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节电企业面临战略转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 莉


  进入八月,我国财政部推出一则重磅消息:为加强政府机构节能工作,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导向作用,我国将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在积极推进政府机构优先采购节能产品的基础上,选择部分节能效果显著、性能比较成熟的产品,予以强制采购。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节能述求正由“倡导”阶段迅速进入“强制”阶段,由此所引发的全民节能意识将迅速得到普及,一些具有节能特性的产品将从中受益。
  
  世界节电市场最大的买家
  
  节电行业的巨大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使其必定成为一个充满金矿的领域。 首先,从节能的整体潜在效益来说,它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中国节能协会近日发布一项统计显示:中国终端用电设备的节电潜力约为20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两个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中国节电领域目前大约有3000亿元左右的市场,且这个市场还会随着年均10%的用电增长而不断攀升。各种数据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电力消费第二大国。据统计,一方面,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继续增长,2005年在6000万至7300万千瓦之间,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5亿千瓦;另一方面,电力短缺现象仍然十分严重,自从2002年6月一些地区陆续拉闸限电起,到2005年,发生大面积拉闸限电的省市已经发展到27个。此外,在增加电力供应的同时,“电能效率低下”这个词汇也在媒体上频频出现。业内人士指出,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提高电能效率是突破电力瓶颈的另一解决途径,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节电的同时还将大幅度减少污染。
  其次,从市场需求层面来说,企业或其他组织的重视与需求是推动节能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我国,对于一些酒店、超市和商场来说,电费成本已经成为紧随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之后的第三大开支,同时我国路灯用电一向是城市用电大户,路灯电费和日常维护费用是政府一项重大财政支出,因此建设一个节电降负的路灯照明系统将会越来越受到政府,尤其是财政部门的重视。
  最后,政府推动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毕竟目前政府还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相当一部分企业,而且这些企业都是重要的耗电大户,如钢铁、石油企业等,政府的国企领导绩效评估标准也使节电产品在国企的应用阻力降低不小,因为节约成本尤其节能的多少是政府评价国企领导的重要参数之一。
  基于以上因素,一个现实的节能市场正在呈现出来。“随着国际品牌进入中国,中国政府、企业对节电重视程度的加强,以及对国际先进节电技术的不断了解,中国的节电产业肯定会面临一个重新洗牌的阶段,但这肯定有助于整个产业走向良性有序的发展方向,对中国的节电政策也将是一大促进;那些技术、产品、服务都不错的企业,将获得市场的最终认可。”某能源专家认为。而据美国专业能源机构的研究预测:中国将在2年内取代美国,一跃成为世界节电市场中最大的买家。
  
  众企业争“坐”末班车
  
  自1996年开始,中国的节电企业从国外纷纷引进技术,开始产品的推广和销售,经过10年来的市场培育,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更多的节电产品生产制造商加入到行业中来,更多的设备代理经销企业,成为节电行业推广的先锋队和生力军,许多国外企业也纷至沓来,形成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追赶局面。
  近几年,国内先后有300多家企业纷纷涌入节电产业,高科技的节电技术和产品已在钢铁、煤炭、电力、化工、纺织、造纸、啤酒等行业成功应用,而且具有良好的节电效果。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我国每年至少有2000亿千瓦时的节电潜力。可是,目前我国的节电水平和服务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单位GDP的耗电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日本的11倍。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足以让人警醒,我国既是缺油少电的国家,却又是大肆浪费能源的国家。
  尽管政府部门一直在宣传节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推动节电产业的发展,带动一些企业积极跟进,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造成耗能大的企业比较多、设备比较陈旧,加之企业的节电意识和国家的节电政策相对较弱,使得企业不从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考虑,舍不得一次性投入来进行节电设备的改造。据调查,进入2007年以来,社会各阶层资金,包括一些风投基金、私募基金等,纷纷介入节电市场,加快“跑马圈地”,抢坐最后一班“财富快车”。业内人士分析:众多企业的集体加盟,社会资金的大量涌入,从某种角度上说明了中国的节电市场已经由过去的政府倡导,过渡到市场主导,市场化渐趋成熟,竞争不断升级的时期,这为一些先入为主的节电企业提供了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调整的机会,但同时也为行业后进者制造了更高的门槛和行业壁垒。 透析节电产业发展壮大的潜规则,是“快鱼吃慢鱼”而不是“大鱼吃小鱼”。近几年国内涌现出的光节电器生产厂家就达几百家,而真正形成规模和品牌、具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并不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资金少,产品与技术雷同,营销与竞争模式单一,以短期盈利为目的。在巨大的市场蛋糕和商机面前,谁能够抢占先机并把速度可以转化为规模、经验和竞争力,谁的资源整合和自我调整能力更灵敏,谁意识和掌握了行业新的发展模式,谁就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强势品牌和时代创富的代表。
  
