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消息中的细节写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世连

  我们通常会认为,消息的功能是在最快的时间里,简明扼要的把新闻事实告诉听众。也许是因为在简明扼要中很难做到生动活泼,大多数的消息,常常得之简洁,使之呆板。有一种观点,认为“细节”只适合通讯,消息要做到简明扼要。不宜有太多“细节”。其实,消息写作中也不能忽视了细节。记者常常通过对细小情节的特写性描绘,使新闻对象栩栩如生,逼真传神,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消息中都适合运用细节描写呢?事实上,除了标题新闻、一句话新闻和简讯,别的类型的消息一般都可以运用细节。政府公报类消息、综合信息类消息,可以将读者最关心的东西挑出来,着力刻画。报道事件新闻、社会新闻、会议新闻的消息也应尽可能地运用细节,以增强现场感和可读性。
  那么,细节在消息写作中运用到底有何益处呢?笔者认为起码有这样几个作用:
  第一,细节刻画避免稿件呆板,增强可听性,吸引听众。我们知道,一篇消息要完整地报道一个新闻事件。必须交代清楚事件中的人物以及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经过和原因。然而,具备了这些新闻要素还只是“及格”水平,对一篇优秀的新闻消息来说,仅仅具备了新闻要素远远不够。消息要吸引听众,要做到行文形象生动,才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而细节描写,恰恰是行文形象生动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第二,成功的细节刻画,能以最少的笔墨,重现新闻事件,给听众强烈的现场感和冲击力,收到以小见大的神奇效果。如1997年7月1日新华记者的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其中“四点三十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中降下旗杆。零点四十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的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这些细节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特定时刻的现场情景。这篇作品,将历史性场面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富有立体感、现场感,以致听众在听这篇消息时就像在观看新闻纪录短片一样。
  第三,细节描写,使新闻点更突出,使新闻点“画龙点睛”的作用更明显。在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比中,《武汉晚报》刊载的《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一文,被评为消息类一等奖。它的成功,正是得益于“细节”,这篇文章中的细节描写至关重要,如:“一划价,药费加医疗费765元,加上验血费300元,共1065元!”“陈教授开始开给药房的处方里写的是‘贝亚宁6盒、臣功华芬愈美颗3盒、力欣奇4盒……’而病历上没有‘贝亚宁’和‘臣功华芬愈美颗’这两味药,‘力欣奇’也只写有2盒。再深入解读药品说明书:6盒‘贝亚宁’可用5个半月!”经过这些细节刻画,处方里的暖昧之处暴露无遗,不用记者再多说,受众也能自己得出医生开“大处方”的结论。消息中细节的种类很多,笔者认为从新闻报道的对象看可大致分为这样几种:
  1.人物细节。人是新闻的主体,新闻的产生离不开人。新闻人物活动中产生着各种各样的新闻细节,而这些珍贵的细节又“以小见大”地凸显着消息的新闻价值。
  2.事件细节。“事由人生,人由事显”,消息报道的内容绝大多数属于事件。而这恰恰是新闻写作的重点,见事见人见精神。
  3.生活细节。生活是新闻产生的源泉,新闻是生活的真实反映,抓住生活中细节,才能把新闻写得有声有色。
  那么,消息写作中。如何运用细节才能恰到好处呢?
  首先,要找准新闻点,保证采写的新闻题材是受众关心的问题。如果新闻点抓得准,细节入文就是锦上添花:如果新闻点抓得不准,细节入文就是弄巧成拙。如《羊城晚报》消息《评说罢跪沉重命题》一文,揭示了社会转型期青少年思想上出现的混乱,进而对应试教育提出质疑和思考。这侧消息是从社会生活抓取的材料,不但新闻价值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它还是受众非常关心和关注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找准新闻点。
  其次。要抓住新闻的“要点”,在要害之处使用细节。消息的篇幅短,因此要惜墨如金,但是细节的描写却是需要“浓墨重彩”的。俗话说得好,“好钢用在刀刃上”,将细节的“浓墨重彩”用到新闻的要点上,必定是妙笔生花。如鸡西台的消息《王家村村民用上生物能》中,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张大娘小心翼翼地打着了燃气灶,‘啪’的一声,蓝色的火苗进射出来,张大娘舒心地笑了,脸上皱纹也一下舒展开来”。这样的细节把农户用上新能源的喜悦心情表露无遗。
  最后,要简明扼要,点到即止,不拖泥带水。正所谓“一叶知秋。一滴水见太阳”,新闻作品的长与短并不是第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够在一定的文字篇幅里,把读者关心的新闻事实讲清楚、说明白。消息不是通讯。只要能够披露了事实,揭露了本质,就足够了。
  归根结底,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这样才能抓到好题材,才能捕捉到真实、生动、细腻的细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19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