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10:强劲消费驱动经济增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09年,驱动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最终消费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小于预期,继续保持了持续稳定较快的增长速度,强劲有力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需的下滑。2010年,随着中国宏观经济面的继续转好,经济转型升级的加快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决定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将会更加有力,消费需求继续向好的势头将会持续,最终消费有望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最终消费增势强劲成热点
  
  一、最终消费继续保持强劲拉动力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的核算,2009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长中,投资和消费是主要的拉动力。其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4.8%,拉动GDP增长7.3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9%,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7%,下拉GDP增长3.6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继续保持强劲。(表一)
  
  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一方面表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正由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从外贸拉动型向内需推动型转换。稳步攀升的新一轮消费增长,逐渐成为引领经济持续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显示出内需拉动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也表明,国内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外需不足的不良影响,对防止经济过快下滑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
  
  二、实物消费继续高位攀升
  
  2009年前11个月累计,反映实物消费增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1.3万亿元,同比增长1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2%,比上年同期加快了近3个百分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超过17%的年度只有1985年。2009年前11个月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达到了17.2%,由此可见,在此次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的作用,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三、农村市场有所升温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前10个月,按销售区域统计的县城和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6.4%和15.6%,高出城市1.4和0.6个百分点,两者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均有所提升。农村市场发展快于城市,并呈加速增长趋势,这是多年来少有的现象,也是扩内需、促消费企盼的效果。主要原因一是近几年农民收入获得了较快增长;二是国家和有关部门大规模实施了多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了对农民生产和生活的补贴力度,大规模组织家电、农用汽车、摩托车等下乡,活跃了农村市场。
  
  四、汽车消费成为发力拳王
  
  2009年中国汽车业产生了明显的“井喷”效应,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势头,对经济贡献有所加大,这是多年来所没有的。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9年1~11月累计,汽车产销双双突破1220万辆,年内将稳超1300万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前11个月,全国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的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5%,分别拉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增长13.7个百分点。汽车类零售额增速连续10个月攀升,其中10月增长43.6%,市场异常火爆。
  
  多种因素共稳市场促消费
  
  2009年消费需求继续快速增长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一是中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中国经济发展已上升到一个新台阶、新水平,产生了消费结构的重大变化和消费能力的大幅提升。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才使我国消费需求具备了一种爆发力和持续力。
  
  一、政策是第一推动力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国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可分为四类:
  一是直接提高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收入的政策,提升了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二是中央一系列惠民生、促消费的政策措施,有效激发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促进了家电、汽车、住房等行业的生产和结构调整;三是稳定和刺激大宗和热点商品的消费政策,如汽车、住房政策;四是提供消费便利性的政策,如促进流通政策等。
  从各方面情况看,这些政策措施达到了预期效果,有效地提振了信心,对于促进消费需求、活跃商品市场发挥了积极效应,也是2009年消费品市场能够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居民的消费能力。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1~3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0.5%(上年同期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8.1%(上年同期10.3%)。居民收入增长没有受到经济下滑的明显影响。
  
  二、居民财富积蓄是先决条件
  
  一是居民手中已积聚了较强的结余购买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居民勤劳致富、勤俭节约,财富不断积累,目前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据央行统计,1979~2008年底全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的年底余额年均增长率高达26%。城市居民的储蓄率从1992年的17.5%上升到2008年的40%左右。据银行统计,截至2009年10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5.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8%,净增加4.6万亿元。(图一)
  
  二是居民消费潜力已进入加快释放期。随着消费观念的逐渐改变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居民的积蓄目前已逐步进入释放期。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2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消费水平将得到明显提升,将步入消费的加速转型期,消费市场的总体空间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由原来简单的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行,消费升级将通过衣食――耐用消费品――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和旅游等产业链不断演化,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图二)
  
  三是高储蓄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率一直在46%左右,较高的储蓄率不仅增强了居民的抗风险力,而且在当前外需萎缩的情况下,使国家扩消费、保增长有了很大的回旋余地。
  充裕的居民储蓄无疑是巨大的潜在购买力。消费不仅和本期收入存在正相关关系,还与往年的收入和储蓄紧密相关;消费者购房买车及购买其他高值的耐用消费品,不一定完全取决于当期收入的增减,还要取决于多年来积蓄的多少。
  综合以上因素分析,居民储蓄的大量增加,一方面对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可谓功不可没;另一方面在目前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居民消费需求没有出现大幅度萎缩,主要得益于多年的高储蓄积累的资金,大大增强了居民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不会对消费需求形成大的冲击。
  
  强劲消费继续拉动经济增长
  
  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随着我国经

济的持续较快增长,最终消费仍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消费对经济的强劲拉动力仍将会进一步延续。主要依据是:
  
  一、继续坚持促进消费政策
  200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继续推动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国家将继续保持消费政策的连续性,进一步加强家电和汽车下乡、减免小排量车辆购置税和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等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力度,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二、经济结构转型势在必行
  2009年前10个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达33.1%,成为经济的第一大推动力。2010年宏观政策的取向将从“稳增长”向“调结构”方向转变,由投资向消费方面转变。尽管目前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基本确立,但8%只是经济复苏的初级目标,与改革开放以来9.8%的平均增速尚有较大距离。种种迹象表明2010年经济增速比2009年将会有所加快,需要更多依靠消费拉动增长,培育和扩大消费,有助于消化过剩产能,且不会产生其他风险和副作用。
  
