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铁矿石价格机制下的中国铁矿石贸易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06年12月22日出乎业界意料,宝钢在第一轮国际铁矿石谈判中率先抢下全球首发权。宝钢达成的全球首发价格,将成为全球供需双方的基准价。根据协议,新的2007矿石年度的卡拉加斯粉矿和标准粉矿的基准价格分别为0.7320美元/千吨度和0.7211美元/千吨度。按照66%高品位计算,巴西矿价格为48.4美元/吨,加上32美元/吨的海运费,其到岸价为80.4美元,比目前国内协议进口矿高出3~4美元,国内钢厂采购该矿的价格约为720元/吨到730元/吨,而国产矿采购价约为730元/吨到740元/吨。业内专家分析,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海运费下降两大因素将抵销涨价带来的成本上升。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钢铁企业对铁矿石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国内铁矿石的产量却远远不能满足这一快速增长的需求。数据显示,2005年生产铁矿石4.2亿吨,进口2.75亿吨,约占世界铁矿石总产量的20%。目前,我国既是世界第一铁矿石生产大国,也是世界第一铁矿石进口大国。作为世界第一铁矿石进口大国,我们理应在价格谈判中居于主导地位。但令人尴尬的是,我国钢铁企业却没有获得与其世界市场地位对等的定价话语权。在过去的几年中(从2004年开始),虽然宝钢都代表中国钢铁企业参加了价格谈判,但最后却都不得已接受了价格暴涨的事实,更令人担忧的是,定价“话语权”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如何增强我国钢铁企业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的实力,掌握定价的话语权,理应成为政府、有关企业以及学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国际铁矿石价格形成机理和谈判机制
据资料显示,2004年世界铁矿石总产量为14.3亿吨,较2003年增长了23%,铁矿石产量最大的四个国家依次为中国3.1亿吨,巴西2.8亿吨,澳大利亚2.3亿吨,印度1.2亿吨,其总和约占世界铁矿石总产量的66%。世界铁矿石进口国主要为亚洲的4个国家(地区)和欧洲的4个国家,8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80%左右(表1)。2005年全球铁矿石贸易达到6.45亿吨,比上年增加4800万吨,增长8.0%。其中,巴西、澳大利亚、印度和南非等出口国主宰着全球铁矿石贸易供给。在全球大规模兼并与收购以及资本运作中,铁矿石生产日益向少数企业集中,铁矿石日益被少数人控制。目前,世界铁矿石三大主要供应商:巴西淡水河谷矿业公司(CVRD),澳大利亚必和必拓集团(BHP Billiton)、力拓集团(RiO Tinto)。在这一格局下,铁矿石的供求存在矛盾突出,贸易结构不均衡。卖方对市场的控制力要远远大于买方,形成了世界铁矿石垄断价格。
从铁矿石垄断价格的形成模型(图1)中可以看出,作为铁矿石市场上的垄断卖方,他们面临的需求曲线是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垄断卖方不会像一般卖方那样接受既定的价格,而是通过控制铁矿石的供给量来决定其价格。在模型中,如果国际铁矿石市场完全竞争,那么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的交点M为市场均衡点。此时,铁矿石的供应量为L2,相应价格为P。。在现实的国际铁矿石谈判中,三家供应商的立场一致,这大大加强了卖方的筹码。相比之下,多家买方的立场往往出于各自的某种目的很难达到一致,在价格谈判中往往造成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由于各买方的进口依存度都很高,这又进一步增强了卖方的垄断势力。卖方为了获得垄断利润,将把铁矿石的供应量限制在L1水平,从而将价格提高至P2。
现行的全球铁矿石贸易,主要由世界铁矿石三大主要供应商(CVRD,BHP Billiton,Rio Tinto),和铁矿石的进口大户――日本新日铁(代表日本钢铁企业)、法国阿赛勒(代表欧洲钢铁企业),每年的交易从4月1日开始,在此之前的几个月里,分别进行若干轮的谈判,确定当年的交易价格。基本程序是,需求商中的任意一方与供应商中的任意一方价格达成一致后,谈判即宣告结束,国际铁矿石供需各方都必须接受此新的年度价格。从2004年开始,在中国钢铁协会组织下,14家国内钢铁企业推举宝钢加入谈判。于是,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的角色中多了一个角色――宝钢。
随着世界经济的振兴和发展,钢铁产品的使用范围和消耗量日益增加,铁矿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铁矿石是非再生性资源,铁矿资源日益贫化、生产环境越来越差,带来生产成本日益上升,促使铁矿原料价格走高;另外,环保门槛的不断提高,对铁矿原料价格走高带来了方向性、政策性支撑。因此,从目前情况和未来发展变化的走势看,铁矿石进口价格将继续攀升、连续大幅度涨价。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铁矿产品价格走高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抵消性因素,如科技进步、废钢铁原料利用、矿山建设加快、进口矿渠道增多,管理办法趋于理性化、规范化,有利于控制进口铁矿石价格大起大落。
