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Fas-670 gene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捷荣 夏冰 李春

  【摘要】目的:研究Fas-670基因多态性在武汉地区胃癌患者及良性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探讨Fas-670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关系。方法:收集武汉地区275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和169例健康志愿者者的外周血标本,提取DNA , 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 检测FAS-670基因多态性分布,并比较这些基因多态性在各组的分布差异。结果:Fas-670的基因型Fas G / G基因型的比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4%比25%),而Fas-670的A / A型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3%对32%,χ216.527,P0.0003 ) 。Fas-670 G等位基因的比例与胃癌显著性相关(χ211.871, P值0.0006,95% CI为: 1.281-2.394) ,而A等位基因未见与胃癌有相关性(χ218.886,P0.0001,95%,CI为:0.354-0.671)结论:FAS-670的626G/C基因型可能与武汉地区胃癌发生的风险有关。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配体(FAS-670); 基因多态性;胃癌
  【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134-02
  细胞凋亡是一种基本的生物现象,并参与了各种生理功能,如在机体发育过程中或在某些病理过程,包括免疫系统疾病和肿瘤的发展,调节细胞数量和消除的有害或有潜在危险的细胞。FasL 系统在许多类型的细胞凋亡信号传导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Fas抗原是一个45 kDa的细胞表面蛋白,属于死亡受体家族的肿瘤坏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超家族。结合的Fas配体( FasL )的Fas抗原启动死亡信号级联反应,从而导致细胞凋亡。 Fas受体广泛表达在各种组织细胞上,但FasL表达仅限于细胞内的免疫系统,如激活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或免疫特异细胞,如眼睛和繁殖器官[1]。许多肿瘤细胞都已经被证明有Fas和FasL表达的改变。迄今为止,一些研究表明在许多人类恶性实体肿瘤,包括食管癌[2]和乳腺癌中,Fas出现下调。班尼特等人曾[3]报道了胃癌中存在FasL上调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凋亡。其他的一些研究也表明在人胃癌细胞腺瘤和癌能检测到许多凋亡细胞,及出现胃癌组织FasL上调,从而逃避宿主免疫攻击[4]。Fas基因已被确定位于染色体10q24.1区域,而FasL基因位于染色体1q23,两个潜在功能多态性(即白细胞介素-1B-511T和IL-1RN第2/2)被认为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IL-1β的表达有关,由此可能增加了发生各肿瘤的风险。但研究胃癌患者和其Fas FasL基因多态性的之间关系还未见报道。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胃癌组 171例胃癌患者来自2001年12月~2005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均经我院组织病理学证实为胃腺癌,采样前未进行过化疗或放疗。其中男72例,女63例;平均年龄61.00±1. 64岁(24~84岁)。
  (2)正常对照组 收集同期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健康体检者152例,其中男92例,女60例;平均年龄50.03±1.47岁(21~77岁),均为无血缘关系的湖北汉族人,既往无消化道症状、无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节炎及炎症性肠病等病史。
  1.2 方法
  (1)DNA提取:取3ml抗凝血,用蛋白酶K(Merck公司)消化,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
  (2)Fas-670基因PCR扩增:Fas-670基因片段PCR引物根据文献设计,由北京三博远志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合成,顺式5’-CTACCTAAGAGCTATCTACCGTTC-3’;反式5’-GGCTGTCCATGTTGTGGCTGC-3’。PCR反应体系总体积25l,含灭菌双蒸水18.51,10×PCR反应缓冲液2.5l,每侧引物各10pmol, dNTPs(Clontech公司)10mmol/L 0.5l,TaqDNA聚合酶(Biostar公司)2U,DNA模板11(约40~100ng)。反应条件:94℃预变性4分钟,接着30个循环,94℃变性30秒,56℃复性30秒,72℃延伸30秒,72℃终末循环5分钟,最后置于4℃终止反应。
  (3)限制性内切酶消化PCR扩增产物:取10l PCR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Mva I(MBI公司)0.5l(10U/l)于37℃消化酶切过夜,于65°C灭活20分钟。
