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对人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当今企业管理的热点问题,“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一种最新的管理文化,正在为国内外众多的人力资源理论工作者和企业管理者所推崇。阐述了“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出了我国在“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
  
  现代企业的管理正在告别单一的经验式管理,而向更高层次文化管理的方向迈进。在如今知识经济时代和更具竞争性的商业环境中,良好的文化将成为企业的巨大财富,企业文化逐渐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重要内容,其丰富的内涵、科学的管理思想和开放的管理模式,为企业管理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作为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风靡西方世界、目前正兴盛于东方的一种管理文化,其核心就是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以人的利益、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展开,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组织、管理活动。加强“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研究,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完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
  一、“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我国的引进和应用尚处于初始阶段,它对于我国当代企业经营和管理设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却是极其重大。一家企业的最大财富和优势不是有形资产,也不是无形资产,而是人。生产力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科技和管理渗透到生产资料中,也体现在劳动者身上。这就是说,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才是主导的、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因此,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企业吸引人才。一个积极进取的企业,追求向上发展的企业文化理念,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最好”往往是无法界定的,“更好”却是可以通过前后比较进行界定,并通过积极进取而获得。在这样的理念下,通过员工的不断进取、艰苦努力,能够使企业积极向上,不断发展壮大,取得更好的成绩、更大的辉煌。在这种条件下,才能吸引一些优秀人才,把优秀人才集聚到企业文化的旗帜下,保证企业拥有竞争和发展的优秀人才队伍。
  2.有利于企业留住人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追求的是“求实创新、奋发图强”的企业精神,它在企业内部体现的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在这种精神的倡导下,才能激发人的道德意识,形成踏实工作、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优秀的人才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造,在企业精神及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持关心下,毫无疑问会受到企业的重视和员工们的敬慕,并在企业发展中真正地实现自我价值,企业也才会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3.有利于企业培育人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不断进取的文化。企业要可持续发展,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发展壮大,靠的是积极向上的人才支撑。在一个积极向上的企业中,当人才真正感受到自我价值实现时,他们都会有一种进一步丰富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愿望。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不断给企业员工“充电”、不断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积极向上和进取的良好环境,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必备的的企业文化。
  4.有利于企业激励人才。一个企业要想不断稳步发展,就要牢固树立人才是最重要资本的思想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通过正当的竞争手段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外,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企业要从环境、政策和运作方式上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良好的机制留住人,使企业员工真正体会到企业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细微的人文管理及展示才华的良好环境,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中,长期以来见物不见人的现象非常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亟待加强。近些年来,虽然体现“以人为本”企业管理的例子经常可闻可见,但大多数企业在“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
  1.企业文化理念泛政治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比较强调中庸、中道、中和,其实这种中性智慧落实到管理上,用一个简单的命题来表达,就是要培育企业管理的平常心。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能有一颗平常心很不容易,对企业的员工来讲,需要强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确立自己的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念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从计划经济走过来的人们,思维定势已经形成,一提起精神文化,往往习惯于从政治话语中提炼出一些基本的概念,其结果就是导致企业发展缺乏足够的活力。
  2.企业管理人治色彩浓重。人治思想虽然也是强调以人的意志来管理企业,但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却相差甚远。人治所强调的“人”,不是企业的所有员工,而是经营管理者本人的意志。我国大多数企业经营者,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赋予经营管理者人以极大的领导权威。这从某种程度上,不仅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而且使企业无法形成民主管理的氛围,无法发挥企业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员工的思想得不到重视,从而使他们缺乏主人翁意识和企业责任感。