  知识产权中国节电行业别无选择
  
  无庸置疑,知识产权已经成为我国节电企业与跨国公司同台博弈的利器,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谁就在国际竞争中拥有话语权。当然,这还要求节电行业的标准与规范尽快出台,以保护知识产权的拥有者。
  中国电力供应短缺催生了全民节电意识的觉醒,节电业迅速兴起成为近年来中国经济领域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无论是中国企业悄然崛起,还是外国企业纷至沓来,都意味着中国节电领域从技术到市场全面的竞争升级。伴随节电产业技术与市场升级而来的是国际化趋势、政策和企业层面的调整与应对能力,中国节电行业正经历着强大的冲击和考验。
  “2003年开始的能源紧缺已经引发了国内对节电产业的投资热情”,中国节能协会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近几年国内涌现出的节电产品生产厂家层出不穷,可是捐躯者也比比皆是。”然而,中国节电行业从开始就存在先天不足,由于市场行业标准与维持其健康有序发展的法规并未出台,盲目投资、缺乏核心技术、不重服务甚至假冒伪劣导致国内节电产业无序竞争愈演愈烈,“这不仅损害了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更为整个节电行业蒙上阴影。”
  有关专家认为,全球化趋势已经开始改变中国市场环境,以短期盈利为目标的企业发展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中国节电行业应当了解新形势下的新方式,变短期盈利目标为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而且,在与垮国公司同台博弈时,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筹码。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谁就拥有竞争的话语权。知识产权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国节电产业的战略抉择。诸多政策和措施的出台都表明了中国政府对于推动中国经济从粗放型增长模式向集约型模式转变的决心。“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新型工业化难以实现。”正如专家预测,政府新政实施力度正在逐步加强,中国节电行业即将迎来历史性转折。
  
  节电行业进入整体节能时代
  
  对于未来节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这个问题,专家认为,节电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将是发展模式之争,以短期盈利为目标、靠单纯提供节能产品或节能技术的企业显然无法适应节电市场的持续快速发展。
  诞生于1979年美国第一次能源危机后的节电行业,在国外经历了28年的长足发展,早已从简单的节电技术的开发,产品的提供,发展到今天一种以技术产品提供、整体能源审计分析、整体能源服务解决方案提供的一条龙服务――即EMC模式。而在国内的节电市场上,以“整体节能”为经营战略,目前真正具有竞争优势和品牌工程实例的,只有几家战略转型的企业。
  据北京龙创信恒(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谭龙先生介绍,他们自几年前进入节电市场,凭借先发优势,就成功转型为中国绿色建筑整体节能运营商。日前,他们的“系统智能节电器”专利技术,已经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成功授予专利。比如,他们升级版的第三代智能节电技术日前成功应用在蒙西化工行业环保设施中,平均节电20%左右,这给了许多还在一直探索发展的同行诸多的启示和借鉴。中国节能协会认为,近期涌现的一些以整体服务为主业的公司之所以受到用户的欢迎,源于EMC项目业务的整体性和多赢性。其整体性表现在:节能服务公司与愿意进行节能改造的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承包整体能源费用的方式为客户提供节能服务,并获得利润,滚动发展。其次,EMC项目的多赢性使其具有强大生命力。一个EMC项目的成功实施将使介入项目的各方包括节能服务公司、客户、节能设备制造商和银行等都能从中分享到相应的收益,从而形成多赢的局面。如节能服务公司可在项目合同期内分享大部分节能效益,以此来收回其投资并获得合理的利润;客户在项目合同期内分享部分节能效益,在合同期结束后获得该项目的全部节能效益及节能设备的所有权,此外,还获得节能技术和设备建设和运行的宝贵经验;节能设备制造商销售了其产品,收回了货款;银行可连本带息地收回对该项目的贷款等等。
  在谈到节电行业的发展问题时,中国节能协会理事藏洪海说:"一些打着节能旗号的产品,价格高、寿命短、品质不过硬,并没起到真正的节能效果。节电企业应树立持续发展的品牌观念,从而打造中国的节电'航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10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