根据上述影响世界铁矿石价格的因素变化趋势,在铁矿石贸易双方力量对比中,排名前三位的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已经掌控了世界铁矿石海运量的85%以上,全球钢铁产业的集中度较低。中国钢铁企业数量众多,前10位企业产量仅为全国总产量的35%。而新日铁和JFE两家企业产量就占日本60%的市场份额。不仅欧洲、日本、韩国的钢厂与中国难以团结一致,就连国内诸多钢厂的态度也常不一,难以形成有效的联盟。在以往的铁矿石谈判中,作为买方的钢铁企业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
在正常的市场上,大买主应当对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应当享受相应的价格优惠。然而,在铁矿石贸易谈判的现实中,由于卖方控制了世界铁矿石供应量的绝大部分,使得铁矿石进口国的绝大部分进口量都必须从这里获得,在谈判中卖方的讨价还价的能力相对较强;同时在现行的铁矿石价格谈判机制下,我国的谈判话语权长期被他人代理。作为发达国家,日韩的钢铁产业已经实现高度集中,其承受价格风险的能力非中国企业可比;同时,日本企业还在巴西和澳洲拥有大量的矿产投资,其中不乏与上述谈判对手的合资项目,利弊不言自明。宝钢代表的中国企业似乎并没有取得“全球最大铁矿石进口国”应有的“话语权”,反而处处受制于人,被动接受铁矿石年年涨价的事实。事实上,在2005年的谈判中,正是由于新日铁率先与淡水河谷达成了巴西铁矿石涨价71.5%的协议,中国以宝钢为首的钢铁企业才不得不被动接受了这一出人意料的涨价。由此可见,谈判中买方之间缺乏信息交流,没有结成牢固的战略联盟,以至于在谈判中因为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而急于求成。最后导致卖方在谈判中对我们逐一击破,不得不接受价格不合理上涨的结果。
二、我国铁矿石进口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4年,我国铁矿石产量3.1亿吨,全球第一
(图2)。但是,我国铁矿资源丰而不富,铁矿资源贫矿多、富矿少,而且分布十分不均衡。全国铁矿石平均品位仅为33%,低于世界铁矿石平均品位11个百分点,并且其中97.2%为贫矿,富铁矿石仅占2.8%。此外,我国的铁矿开采企业大多是低层次开采,规模小,普遍缺乏先进的开采技术。由于现有国内铁矿石资源不能满足目前我国钢铁生产对铁矿石的需求,再加上与国内相比,进口的铁矿石品位高,冶炼条件较好,综合效益较高。因此,从国际市场进口一定数量的铁矿石是我国钢铁生产不断增长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来,我国对铁矿石的进口呈现出惊人的增长速度:2001年进口铁矿为9239万吨,比2000年增长2200多万吨,2002年进口1.12亿吨,2003年进口量仍大幅增长,达到1.63亿吨,已超越日本、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而2005年更是达到2.75亿吨(图3)。
随着近些年来国际铁矿石市场价格不断飘升,国内钢铁行业都面临钢价下降的困境,导致了我国虽是世界铁矿石最大买家但却不是大赢家的尴尬局面:
(1)我国铁矿石进口企业经营规模小,在定价环节上还没有形成合力。由于目前国际上提供铁矿石的企业主要集中在CVRD、BHP、力拓三大矿山企业,这三家企业垄断了全球铁矿石供应量的约85%。而与此同时,我国国内在实行铁矿石自动进口许可管理以前,经营铁矿石进口的企业却多达500余家,并且其中绝大部分企业经营规模小,实力弱。这是导致进口企业谈判力弱、国际矿业企业铁矿石定价过高的重要原因。
(2)国内部分中间商进口铁矿石时采用现货贸易方式,而一些国际矿业企业据此恶意抬高价格,这影响了我国企业议价能力,导致谈判中不能掌握主动权。长期以来,国际铁矿石海运贸易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国际惯例和行为规则。在一年一次的价格谈判机制中,供应方与进口商普遍遵循合同交易方式。但由于中国近年来钢铁产能的盲目扩张,随之而来的铁矿石供需不协调带来了繁荣的现货市场,从而改变了供应商的传统理念,涌现出了大量铁矿石中间商,铁矿石现货采购比例大幅度提升。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每年进口的铁矿石中,一半以上是通过现货交易方式进行的。而一些国际供矿方为谋取暴利,对中国出口铁矿石采取现货交易甚至是招标出售的特殊方式,致使铁矿石离岸价超过长期合同价格最高达100%以上。这一状况也成为了2005年度全球铁矿石价格谈判中供矿方要求涨价71.5%的重要原因之一。
(3)在进口环节中存在着中间商不惜高价买断铁矿石,转手卖给钢铁企业的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经营秩序,抬高了进口价格。
除以上原因外,在谈判中还有一些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比如:世界经济推动国际钢材市场的繁荣发展,给予铁矿石价格上涨的空间;中国承受铁矿石涨价能力弱,造成了与国际钢铁行业和铁矿石行业协调的困难;国际铁矿石行业集中度远远高于钢铁行业集中度,使天平向卖方倾斜等。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的铁矿石贸易依然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铁矿石进口依存度逐年提高且进口渠道单一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近年来的迅速发展,我国钢铁企业对进口铁矿石的依存度逐年提高,是世界铁矿石市场的最大买主,铁矿石进口量已经十分惊人,且继续呈增长趋势(表2)。另外,在铁矿石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的同时,铁矿石的进口渠道也较为单一(表3)。
