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体化德育教学模式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兴亮 郭潇

  [摘要] 基于学生成长规律,着力解决传统德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与企业需求、学生需要相脱节的突出问题,从体制创新、课程重构、团队建设、训练项目、考核评价等环节进行一系列改革,建成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德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 成长规律;体制;课程体系;评价体系:一体化
  
  长期以来,在高职德育领域,传统的专业技术教育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思想理念,成为职业教育的一种“补充”。它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传统德育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与学生需要和企业需求相脱节、重知识灌输轻行为养成的现象。在基于学生成长过程的“2+X”(道德+法律+岗位职业素养)德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我们着力探索的重点之一,就是依托校企深层次合作,突破知行融合瓶颈,建设校企双驱、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德育教学模式。
  
  一、建立校企联动的一体化教学体制
  
  高职院校工科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已成趋势,德育学科与企业、社会的合作尚显薄弱。企业对高职学生要求的不仅是熟练的职业技能,还包括良好的道德素养尤其是职业素养。良好的道德素养尤其是职业素养的形成同样需要学校与企业、社会的深层次合作。要实现高职德育教学一体化,首先要进行机制和体制创新,组建实施一体化教学机构,即由学校和企业、社会有关机构、部门共同组成德育教学研究会,共同分析大学生成长中面临的典型问题,并将上述典型问题引入学习领域,共同设计教学情境、完善教学单元、确定考核方案;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企业高管座谈会、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论证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行业协会专题调查、社会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需要与企业、社会需求,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劳动和保障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等共同确立德育教学目标、研讨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通过职称评审加分、评选先进优先等制度创新鼓励德育专任教师到企业兼职、挂职锻炼、专题调研、培训员工;通过校企间的课题合作研究、引入客座教授等方式,实现人员的深层次交流;通过在学校引入企业文化、利用企业资金建立企业文化长廊、职业素质实训基地、素质拓展园区等方式,全方位、全过程推进高职大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
  
  二、构建道德、法律与岗位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以学生成长过程为主线,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满足学生熟悉未来工作岗位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与就业方向,开发供求一体化的德育教材,构建道德、法律与岗位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德育课程体系,对高职大学生进行人格健康、品格高尚、政治合格、遵纪守法及职业适格教育。
  1.重新整合道德模块。针对高职大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的心理自卑、感情淡漠、对国家缺乏认同等典型问题,创设人格健康、品格高尚、政治合格等三个教学情境,组织自信、交往、诚信、社会公德、爱的能力、理想信念及爱国主义等七个教学单元,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2.重组法律板块。针对高职大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法律意识淡漠、自由散漫、怕受纪律约束、不懂得用法律武器开展工作、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等典型问题,创设法纪合格教学情境,分别组织就业、工作、生活、创业中法律风险与防范四个教学单元,有针对性地提大学生的法纪素质。
  3.新设岗位职业素养模块。针对高职大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不了解企业环境、不熟悉岗位职业素养具体要求、不愿意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等典型问题,创设职业适格教学情境,由德育教学负责人牵头、德育专任教师与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参加,合作开发针对不同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教学单元。目前,我们已经开发了汽车销售与维修、建筑、食品、会计、营销、物流、学前教育等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培训教材并在汽车、建筑、会计、经管、公共管理等系(院)全面推进。
  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德育课程体系,满足了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学生的成才需要,突出了高职德育教学的职业特色与专业背景,较好解决了德育课程内容与学生及企业实际脱节的问题。
  
  三、建设复合结构、实践型的一体化教学团队。
  
  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德育专任教师与校内外的德育资源是各自为政、分散作战,德育教学团队往往呈封闭结构,无法形成合力,人为造成了德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影响了德育教学的效果。
  1.引进来。利用辅导员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并能较多地影响学生的优势,从校内遴选出部分优秀辅导员担任校内兼职德育教师:利用专业课教师贴近专业、了解行业、经常带队实习实训并能在实践环节较深入地影响学生的优势,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德育渗透专题培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
  2.走出去。利用职业经历丰富的优势,从企业中、社会上遴选出部分管理人员、技术能手、劳动模范等做校外兼职德育导师,在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进行德育渗透,实现德育教学的全过程延伸、无缝覆盖,提高德育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总之,通过校内、外兼职、专业课渗透等方式实现了校内、外德育资源的一体化配置,提高了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四、开发科学有序的一体化训练项目
  
  与上述教学情境相对应,在每个教学单元我们都精心设计、组织了配套的训练项目,以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实践力、法律执行力。在人格健康教学情境,设计、实施了“才华展示”训练项目,让每一位学生把自己的最“靓”点展示给同学们,放下包袱,自己解放自己,自己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相信自己,悦纳自我;在品格高尚、政治合格两个教学情境,设计、实施了感恩节、演讲比赛等训练项目。针对年轻大学生热情较高、参与意识较强的特点,组织了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志愿者活动,培育了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针对部分高职大学生中存在的感情淡漠状况,设计、组织了给父母的一封信、感恩节等训练项目,增强了大学生的知恩、感恩、报恩意识;针对部分高职大学生中存在的对政治冷漠的情形,设计、组织了“家乡的变化”情景短剧、“祖国,我爱你”演讲比赛等训练项目,培养了大学生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在遵纪守法、职业适格两个教学情境,设计、实施了模拟法庭、实习实训等训练项目,提高了大学生的德育内化能力、自我修养能力及创新创造能力,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与职业习惯,增强职场适应能力。
  
  五、改革德育评价体系,巩固一体化教学效果
  
  改变过去学、做、考分离的状况,在考核环节着重考察学生实践状况,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巩固一体化教学改革成果。改革德育评价体系,建立德育档案。从入学开始,为每一位新生建立德育档案,全过程跟踪学生的道德(法纪)行为,量化学生参加训练项目的综合表现,对学生的道德(法纪)素养进行写实性记录和评价。以后,拟成立大学生素质认证中心。开发道德素养网上认证系统,通过网络记录和认证学生的道德素养状况,促使学生内化道德知识、外化道德行为、固化道德习惯,也便于用人单位根据不同道德素质进行选拔聘用。量化德育行为,建立德育档案,进行素质认证,用动态、外化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初步解决了德育教学学、做、考分离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基于学生成长过程的“2+X”德育人才培养模式模式中,一体化德育教学是其重点环节。通过上述改革,学生容易认同重构后的德育课程理论并内化成自觉的德育思想;系统有序的养成训练项目则将学生的德育思想外化为规范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量化后的德育评价方案侧重考察学生的道德行为和道德素养,促使学生的道德素养固化为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的软技能,提升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软实力。内化、外化与固化的有机统一,是一体化德育教学的精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93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