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及激励方法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静岩

  [摘要]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条件。本文首先研究描述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所在,最后从学校的角度阐述了在现阶段激励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激励方法
  
  校企合作对于高职院校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是培养高职人才的重要途径。它涉及高职教育中课程的教学效果、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教学改革实施等诸多方面。“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而能否办出特色正是高职教育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在日本,职业教育被称为是“企业眼中的教育”;在德国,职业教育被称为是“企业手中的教育”。而在我国,由于经济现状、文化背景、管理体制、教育观念、企业意识等方面的限制,许多的企业对校企合作认识不足或思路不清,仍然从被动的角度参与高职教育。
  2006年11月,为了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教育部启动了被称为“高职211”的“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经过几年的示范建设,高职教育已经在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校企合作作为高职教育示范建设的重要考测项目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合作的力度和质量还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需要。国家教育部已经把校企合作的突破作为今后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一、校企合作的层次
  1.低端合作。许多的高职院校采取形式上的合作,例如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专业设置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学校与行业(企业)有关领导、专家和教授组成的高职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及实践环节内容和学时的安排;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这些都处于浅层合作层面,没有实质性进展。
  2.中端合作。中端的合作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院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依托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为高职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资格或岗位培训与考核创造条件;以学校与企业合作、公立与民办结合等办学形式和机制开展高职教育,为行业(企业)定向和委托培养、培训,并到本行业(企业)对口实习、顶岗实践。这些都处于中层合作层面。
  3.高端合作。高端合作应为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高职院校与企业相互渗透,以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有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教学提供实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比如,采取校企一体,以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仿真企业生产现场环境开展实践训练与技术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为兼职教师,把他们在生产第一线掌握的新技术、新工艺充实到实践教学中去。这些都处于深层合作层面。
  二、校企合作存在问题
  1.企业认识不到位。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在发展,应该全民皆知,但对于企业来说,对高职教育缺乏了解,导致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参与率较低。
  2.校企双方观念不同。目前我国许多的高职院校主动向企业寻求教育合作伙伴,但其出发点依然有教育是公益事业,不应该是赢利的企业的这样的思想,因此较少有真正建立在优势互补、体现“双赢”的校企合作形式。特别是从企业方面分析,多数企业由于对高职教育、对校企合作缺乏战略的思考和实践的经验,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使校企合作最终成为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或功利性的投资,使校企合作陷于有“合”无“作”的状态。
  3.资金保障或利润分配的思想不同。校企合作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然而,目前现状是政策法规不健全,资金投入没保障,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和缺乏指导思想,这些都是尚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从学校的角度主动推进校企合作,企业会考虑利益关系,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不可能长时间的做公益事业,但人们不能接受教育向产业化发展,与企业进行利润分成。学校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校企合作怎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4.校企合作内容不够深入。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项目支持,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方面。这种合作,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教育的生产性和消费性告诉我们,真正的校企合作应是双方自愿、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从这个意义上看,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具有良性循环机制的、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能将高职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还相距甚远。
  三、企业激励方法与策略
  1.开展公关活动,调动企业积极性。要想有大量的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中来,我们要积极宣传学校的校企合作办学远景与合作机制,实时与所有专业对口的企业开展公关活动,对已经建立的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业进行宣传,增加校企双方的知名度,使企业看到益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树立“互利互惠”的校企合作理念,吸引优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打破传统观念中教育公立的思想,树立“互利互惠”的高职教育理念,吸引企业参与教育事业,顺应企业的根本目标,不能违背企业的经营理想,这样才能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
  3.利用学校已有资源,激发企业校企合作热情。有些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注重的是公众效应,我们就应利用学校已有资源对企业进行宣传,如,利用学报对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广告宣传,利用新闻媒体对校企合作签约、挂牌等仪式进行宣传报道等,激发企业的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霍晓光.校企合作 产学互动 订单培养
   [J].中国培训,2006,(2).
  [2]彭新宇.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原则探析
   [J].当代教育论坛,2006,(5).
  [3]徐洪波,袁晓建. 探析校企合作共建的
   双赢特征和发展思路[J]. 交通企业管
   理,2006,(2).□ (编辑/永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39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