从表3中可以发现,我国的铁矿石主要是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南非、秘鲁、智利和加拿大进口的。尤其是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从该三国的进口量在2006年已占我国铁矿石总进口量的85%。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铁矿石进口贸易的风险,尤其是价格波动风险。
2、国际市场上铁矿石价格的剧烈波动增加了贸易的风险
伴随着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中国市场的需求变化成为导致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由于铁矿石价格的提高,使得我国国内钢铁企业的成本也水涨船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我国钢铁企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2005年为例,该年度4月份,由于缺乏铁矿石贸易的定价权,我国钢铁企业被迫接受由日本和澳大利亚订立的基准价格,承受亚洲铁矿石价格上涨71.5%的巨大压力。按照涨价前的22美元/吨的价格计算,年进口近2亿吨的铁矿石,2005年的涨价因素就导致我国损失了35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2%)。
3、铁矿石质量的变化损害了最终用户的利益
对中国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一部分铁矿石供应商则采取了降低品质以次充好的做法,以扩大出口规模,谋求更大利润。这种做法客观上损害了相当一部分中国钢铁企业的利益。
三、增强我国铁矿石进口贸易价格“话语权”的对策
研究表明,2010年铁矿石海运供应量为9.38亿吨,比2005年增加2.67亿吨;海运铁矿石需求量9.45亿吨,比2005年增加2.79亿吨,铁矿石供应依然处于紧张状况。市场供求结构为:三大铁矿巨头供应量6.94亿吨,占市场份额的74%;中国进口铁矿石5.24亿吨,占需求量的56%,中国对三大铁矿巨头的依赖度进一步提高。在现行的铁矿石价格形成机制下,我国目前还只能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尽管宝钢集团已率先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达成2007年首个铁矿石价格协议。双方同意,2007年铁矿石价格较2006年上涨9.5%,但是,也应清醒看到,在历经了连续4年大幅度上涨之后,长期协议矿仍能够再次上涨,国际铁矿石市场供求关系仍没有明显改观,三大铁矿生产商的市场控制力大大强于钢厂,尤其是中国钢厂的被动地位并未得到有效改善。我们认为,没有理由对未来几年铁矿石供应状况持乐观看法,必须在现有的机制下,积极探寻影响谈判的各种因素。从自身出发,努力去适应这些尽管有些不合理但又不得不遵守的规则。为此需要我们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针对影响铁矿石价格谈判的关键性因素,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1、加大对国外铁矿资源的开发力度
对中国钢厂而言,国际铁矿石形势依然严峻。可以想象,那种把铁矿产能扩张寄希望于国外铁矿生产商大举投资开发铁矿资源,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最终打破寡头垄断格局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中国钢铁业应当树立长期战略思想,在加大国内矿山开发力度的同时,更要重视开发国外铁矿资源,这是中国摆脱被动局面的根本之策。随着我国“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快,开发利用国外铁矿资源已是必然选择。要系统地研究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南非与俄罗斯等铁矿资源丰富的国家,选择理想区域或国家,进行合作。如果中国在国外能够掌握1~2亿吨的新增供应量,将大大降低对三大铁矿巨头的依赖程度,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从根本上打破铁矿石供
求格局,提高铁矿石谈判议价能力。 这对提高中国钢铁业的国际竞争力,保持钢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各国的资源储量不同而导致它们的长期出口供矿的能力也不一样,从优化的角度看我们需要从某些国家进口的量值很大,但是它的长期供矿能力却有限,而另一些理论上进口量较小的国家却具备长期的供矿能力。为此,应该从长远的利益出发,有目的地进行深度合作,以便适应形势的变化,为日后的铁矿砂进口做好铺垫。
2、实施多元化进口渠道,降低铁矿石进口依存度