  三、消费惯性与新增需求同步发力
  长期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向企业和财政倾斜,居民收入增长相对较慢,直接制约了消费增长。目前,消费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约三分之一,远低于发达国家,其中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还在不断下降。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政府公共教育和医疗支出的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和推进,中西部消费潜力的释放,以及其它推动消费的政策和结构性改革等因素,都将对居民消费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从城乡居民消费趋势看,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目前仅有35%,远低于国际50~70%的一般水平,这个差距意味着巨大的潜力。今后几年城市消费将步入升级换代的黄金时代。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达到6000元,消费会追赶城市,步入10年前城市众多耐用品消费开始爆发性增长的阶段。未来数年内,农村的家用电脑、空调、照相机、电冰箱、手机、汽车等消费需求会有极大空间,而且提升速度可能比城市当初更快,由此形成的支柱效应都会对中国消费的长期增长提供显著动力。
  
  四、汽车和住房消费再掀热浪
  
  2010年汽车和住房消费仍将会成为带动消费升级的主导产品。回顾2009年二、三线城市汽车消费快速增长,房地产销售从低迷到快速回升,充分说明我国汽车和住房消费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的汽车拥有量还很低,发展空间巨大。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差距较大,消费结构升级呈现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梯度扩散的态势。发达国家汽车和住房消费持续增长延续了15~20年,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的消费快速增长至少应在20年以上。
  
  五、农村市场潜力逐渐释放
  中国有近六成人口约8亿人生活在农村。如果8亿农村人口的大部分能达到一般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将对经济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据测算,目前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相当于3个农民的消费;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12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3倍,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农民进城打工也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促进部分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推动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变化。
  
  六、城镇化带来刚性需求
  近几年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镇新增人口平均每年多达1900多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45.7%,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城镇人口比重已达80%以上。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每年因人口规模的扩大及结构的变化,刚性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大约在1个百分点以上。
  在看到促进消费持续增长的同时,也要看到一些阻碍消费升温的不利因素。一是房价居高不下,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支出预期,使不少居民不敢放心大胆消费,甚至为买房而节衣缩食。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消费行为;另一方面,房价的持续攀升严重压抑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使巨大的消费潜力不能得到释放,成为制约消费扩张的最大阻力;二是社会保障不足,看病难、子女教育费用高昂,使居民不得不省吃俭用,压抑其他消费支出。(图三)
  
  
  深化改革提升消费贡献率
  
  众所周知,我国有13亿人口,且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内部消费需求市场空间广阔,潜力无限。只要政策得当,着力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就能够使我国经济获得可持续的增长动力。当务之急是将经济增长的重点由投资拉动转为消费推动,努力使最终消费成为经济的第一驱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好中央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各项方针政策,采取稳定、长期、有效的办法,促进消费,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取得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率。
  当前,迫切需要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财政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入手,出台刺激消费需求的综合政策措施,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提升消费的贡献率,使消费需求可持续增长。
  
  一、深化收入分配改革
  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刺激消费的关键是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长期以来,廉价劳动力降低了劳动者消费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造成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和不可持续等问题。必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不断提高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切实执行《劳动法》,提高劳动者待遇和各项保障,并保证劳动者工资随个人技能、贡献和企业发展、物价水平而合理增长。
  
  二、尽快遏制房价上涨
  目前,中国房价回归理性刻不容缓。合理的房价是政府调控的目标,房价有涨有跌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适当下调房价,有利于房地产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如何让房价与自住购买力保持均衡,以及加快保障房建设让低收入人群安居等,是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因此,中国房地产调控应坚持“稳”字优先,把改善供给和稳定需求作为政策调控的重中之重,既要防范由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市场出现过度调整,也要促进房价理性回归。
  
  三、提高农民收入和消费能力
  广大农民的消费力不足是制约内需和消费扩大的最大问题。如果农民的消费水平不能提高,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就不能真正实现。国家财政需要进一步实施反哺农村和农民的政策,加大对农村地区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增加财政对农村道路、水利、通讯、环境等基本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医疗设施,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继续扩大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购置的补贴品种范围,并适当提高补贴限额。
  
  四、完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要继续完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管理,加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入,可以考虑加大对完善城市公共设施的投入,如更新供排水管道、门窗改造等,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也可考虑建立对低收入阶层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把补贴制度长期化、规范化。
  
  五、稳定居民的财产增长预期
  政府和有关部门多出台实质性利好,真正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重树消费信心与投资信心。一是改革优化税收制度,适当减税,切实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二是可以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税收制度作灵活、富有弹性的调整;适时调整消费税的覆盖范围和税率,继续采取有利于扩大内需的减税措施。
  总之,要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必须使消费者形成持久性的良好预期,增强对经济长期向好的信心。要针对当前消费需求发生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从增加收入、增强信心等方面入手,继续改善消费环境,消除消费障碍,改善心理预期,促进消费品市场的持续活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79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