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出口之望闻问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炳政
目前我国中药出口的中流砥柱是原料类中药材,2004年药材出口在我国中药类商品中占据了70%以上,而附加值高的中成药则显得弱不禁风。以中医望闻问切的手法,诊断一下药材的出口状况,说不定能给我国的中药发展开出一剂良方。
在西药大行其道的今天,总有药品广告宣称自己是中西合璧,让人为之一振。起源我国的中药如果能够傍上西药“借腹生子”,倒也可以“皇帝女儿不愁嫁”。实际上中药要想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实非易事。
望一望,药材出口的总体气色尚可。自2000年以来,我国这几年的药材出口数量除了2002年不足15万吨以外,其余年份均在16万吨以上。尽管2004年出口药材17万吨,相比2000年17.6万吨的峰值稍有差距,但出口金额却刷新了这5年的最高纪录,达到了2.7亿美元。今年前8个月药材出口12.4万吨,同比增长21.1%,价值1.8亿美元,同比增长11.8%,继续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从主要出口市场来看,香港作为内地药材出口的最大市场,前8个月,内地对其出口5602万美元,小幅上涨1.4%。此外,除了出口值位居第二位的日本下降7.8%之外,对越南、韩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市场均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其中对韩国和台湾分别增长了55.9%和1.6倍。
闻一闻,药材出口的“参味”较浓。就《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的572种中药材(包括部分饮片和提取物)而言,我国能够成功培育的有400余种。从今年前8个月的出口情况来看,主要出口品种不过30余种,出口值超过百万美元的只有20种。未列名人参是药材出口的最大品种,前8个月出口1563吨,同比增长26.3%,价值1895万美元,同比增长14.9%。西洋参出口出现大幅下滑,从去年同期的第二大品种屈居冬虫夏草之后位于第三位,出口519吨,同比下降46.2%,价值735万美元,同比下降46%。而冬虫夏草出口值达807万美元,同比增长12.9%。此外,党参出口189吨,增长7.4%,价值291万美元,同比增长35.3%。
问一问,药材出口的软肋在哪里?由于药材都来源于生物,不管是野生的,还是栽培的,甚至是中药材GAP基地生产的,其稳定性和一致性都难以控制。这与作为药品原料的本质要求背道而驰,况且至今大部分药材的有效成分仍然是“雾里看花”。 加上近年来国际贸易舞台“绿色风暴”盛行,更使我国药材出口步履维艰。北美、欧洲及东南亚地区的许多国家纷纷出台相关规定,对包括中药在内的植物药提出了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方面的限量指标。多年来,我国中药材生产长期只种不选,导致品种退化,不仅“面目全非”,外观质量下降,而且有效化学成分含量降低,抗病虫害的能力下降。加上栽培管理不力,病虫害严重,导致种植过程中不得不大量使用农药,容易造成生产出来的中药材农药残留超标,最终致使药材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屡屡“碰壁”。
切一切,药材的专利意识亟待提高。我国各地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中药材,抚松人参、石柱黄连、黄山贡菊、合浦珍珠等不一而足。目前国内对药材专利保护意识令人扼腕,江苏地道的中药材薄荷,在中国专利共申报有16件,国内申报有8件,外国申报为8件。其中美国箭牌糖类公司独揽4项专利,用于口香糖等高利润市场,而国内申报的专利只是薄荷藕、薄荷茶水等,市场空间极为有限。吉林的“人参蜂王浆”在美国被他人抢先申请了专利,中国的人参蜂王浆在美国市场上销售就变成了侵权行为。不仅如此,近年来国外企业特别是日本企业更是凭借资金、技术优势,加快在我国设立合资企业和进军国内市场的步伐。日本津村株式会社作为全球最大的汉方药制药企业,从1991年起先后在中国设立了8家企业从事中药的种植、采摘、加工,使我国药材生产和出口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
随着全球环保、保健意识深入人心,对中药情有独钟的人群势必越来越多。千方百计提高药材生产的“绿色”水平,增强专利保护意识,建立一套与西药相提并论的中药标准体系,中药终究会有让西药“刮目相看”的一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76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