  (4)PCR产物鉴定:对消化后的PCR产物片段采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电泳(100V,1.5小时)分离,溴化乙锭染色分析基因型。
  233+99G
  A(233+99bp)
  G(189+99+44bp)
  4 结果
  4.1 Fas-670点多态性酶切结果:Fas-670基因626位点电泳酶切结果见图1。基因型C/C纯合子酶切片段为189、99、44bp三条带, G/G纯合子为233和99bp二条带, C/G杂合子酶切片段为189、99、44bp和233bp四条带。
  4.2 Fas-670基因型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经χ2检验, 胃癌组和正常对照组人群Fas-670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胃癌组χ25.630, P>0.05; 正常对照组χ23.449,P>0.05)。
  4.3 胃癌患者Fas-670位点基因多态性分析:如表1所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癌患者组FAS-670位点C/G+G/G基因型频率略低(62.9% vs 67.5%;Fisher exactp0.4667; OR1.219; 95% CI0.7582-1.662);并且,慢性胃炎组的FAS-670位点C/G+G/G基因型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也略低(66.2% vs 67.5%;Fisher exactp0.8809;odds ratio1.058; 95% CI0.5880-1.905);胃十二指肠溃疡组的FAS-670位点C/G+G/G基因型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也略高(69.6% vs 67.5%;Fisher exactp0.8783; odds ratio1.058; 95% CI0.588-1.905)。
  表1示,在FAS-670位点,胃癌组C、G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4262;odds ratio1.115; 95% CI0.8369-1.595)。
  表1 胃癌、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正常对照组FAS-670-626基因多态性分布
  5 讨论
  M acFarlane等报道,FAS-670基因(death receptor 4 gene , FAS-670)626等位基因与胃癌发生危险性无关,日本Frank B[1]的研究并也支持上述结果。本研究选择武汉地区正常人作为对照, 对武汉地区FAS-670基因多态性和胃癌的关系进行研究。本研究结果支持Frank B 和Mac Farlane等的研究结果,这说明携带FAS-670的626等位基因与增加武汉地区胃癌发病的危险性无关。我们对FAS-670基因多态性的研究结果与国外的研究比较发现, 武汉地区人群FAS-670的 等位基因频率与欧洲等国家相似。虽然本研究发现胃癌组和正常组之间宿主基因因素FAS-670的等位基因的分布不存在差异,但这并不能排除这些等位基因可能增加胃癌发病风险的可能。
  在本次研究中没有发现武汉正常人群中FAS-670位点多态性与胃癌之间有相关性,我们分析原因有如下可能样本选取的偏倚,我们选取的为武汉市汉族人,为一个地区的一个民族,所以可能出现了假阴性结果,所以我们可以在以后进一步扩大样本含量包括不同民族进行研究;也可能是由于胃癌的发生在不同国家、地区、种族间都存在着明显差异,胃癌的发生机制可能不同。总之,胃癌是一类异质性很高、变化复杂的恶性综合征,但是胃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基因组不稳定性,基因组不稳定性可发生在不同水平,从单核甘酸、微卫星、基因、染色体结构性成分直至整条染色体。我们目前的研究发现FAS-670G/C基因型与武汉地区胃癌发生的风险无关,为了确定胃癌的易感基因我们还需要在不同对象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Levine AD, Fiocchi C. Regulation of life and death in lamina propria T cells. Semin Immunol 2001;13:195-199
  [2] Suzuki A, Sugimura K, Ohtsuki K, et al.Fas/Fas ligand express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imed CD45RO+ T cells in the inflamed mucosa of ulcerative colitis. Scand J Gastroenterol 2000; 35:1278-1283
  [3] van Veen T, Kalkers NF, Crusius JB. The FAS-670 polymorphism influences susceptibility to multiple sclerosis. J Neuroimmunol 2002; 128:95-100
  [4] Lee YH, Ji JD, Sohn J, et al. Polymorphisms of CTLA-4 exon 1+49, CTLA-4 promoter -318 and Fas promoter -670 in spondyloarthropathies. Clin Rheumatol 2001; 20: 420-4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61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