目前,除了澳大利亚和巴西,世界上主要的铁矿石生产出口国家为印度、加拿大和南非。以往,印度的铁矿石是我们用来和三大铁矿石供应商讨价还价的一个重要筹码。然而,印度的铁矿石质量不是很高,价格也并不便宜,在2007年3月,印度政府出台了一项关税措施,拟对铁矿石征收近7美元/吨的关税(最新结果是印度方面将税额减半,但预计不会取消)。这一政策的实施,预计将导致2007~2008年度印度铁矿石出口减少50%。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国钢铁企业的目光不应再仅仅集中于印度方面,而是要在继续保持与印度的紧密联系之外,积极发掘更加稳定的铁矿石进口渠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加自己在与澳、巴谈判时的筹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印度和我国主要是一种竞争的关系,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印度都在暗地里和我们竞赛。因此,他们当然不会将铁矿石这么重要的战略资源如此轻易就拱手相送。为了确保今后我国的铁矿石进口需求得到满足,从现在起就必须将进口重点进行转移,防患于未然。加大对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的投资力度,提高它们的开采能力和技术水平。
3、整合国内钢铁企业
我国钢铁企业之所以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缺少话语权,主要是因为我们既没有在国内结成统一的钢铁企业联盟,更没有条件在外部和其他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国结成进口联盟,从而使得我国在谈判中的讨价还价能力明显劣于对方。因此,对内加速推进钢铁产业整合,以兼并重组的方式迅速提高产业集中度。同时通过产业整合推进产品结构调整,提高自身的组织水平和管理水平。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在行业协会的统一领导下,加速国内钢铁企业的整合。我国钢铁企业之所以在价格谈判中缺少话语权,一是由于卖方控制了世界铁矿石供应量的绝大部分,使得铁矿石进口国的绝大部分进口量都必须从它这里获得。因此,其在谈判中的耐心就更强,等待成本更小,讨价还价的能力就相对较强;二是由于在现行的铁矿石价格谈判机制下,我国的谈判话语权被他人代理,但我国企业所选择的“代理人”与自身的利益却并不一致。因此,提高自身的谈判耐心程度以及放弃“代理人”谈判机制是夺回国内钢铁企业谈判话语权的关键。要想做到以上这两点,整合是我国钢铁企业的唯一选择,同时也是最好的选择。通过整合,首先可以淘汰那些产量少、能耗高的小企业,从而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集中度和生产技术水平;其次,通过产业整合可以推进产品结构的调整,提高自身的组织水平和管理水平。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地统一我国钢铁企业在价格谈判中的声音,从而避免因个别企业的私自背离所造成的整体谈判能力的下降。
4、建立铁矿石资源战略储备
只有建立我国的铁矿石资源战略储备,才能彻底地摆脱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当我们的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才能实现。各国的铁矿石资源禀赋是与生俱来的,我国目前的这几个铁矿石进口来源地,无论是它们的铁矿石产量、品位还是价格,在世界市场上都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如果我们为了多元化进口渠道而减少从这些国家的进口,且不说能否找到其他的替代进口渠道,就算是找到了,其质量、价格也未必尽如人意。这样一来,本来是出于减弱风险目的的多元化进口渠道措施反而增大了贸易风险。因此,我们只能将其作为减少铁矿石价格波动的辅助手段。
5、与铁矿石国家结成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已成为最广泛使用的战略之一。它可以使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共同分担风险、共享资源、获取知识、进入新市场。与铁矿石国家建立战略联盟关系,是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整体谈判实力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我国早就同广大的非洲国家建立了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如南非,该国的铁矿石储量和产量非常丰富,中非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将南非作为我国铁矿石进口的重点来源地之一具有战略意义,它将有力地保证我国铁矿石的进口安全。另外在策略上进一步吸引印度等其他铁矿矿石产出国的合作,以取得与巴西、澳大利亚的议价能力已成为我国钢铁企业的当务之急。当然,要想建立一个能够稳定持久存在的联盟,重要的是联盟的均衡,即各方利益均衡时可能达到的收益。联盟能够形成的前提是因为存在着超过单个企业独自行动时所获得的利益。尽管各成员在建立联盟之初就订有契约,但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成员间信息的不对称、联盟内部的竞争以及“零和”思想等因素的影响,都会对联盟的稳定性产生极大的威胁。因此,联盟利益的内部重新分配就成为了保证联盟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责任编辑 王晓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17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