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述中国服务外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胜男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发达国家将部分制造业逐渐外包出去,低端制造业开始向中国内地延伸和欠发达国家转移。服务外包的发展不仅可以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也有利于我国的贸易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革。
  关键词:服务外包 现状 问题 政策建议
  
  一、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
  
  服务外包在产生之初即与产业的国际转移密切相关,并在发展中国家取得了进步。我国的服务外包起步较晚,规模很小。但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潜力巨大,据美国Gartner咨询公司预测,我国的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从2005年的45.48亿美元发展到2012年的近90亿美元,蕴藏着极大的发展空间。
  (一)我国服务外包业务日渐发展,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利益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服务外包业务,现今初具规模,增长势头非常强劲。随着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服务外包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增长迅速,在1997~2007年间,中国服务外包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6.4%,比同期GDP增长速度高出9个百分点。GDP的贡献率由Q48%增长到了5.27%,在最高点甚至达到了6.40%(见表1)。
  (二)我国服务外包逐步拓宽领域,扩大规模
  我国服务外包从无到有,业务范围主要涉及电子信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对象涉及日、韩、欧、美、印度等。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分布中,我国所占市场份额还比较小。2006年我国软件外包出口的总量大约为14.3亿美元,仅占全球软件外包出口总额的3%,其他外包服务业的市场份额则更小,而世界最大的外包承接国印度占全球软件外包出口总额的41%(见表2)。
  (三)服务外包作为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方式,是我国成为一个新兴的外包中心,正在持续增长
  2005年我国软件外包突破9.2亿美元,2006年达到13亿美元,是1999年的7倍,到2010年将达到70亿美元,年均增长将超过50%。根据麦肯锡预测,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增长速度为30%,到2010年我国可实现外包产业收入180亿美元,到2015年将实现收入560亿美元。目前,至少有10个城市在该市场中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北京、上海、成都、西安、武汉都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外包基地。以大连为例,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大连设置了软件和全球研发、运营中心,IBM、HP等企业的人员规模超过2000人。与此同时,一些规模实力较强的服务外包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部分服务外包企业在境外设立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及服务机构,更加贴近发包市场,为客户量身定做符合其商业习惯并能适应中国市场特殊要求的解决方案。
  
  二、中国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外包的产业政策不完善,法律保障制度不健全
  受体制变化和政府职能部门调整等因素影响,现行的服务外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存在着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现象,缺少一个对服务外包进行协调管理的主管部门,无法有效地对服务外包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与引导,特别是在税收优惠政策、外资准入和针对性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缺乏切实有效的措施。同时,我国服务外包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还没有制定专门用于服务外包发展的法律,涉及到服务外包的政策法规基本包含在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内容分散,缺乏实施的可操作性。正是这种服务外包法律保障机制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我国服务外包市场缺乏有效的规范管理。
  
  (二)产业支撑体系发展滞后
  目前,我国服务外包发展布局比较分散,企业规模小,缺少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缺乏规划布局引导政策,承接与开发大型服务外包项目能力不足,集聚效应受到较大制约和影响。在我国服务外包发展过程中,有关服务外包业的技术标准、认证、统计信息、培训等产业化关键环节的公共配套服务还不够完善,缺乏水准较高、从事市场策划、咨询评估、业务代理的辅助企业,不能为服务外包相关支撑服务体系给以有效的协作与配合,导致我国服务外包品牌在行业或专业领域中的认知度比较低。此外,受信息化技术发展水平、设施和信息资源的限制,服务外包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和技术服务工作相对落后,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缺乏相适应的信息化平台支撑,不能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三)服务外包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一直以来,我国企业将制造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忽略了服务业的发展,因此,缺乏对服务性企业核心技术的开发。我国服务外包发展虽快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多数企业经营不规范、管理水平低,对于西方法规、经济、商业环境及外包服务模式都不是很了解,在承接外包服务当中不能完全适应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和市场变化要求,常常导致服务质量不稳定、延期交工的状况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此外,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不强,服务层次低。在承接外包服务方面,我国企业在承接服务外包方面以传统服务业为主,通常凭借成本优势参与到产业链当中,通过细分市场以及产品差别化争取市场份额。随着我国WTO过渡期的结束,服务外包企业面临国外大型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压力将逐渐加大。
  (四)我国服务外包市场还不规范
  我国对外包服务质量的监控不到位,服务外包合同不是很规范,履行合同也不是很严格,缺乏行业标准以及市场不正当竞争等现象。随着服务外包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服务公司在制定外包决策时越来越看重质量。当前,印度是迄今为止最受离岸外包业务青睐的地区,这主要得益于其在成本和质量上的综合优势。虽然,中国也可以提供较低成本和有特殊技能的软件专业人才,但与印度相比,中国的竞争优势只在于劳动力成本,在质量上却远远落后。
  
  三、推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应转变市场监管方式。优化法律环境。规范服务外包市场发展
  要在保持服务外包行业安全、规范发展的前提下,尽快将服务外包行业管理的重心从市场准入审批转向市场秩序的有效监管上来,进一步完善登记、备案和事后监督制度,提高行政效率,为企业创造方便的发展空间。此外,我国政府应借鉴印度经验,在抓紧研究制定促进服务外包出口的鼓励政策和措施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切实维护发包方的利益。同时,通过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对接包方进行有效监管,使承接外包服务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政府要尽快颁布并实施有关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法规,着力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设立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中心,构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和服务,为服务外包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二)我国应整合各种资源,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企业
  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竞争力不强,在国际服务外包市场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我国的一些企业可以通过并购、重组或战略合作等方式形成企业联盟。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过程中,要将着力培养本地服务供应商与承接服务业跨国转移外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引导有实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到这一进程中来,以深化分工、加强自主服务和转包为起点,不断提高参与服务业国内外分工合作的水平,通过全面提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水平,促进本地服务供应商核心竞争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最终成长起一批本地外包承接商。
  
  (三)我国应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通过搭建服务外包行业信息、技术共享平台,加强网络综合技术在服务外包行业中的跨行业、跨区域的广泛应用。同时,通过平台运行带动深层次解决方案的研发与应用,促进服务外包实现良性发展。由商务部牵头,以各基地城市、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企业和服务外包知名机构、相关研究部门为支持单位,建立中国服务外包信息公共服务网站,为服务外包企业、国内外服务外包发包企业、相关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大学生等提供与服务外包相关的各类信息。建立服务外包业务交易平台,为服务外包企业人才招聘和大学生在服务外包行业就业提供公共服务,同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打造“中国服务”良好形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70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