因变量的关系分析
  为了消除公司规模对董事会规模和独立董事规模对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年报质量评价和年报审计意见的相关性,将公司资产对数作为控制变量做偏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董事会(独立董事)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成正比、与年报质量评价成反比但不显著,说明董事会(独立董事)规模越大,公司全要素生产率越高,年报评价结果却也低。董事会(独立董事)与年报评价结果之间的关系与假设相反。以上的正比、反比均为不显著。
  4、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性检验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规模、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年报评价结果、年报审计意见均没有显著性的相关关系。与假设一相反的是,所选取的公司治理要素与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反向关系。一般的理论是,公司治理对企业经营绩效肯定是有效的,而且公司治理越有效,企业经营绩效越高。出现这种情况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本文所选取的公司治理变量不能真正反映样本公司的治理状况从而出现研究的偏差。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在制造业企业资本市场中,公司治理与企业经营绩效呈现反比的关系。西方的独立董事制度、管理层持股计划并不符合我国上市公司管理的实践。
  年报评价结果董事会规模、董事长与CEO是否两职合一成不显著的反向关系,否定了假设二中年报评价结果与其正相关的关系。而独立董事规模、管理层持股计划与年报评价质量呈正相关关系,支持了假设二中的相关假设。
  全要素生产率与年报评价结果呈反向关系不显著,否定了原假设三。一定程度上说明深交所对其上市的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与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并不显著正相关而是负相关。年报质量的评价结果不能很好的反映公司的业绩状况,二者没有内在的一致性。而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与年报审计意见呈现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了年报披露质量与审计意见具有内在一致性,年报审计意见越好,深交所对其披露的质量评价越高。
  所设的控制变量中,公司总资产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显著的反向关系、但与年报评价结果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样本数据中公司规模越大,其全要素生产率越低。但其对外报告的质量越高。公司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反相关系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这些公司固定资产过大,计算时降低了其最后的结果,其实这些公司的业绩是很好的,可以看出公司资产规模的对数与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每股收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加权平净资产收益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五、实证研究结论
  通过描述统计、相关性分析和非参数检验,前述的三个假设并不能够被证实。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并不具备显著的相关关系,不能进一步利用回归的分析方法检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前述的研究只是一次尝试,但尝试的结果是失败的。其中原因在分析过程中也已有述及,另外一种可能的原因是由于本文所选取的样本数据不具备代表性、或样本不足以支撑想要得到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The audit trinity:the key to securing corporate accountability.BrendaA[J]. Porter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2009(24).
  [2] 王斌、梁欣欣: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与信息披露质量――来自深交所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8(2).
  [3] 刘星、刘伟:监督,抑或共谋?――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66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