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结\直肠癌病人手术前肠道准备的护理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巧华 谌艳

  【摘要】目的:通过改进清洁灌肠的方法,减少不良反应,改善灌肠效果,有效的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择50例择期行结、直肠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清洁灌肠的方法,观察组采用旋转体位的方法进行灌肠,观察两组的灌肠效果及灌肠中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灌肠效果优良率高(P<0.01)且不良反应少。结论:旋转体位灌肠法改善了清洁灌肠的效果,并且减少了清洁灌肠过程中病人的不良反应,有助于降低切口污染的危险性。
  【关键词】结、直肠癌手术;旋转体位;清洁灌肠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34-02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50例患者均为2008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病人,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50±8岁,其中直肠肿瘤18例,降结肠肿瘤17例,升结肠肿瘤15例,50例均是择期手术病人,均以排便习惯改变和排便性质改变入院,全部病历条件相近,均无肠梗阻的症状,既往无习惯性便秘及心、肺、脑等重要脏器疾患。
  1.2 方法:术前2~3日开始进半流食或全流质饮食,并口服甲硝唑片,链霉素等肠道杀菌剂。将患者按投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灌肠方法,观察组行改进的灌肠方法,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临床类型、护理措施等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 护理干预方法
  备常规灌肠用物,灌肠液均为0.2%的肥皂水+清水。观察组采用旋转体位灌肠法,灌肠桶内盛500~1000毫升灌肠液(39~41℃)置距床面60~70cm高度固定,嘱病人排便后屈膝,左侧卧位,肛管前端常规涂抹润滑液后排气,缓慢插入直肠(深度20~25cm),固定后即开使灌肠。密切观察病人及液体流入情况,若液体流入受阻,可移动肛管,以排除肛管插入过急致折曲或粪便及肿瘤等物堵塞。当液面匀速流入时,让病人依次进行左侧卧位→俯卧位(头低15~20°胸膝卧位)→右侧卧位,每种体位持续约10秒,液体在5分钟左右灌注完后拔出肛管。协助病人从左至右顺时针转体3~5圈,平卧5~10分钟后排便。灌肠1~2次,病人排出水样便。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灌肠方法,灌肠时采用左侧卧位,灌肠桶内盛500~1000毫升灌肠液(39~41℃),病人保持左侧卧位,肛管插入10~15cm,灌肠完毕保留片刻即排便,其余方法同观察组。
  2.1 评估标准:肠道清洁程度由手术科室医生依据切开肠腔内所见的内容物评估
  优:肠腔内仅见肠液,且肠道不胀气;
  良:肠腔内偶见极小量的粪便;
  一般:肠腔可见少量的粪便,可伴肠胀气;
  差:肠腔某段内残留较多气体或粪便,或肠腔内散在分布细小粪渣及黏液,同时观察两组灌肠中的不良反应。
  2.2 不良反应:观察患者在肠道准备过程中出现的直肠不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术后肠道功能恢复;观察患者肠蠕动恢复时
  表1 两组灌肠效果比较
  间及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的情况:2组切口感染、腹腔感染、吻合口漏的比较。
  3 结果
  两组灌肠效果比较,见表1。
  表1示,两组肠腔清洁有效率比较,X28.27,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X29.33,P<0.01,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提示观察组清洁灌肠效果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注:此结果由SPSS统计学软件得出)
  4 结论
  本实验采用的旋转体位的灌肠方法,使液体流入乙状结肠,随体位转动,因受液体压力及其重力的影响,极易进入横结肠及右侧结肠。灌肠液的温度选择39~41℃(略高于体温)以减少对肠黏膜的刺激。此灌肠方法引起的不良反应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清洁灌肠效果也有提高,本研究对清洁灌肠方法的改进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50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