  3.企业激励机制不足。真正的“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是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各种合理机制,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发展、社会进步与个人价值的实现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达成一致。在我国的企业管理中,存在着讲关系,走后门,赏罚不明的现象,有些企业在管理中不辨是非,为了眼前的一团和气而破坏了原则和制度,保护了个别人而损害了多数人的积极性,求得一时的息事宁人而使企业的整体管理秩序陷于混乱,其结果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与真正的“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背道而驰。
  4.企业不注重人才培养。许多国内企业经常会发出感慨,现在越来越难留住人才了。不仅是留人,在企业招聘新员工时,国内企业有时也难以与外资企业抗衡。也许有人会将之归为国内企业工资较低的缘故,其实根本的原因并在于此,而是企业内部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除了在物质激励方面受现有资源限制导致国内企业缺乏吸引力外,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大多数企业只会用人,没有培养人。比较中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一个很大的区别就在于员工的培训投入上。外资企业的培训较为完善系统,并且与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的实际密切相关。由于将员工视作最宝贵的人力资本,外资企业的培训投入也产生了极高的收益。反观国内企业的员工培训,似乎多为应急型或被动式,企业经营者似乎没有将培训作为投资来看待,只用而不培养,无法建立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归属关系,更不要说企业凝聚力或学习型组织的形成。
  三、“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对中国企业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极大的紧迫性。当今世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日趋盛行,而且实践也证明这种理念具有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我国应尽快转变观念,全面落实和坚持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既可以促进我国企业与国际接轨,又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
  1.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企业性质、目标及经营方式等的价值取向,是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是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念。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就是要保证人与企业、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注重股东、员工、客户及社会的利益,不断创造解决人的需要和发展的新途径。构筑“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就是要打造员工理念体系,注重渗透灌输、规范养成、环境熏陶。企业中人是第一位的战略资源,其他一切资源只有通过人的劳动和创造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人的一言一行又是靠思想来支配。只有解决了企业员工的愿望和动机的理想信念问题,才能使员工产生工作动力和劳动积极性。

  2.推行民主管理的企业制度。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要充分发挥党团及工会组织的职能作用,推行企业民主管理,实现组织活动创新。通过民主管理,积极培养员工的参与和合作意识,使人才的自我价值与企业的发展紧紧地结合起来。在抓好企业民主管理中,企业应努力做到有民主作风,不专权独行,能虚心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企业决策、管理的过程要公开、公正,体现民主化。员工只有相信企业的活动是公正的,是尊重大多数员工意见的,才能促使员工的创新欲望。建立健全的民主管理组织,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的力量,使他们成为企业内部为员工进言、积极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组织,通过开通民主管理的有效渠道,实现领导与员工的广泛沟通与交流,为员工提供一个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
  3.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金钱是一个保健因素,它的改善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怠工与对抗,但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的效益水平一般很难通过现金奖励来加以提高。赫兹伯格的研究还表明,工作成绩得到认可,工作富有成就感,在事业上得到发展等因素能够激励员工持续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其工作质量,这些因素被称为激励因素。提高管理最强劲的动力是创建一种对成就的自豪感,以及他人的认可和赞赏的文化模式。企业管理应采用动力和间接压力相结合的激励方式:通过对员工加以承认来提高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自豪感;组成工作小组并加强小组内部以及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造成一种压力,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明确举贤任能的条件,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平等条件;健全奖励考核制度和分配机制,以情感人,彻底激发企业文化中人才要素及其价值的开发与利用。
  4.满足员工不断学习的诉求。知识经济时代的最大特征就是变化的加速。英特尔公司总裁曾用十倍速来形容当今时代的变化,未来社会变化的速度将会更快,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员工要想保持其持久的竞争力,对组织能否提供给不断学习的机会的需求将取代以往对薪酬的需求,也成为他们择业的重要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须着力将企业建设成学习型组织。许多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并已付诸于行动,但大多数企业的员工培训是一次性的,多半是针对中高层管理者,基层员工很少有机会得到培训。学习型组织应该为企业员工提供系统、长期、有针对性的培训,为不同层次的企业员工提供不同的培训。企业员工培训应当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让所有企业员工都有机会为获得新知识而不断学习,从而为企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静.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石伟.组织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金吾伦.创新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J].现代企业教育.2005(2)
  [5]杨玲.企业发展中遗忘的激励要素[J].管理世界.200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03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