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导入新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明军

   [摘 要]新课导入常常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几年来,我对语文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着眼于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前提下,来达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导入新课
  
  一、释题导入,开门见山
  顾名思义,释题导入就是教师一上课就单刀直入,围绕课题提出一些能揭示教学目的、突破教学难点的问题,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透过一些文章的题目,我们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所在,领悟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精巧的构思意图。如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揭示文题后,教师可以这样导入“由这个题目,同学们想一下鲁迅先生在文中主要介绍了自己哪两个方面的生活”,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抓住了全文脉络,了解了主要内容,从而也引出了文章的教学重点。
  二、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在课堂教学中,将复习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便于学生将新的知识逻辑地有机联系起来。具体地讲,就是通过对知识的温习回忆导入新课。复习导入一般通过提问、练习、讲述、诵唱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知新。如在讲授《鲁迅自传》时,教师可以说“为了同反动派作斗争,还有一种活泼犀利、短小精悍的政论文,也是鲁迅常用的杂文。杂文是鲁迅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大家来学习一篇这种体裁的文章”这样导入,学生既增强了兴趣,又巩固了以前的知识。
  三、问题导入,设疑解答
  巧妙地设疑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知欲,而解疑之后又能使学生受到启发和鼓舞,体味到成功的欢乐,并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兴趣。设疑解答法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紧密结合课文,恰如其分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此导入新课。如在教授《岳阳楼记》时,可以这样设疑导入“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从南宋人编的《宋文鉴》开始,直到当代的各类散文选都有这篇文章。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其成为千古名篇呢”这种设疑导入,以疑促学的方式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所以在教学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四、名言导入,寓理深刻
  古今中外有许多至理名言,字字铿锵,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在教学之始,如若引用相关相联的名言导入新课。在教学写景散文时,这样导入“继米开朗基罗之后的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人总要和大自然接触,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用这几句描述,学生被有关“美”的名言所吸引,被祖国山川美的描述所吸引,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写景散文的学习环境中。
  五、联想引入,因势利导
  即由远及近,由此及彼地引入到与课文有关的人、事、物上来,通过教师的联想与介绍,因势利导地引出课文。例如在教学《伤仲永》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而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古代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六、谜语导入,引人入胜
  这种方法是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采用儿歌、谜语、绘画、游戏等形式导入新课的方式。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及其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而其中又以谜语最受学生欢迎、喜爱,因为谜语不仅符合青少年好奇的兴趣特点,而且是一种特殊的设问导入方法,能引人入胜。这种方法不仅以疑促学,而且以疑激趣,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
  综上所述,导入形式是多样的,不拘一格的,其总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在瞄准教材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语――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智慧火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58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