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分析与策略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庆新
摘要:根据师德建设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发展的现状,分析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提出加强师德建设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093-02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专兼结合的教师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培养和引进了大批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高职院校内部的评价体系和分配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的管理与科学发展高职教育的要求存在一定距里;学校、教师、学生以及整个社会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评价出现多样化的趋势;经济发展与通胀并存;中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人们的信仰、观念、价值追求出现新的变化,有的甚至发生冲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学校,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由于其劳动对象是人,是对人进行教育,使其德、技、体等方面全面健康发展,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的使命要求教师要具有高尚的师德。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师德现状的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状况总体来看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他们严谨治学,探求创新,恪守职业道德,为培养数以万计的高技能型人才勤奋工作。涌现出许多优秀教师、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和学科带头人。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特殊历史时期,人们价值观的多元性势必影响到教师,影响到教师的职业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精力投入不够,功利思想严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一些教师价值标准注重实用,行为选择偏向实惠,把大量精力用于社会兼职。特别是一些专业技术强的教师,他们对外承担工程建设、科技服务、法律服务、商业服务等业务,无心钻研业务,备课不认真,教案缺乏新意,视教学为副业。把教师当作对外联系的招牌,把上课作为自己不得以维持的事情,根本没把教书育人看作是自己的神圣事业。
2.教师职业使命感不强,扎根教育思想不稳定
近年来,由于大部分青年教师是被动选择高职教师工作,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对教师职业的专门培养,很少有强烈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没有为国家事业、民族未来培养人才的神圣使命感,不少人仅作为就业岗位去看待,把教师工作作为谋生手段,缺乏强烈的职业情感。还有一部分青年教师仅把这样的工作作为一种过渡,更向往公务员、工商企业管理这样的岗位。因此,导致这部分青年教师爱岗敬业不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钻研业务不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创新缺乏探索兴趣。无私奉献精神,吃苦精神、奉献意识、纪律观念比较淡薄。
3.为人师表较差,示范作用降低
教师的行为具有显著的示范性和教育性,但部分教师因缺乏完善的师德修养和精神风貌,在工作作风、言谈举止、仪表着装等方面难以成为学生的表率。有的教师对学生批评指责较多,尊重爱护不足,不能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有的放矢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甚至是言行不一,说一套、行一套,其言行背离教师职业标准,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4.学习新知识不够,应用新技术不多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不断把生产现场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尽量缩小传授知识与最新应用技术的差距。但个别教师,不太注重深入现场,不能把生产现场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使讲授的知识与现场新技术应用有较大差距。
5.管理工作繁重。教学疲于应付
一部分教师从事“双肩挑”工作,在系(部)承担了资料整理、文件起草、迎接各类检查、评估、比赛等大量的管理工作。繁重的工作量,使他们每天疲于应付,无力潜心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课堂上照本宣科现象并不少见。
6.工作分配不均。教师心理失衡
由于学校所设专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各专业招生人数近年来波动较大。致使部分专业教师教学任务严重超课时,任务繁重压力大。而有的专业教师却课时不足,课少者对前途忧心忡忡。两种教师都因各自问题而心理失衡,负面情绪必然带到课堂上,造成不良影响。
7.只关心学生成绩,不关心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本,德、技、体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传授学生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学生思想教育,把不同专业的企业文化同时传授给学生。但有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给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因此只满足于课堂教学,认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与身心素质培养是学校领导和政工干部的事,与己无关。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
8.学术道德失范,不正之风抬头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学术氛围空前活跃,取得了令人可喜的学术研究成果,教师为维护和发扬高职院校良好的学风和学术道德传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必须清楚地看到,在学术研究工作中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教师缺乏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精神,表现为学术心态浮躁,抄袭剽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请他人代写文章,署名不实,粗制滥造论文等,这些行为和现象给高职院校带来了不良影响,严重污染了学术环境,影响了学术声誉,是一种严重的学术道德缺失现象。以上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部分教师身上。但损害了高职院校教师的形象,同时也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对学生道德品格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与发展。
二、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内在因素
1.1 自身素质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新引进许多青年教师,随着高校扩招,这些教师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甚至不可避免地带有学生时代的浪漫色彩和偏激心理,在价值调整过程中容易使主客体产生偏离以致出现错位,且大部分高职教师毕业于理工科院校,没有受过师范教育,缺乏人文素质,也是导致师德素质不高的重要原因。
1.2 师德认识模糊。个体思想观念对师德的认识是重要内因,在错误观念的指引下,往往会带来一定的师德问题。许多模糊的认识,效益、官本位等意识在现有教师心中存在,有的还根深蒂固。
1.3 自律意识不足。很多教师在现有体制下,凭借感性的、经
验的、朦胧状态的职业良心来履行教师义务,对师德建设的需求处于一种权威的外在强制的他律状态,没有内化为自身可调控的自律机制。这就易使师德建设流于形式,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2.外在因素
