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班级自习纪律的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妮

  摘 要: “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班级纪律,才能使教学工作变得井然有序,才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快乐学习,才能培养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因此,班级纪律的好坏在教学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班级; 自习; 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9-0011-01
  今年是我工作以来第一次带班,初次接班,我感觉自己担子很沉重。走进教室,面对学生那一张张可爱的脸和期盼的眼神时,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让他们更优秀更聪慧。经过快一学年的努力,我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们班的自习纪律也一天比一天进步,我很欣慰。静下心来,回顾过去总结经验,我的收获很大。以下是我在班级自习纪律的管理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利用集体的舆论压力,以及学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促进自习纪律好转。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他们刚刚步入小学阶段,对一切充满了好奇,从心理上就根本没有纪律性而言,上课说话或随意转动是他们的强项,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对学校领导都有害怕和崇拜心理,也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夸奖)。针对此种现象,我往往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用言语告诉他们,上课应该遵守纪律,不能说话,否则学校领导知道后,就会在周一晨会上公开批评我们班,那么就给我们班摸黑了,我们班就不能被评为纪律模范班了。话音一落,教室里寂然一片。这个经验还要归功于一次偶然。那天我一走进教室,教室里乱作一团,我顿时火冒三丈,但又无处发泄,因说话的人太多,又抓不住重点,突然灵机一动,我说:“下午自习课时,校长不停地在教学楼旁边转,主要看哪一个班纪律不好,就会在全校师生面前公开批评。”此招一出,果然灵验。从此之后,经过不断地提醒,我们班的自习纪律明显好转了。
  二、加强学生的自律。如果学生总是在一种被要求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是很难进步的,应该让学生慢慢学会约束自己,自己要求自己,自觉遵守纪律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约束好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师在严格要求的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我主要是通过班队会课,让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守则》,及指出一些学生的问题,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帮助他们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学生在自我提醒中自律性提高。其次,自习课上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有事可做,减少说话的机会,逐渐提高学生的自律性。
  三、建立同桌、学生互相监督制度,改进自习说话问题。为实现此方案,在安排学生座位上,我进行了精心设计。我把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放在第一排,有利于老师及时提醒,帮助他们遵守纪律。其余都是性格相反的学生放在一起,爱说话的和不爱说话的做同桌,他们互相监督促进纪律好转。另一方面,发现同桌开始爱说话,适时调换座位,让学生之间总有一种陌生感,减少不遵守纪律。
  四、建立有力的班干部组织。班干部是帮助老师管理班级的有力助手。教师不在教室里,可以让学生相互管理,发挥班级学生干部的作用。选择班干部,要选择能力强、品学兼优而又让纪律较差学生也认同的学生,同时班主任要教给他们管理的方法。例如,选好卫生委员后,我利用班会教给他们怎样领导组员打扫好教室卫生。首先要给每个组员安排好打扫任务,责任到人,防止有人偷懒;其次,监督组员扫地,组员扫完地后,卫生委员必须检查;再次,如果有不服从卫生委员命令者,班主任将会给他们相应的处罚措施。
  五、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建设一个和谐而有充满活力的班集体,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我特制定了以下班规:
  1.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使用文明用语,不得直呼老师的姓名,不得背后议论老师或同学,不准参加打架等事件,不骂人说脏话,做文明学生,做文明使者。
  2.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每天按时起床,准时到校,放学后不许在学校逗留,如发现逗留者,班主任会做相应的处罚。
  3.积极主动参加周一的升旗仪式,统一着装,准时到达指定的位置,不得迟到或缺席,升旗期间不能交头接耳。
  4.上课不迟到,早退,如生病或有事,必须向老师请假,经老师同意后方可离校。
  5、早读:早晨到校后坐到自己位置上,大声朗读课文,不得在教室内说话、乱跑乱追或者大声喧哗。
  6、每节课课前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整齐地放在课桌左上角。听到上课铃立即有秩序。
  六、课堂纪律与问题行为管理要协调
  (一)将一般要求变为课堂程序和常规
  有效的课堂管理,实际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各异、活泼好动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程序和常规,就不可能将这些孩子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实践表明,教师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例如,音乐课上要求学生上课时随着教师的琴声一行行列队轻轻走入教室,在音乐声中向教师问好、坐下,下课后仍按小组队形踩着音乐节奏轻轻退出教室。这种要求一旦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可以长久地发挥作用,产生积极的管理效益和教学效益。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不注意课堂规则的建立,只凭着不断提出的各种要求、指令维持课堂秩序,不仅管理效率低,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因要求不当引起新的课堂问题行为。
  (二)及时巩固课堂管理制度
  巩固管理制度的教师行为主要有:(1)认真监控。指教师应仔细认真地观察课堂活动,讲课时应始终密切注意学生的动态,做作业时要经常巡视全班学生。善于指导学生行为的教师,应能在学生的不恰当行为造成混乱之前就有所察觉。(2)及时恰当地处理问题行为。只发现问题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处理问题行为,教师采取什么措施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场合。例如,有些学生静坐在座位上但不听课,看连环画或伏在桌子上睡觉但无鼾声,这类问题行为属于内向性的,它不明显干扰课堂教学,因此教师不宜在课堂里停止教学而公开指责他们,可以采取给予信号、邻近控制、向其发问和课后谈话等措施加以处理。有些学生大声喧哗、戏弄同学、扮小丑和顶撞教师,这类行为是外向性的,它们对课堂有较大干扰,教师必须通过警告、批评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时可以适当惩罚。(3)灵活运用奖惩手段。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通过惩罚制止不良行为,这是巩固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奖惩的具体办法很多,例如教师表情上的赞同与不赞同,表扬与批评,给予学生某种荣誉或取消荣誉,发奖品,课后留校,暂停听课,送校长室等。在实施奖惩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奖励为主;二是维护课堂规则的权威性,严格按规则实施奖惩;三是惩罚手段不能滥用,更不能体罚学生。
  (三)降低课堂焦虑水平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是一个人自尊心受到威胁时的情绪反应。适度的焦虑可以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因而是十分必要的。但焦虑过度则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导致问题行为。有效的课堂管理应该帮助学生在焦虑过度而尚未形成问题行为前降低焦虑的强度。调控学生焦虑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谈话了解、诊断焦虑的原因,然后诱导学生把造成焦虑的烦恼宣泄出来。二是针对焦虑的原因适当调整教学情境,例如调整教学要求、进度,调整教学评价的方法或要求等。
  “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班级纪律,才能使教学工作变得井然有序,才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快乐学习,才能培养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要不断探索班级纪律高效管理方法,形成良好的班风,努力创建文明先进班集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59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