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肺切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迟延歌 王爱娜

  【摘要】目的:探讨全肺切除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例全肺切除治疗成功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围手术期未出现相关并发症,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结论:术前做好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术后严格体位,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防止下肢血栓形成,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手术疗效。
  【关键词】肺癌;全肺切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228-02
  随着吸烟以及环境污染对机体的破坏力日益加大,近十年来,肺癌在全世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急剧上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的肺癌病人已超过50万,发病大多在40岁以上,以男性多见。临床通过全肺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肺癌已日趋完善,因此,围手术期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科2009年全年共行全肺切除术6例,均治愈出院。本文将护理体会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6例患者均为男性,诊断:中心型肺癌。年龄49―71岁,平均年龄58岁。其中高血压病史1人,糖尿病史1人,既往吸烟30年以上4人。
  1.2 手术方法:全麻双腔气管插管下行全肺切除淋巴结廓清术。
  1.3 结果:6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经随访3个月―半年都能达到日常的生活料理。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由于对疾病的恐惧以及不可预知性,患者往往情绪起伏不定,因此护士应主动倾听患者的诉说,利用相关知识给予其关心体贴,并以同类型病人术后康复的实例,帮助其树立信心,顺利度过围手术期。
  2.1.2 术前准备:加强健康宣教,严格戒烟,教会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增加肺活量,防止术后引起肺部感染,同时术前加强营养,提高机体对手术的耐受性,帮助病人掌握腹式呼吸的技巧,以利于术后减轻疼痛,促进恢复。
  2.2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的监测:严密监测呼吸,血压,心电及氧饱和度的变化,发现异常时及时通知医生。
  2.2.2 体位的护理:全肺切除患者术后应绝对卧床,同时避免侧卧,可采取1/4侧卧位,以预防纵膈移位和压迫健侧肺而导致呼吸循环功能障碍。[1]
  2.2.3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通过严密观察引流量,判断有无活动性出血(每小时≥100ml),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保证引流管道无扭曲受压打折,为保持引流管通畅,非夹闭状态时要经常反复对引流管进行挤压,并随时观察局部敷料有无渗出,待生命体征平稳2-3小时后,可将床头摇高30°,既有利于引流,又有利于呼吸。
  2.2.4 呼吸道的护理:全肺切除术后,机体的气体交换与血液循环完全局限在健侧肺,极易导致分泌物增加,肺水肿等,因此应鼓励患者深呼吸,叩背排痰。对于痰不易刻出者,可适当压迫气管刺激排痰。每日三次雾化吸入,并于雾化前后做到有效咳痰,最大限度的利于药物发挥作用于呼吸道。
  2.2.5 疼痛的护理:1995年美国疼痛协会将疼痛作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又一生命体征,所有医院必须具备疼痛的治理这项服务。[2]疼痛的有效缓解对于全肺切除术后患者建立康复信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除了掌握有效的腹式呼吸以及镇痛剂的合理使用,心理护理也绝对不容忽视。
  2.2.6 输液的护理:术后严格控制输液总量和速度,防止前负荷过重而导致肺水肿,输液速度均控制在40滴/分以内。为保证输液速度的精准,6例患者均使用精密输液器,最大限度的避免了由于人为因素而无法使输液速度达到精准的问题。
  2.2.7 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全肺切除术后,由于患者需要卧床4-5天,相对就易产生一系列并发症,所以皮肤的护理,预防压疮最为基础,同时还要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除了抗血栓药物的使用,双下肢床上活动必不可少。协助患者于床上分次行蹬踏运动,20下/次,每日3次,并不定时按摩双下肢;保持大便通畅对于全肺切除术后患者是相当重要的,除了正确的饮食指导,我们还鼓励患者晨空腹服用香油20-30ml,20分钟内避免饮水,连续数日,经实践效果理想。在此期间,营养的摄入也不容忽视,因此应充分调剂患者的饮食,增进食欲,促进康复;当患者离床活动后,应严格掌握活动量的循序渐进,以达到逐步改善肺功能的目的。
  3 讨论
  全肺切除术因手术创伤较普通肺叶切除术大,故术后并发症较多,危险性较大。本组病例经过我们精心治疗与护理,均未发生再次开胸或支气管胸膜瘘,顺利康复。通过临床全肺切除术后护理经验的不断累积与实践,我们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并发症,降低了死亡率,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帮助患者树立了坚强的生活信心。
  参考文献
  [1] 曹新伟.外科护理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1
  [2] 赵继军.疼痛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26-3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62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