2.1 学校对师德教育重视不够。学校师德工作中还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师德教育体系,思想政治工作缺乏规范化、使用性的管理。随着高等教育步人大众化发展阶段。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教学上的压力不断增大,学校对教师更注重科研和专业技术职务的要求,而疏于人本关怀,导致教师疲于奔命,很容易诱发心理失衡,而这也正是教师出现行为偏差、职业倦怠和师德问题的重要原因。
2.2 考核、监督评估机制不科学。对教师在职前、职中、职后三个阶段的考评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出他们的价值。而且在招聘青年教师时,只注重学历达标,专业素质的考核,而忽视道德层面的素质考查,存在重才轻德倾向。
2.3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调整滞后。学校培养人才不能紧跟市场经济的需求,所招专业学生与学校资源不相适应。
2.4 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考验。高职院校在高招过程录取批次靠后,学生多数文化基础薄弱、纪律意识不强、自控能力较弱,但思想活跃,这些都给教师的管理能力带来新考验,工作的复杂和艰巨也因而使部分教师产生畏难情绪。
2.5 教师额外负担重。近年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的各类检查、评估、达标、考核多,有的工作甚至政府多个部门重复检查,重复考核。再加上学校内部与教学联系不紧密的各类活动要求教师参与等等。
三、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策略思考
1.建立齐抓管理的领导机制。要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对师德建设工作的领导,把师德建设列入学校党委行政工作的议事日程。完善师德建设管理体制,优化师德建设的工作机制,明确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职责。学校应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任务落实。将师德建设方案的制定纳入到学校的年度工作计划中,定期总结,表彰先进,研究反馈信息,从而保证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学院领导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要认识到位,自身表率到位,避免德育教育一手软,业务教育一手硬。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师的政治意识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具备过硬的政治意识,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培养真正德、技、体全面发展技能型人才。
3.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人文素质。教师的职业观分为:畏业、敬业、乐业三个层次。“畏业”只把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怕失去它而工作;
“敬业”能够专心致志于本职工作,做到教书育人,没有敬业精神,就当不了一名好教师;
“乐业”是热爱职业教育工作,在教书育人中享受快乐,在与学生共同成长中体味幸福。所以“乐业”应成为高职教师的职业追求目标,排除外界纷扰,做到静心读书,潜心育人。酝酿深厚的人文素质,它包括丰厚的人文知识底蕴、高尚的人文品格、对学生的爱和人性化的教育活动。教师的人文素质对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决不是任何速成班、短训班能替代的。
4.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强化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少数高职教师把大量精力用于社会兼职,影响教学质量。说明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出现危机,这恰恰是有悖于基本道德要求的。教师应当具有社会良知,坚守诚信原则。教师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有诚信的教师才能培养有诚信的学生。责任意识,是把职业教育看作自己的神圣职责,增强从事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5.采取合理有效的帮教措施。一是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未受过师范教育的具体情况,在教师进校之日起,就要确定一名优秀教师与之结对子,做到“一对一”帮扶,使这些年轻教师不仅在专业素质上,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如何传道授业;二是以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为载体,运用教学团队建设的特点,引导教师在共同完成科研立项的活动中,互相取长补短,为实现共同的目标,提升自己的师德水平;三是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执业工程师考试,成为“双师型”教师,提升其自身的成就感,并以此为教育的切入点,激励其注重师德修养,努力成为骨干教师;四是举办不同职称层次的教师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说课比赛。提供更多学习机会,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四是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到生产现场挂职锻炼,提升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学习现场最先进的技术、工艺、生产装备,感受实际工作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6.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考核体系,形成“教书育人”政策导向机制。教师良好职业道德风尚的形成,除了加强教育培训外,还必须建立完善科学的师德建设考核体系,形成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立“教书育人”政策导向机制。在教师入党、年度考核、晋职、评优等方面,应将教师落实行为准则情况、教书育人工作绩效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充分重视“育人”效果。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不适合当教师的人就请他们下岗或转岗。促使教师自觉按照师德规范要求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评价和反思,加强和改进自己的工作。
7.减轻教师额外负担,专心至于教学科研。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与教师业务联系不密切的,尽量不要往教师身上安排。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教学质量检查,艺术、体育等评估,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做到尽量简单而实用。
8.关心教师生活,促进师德建设。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防止空洞说教。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真正关心教师的学习、生话和工作,切实维护教师的利益。如:进人学校的青年教师,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住房、子女上学使他们感到巨大的压力,学校解决了他们的困难,定能从思想上扎根教育事业。社会生活中,任何道德原则都是各种利益关系的反映。只有当师德原则能够体现、代表广大教师的正当利益时,才能有遵守这种师德原则的动力,师德教育也才有了现实的基础。因此,师德教育也应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利益保障机制。
结束语:
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工程,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和实践探索。只有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才能建设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培养数以万计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69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