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和对策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红莲
摘要:职业倦怠是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表现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而中职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通过对中职教师全体职业倦怠成因的讨论,以探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的对策并提出建议。目的在于引起各方面对中职教师和中职教育的重视。
关键词:职业倦怠;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5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176-02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Job Burnout)一词,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Helping Professions)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1981年,玛诗勒(Maslach)提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指感到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就是去个性化。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倾向的增长。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行业,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中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部分,中职教师是中等职业教育中人的因素,也是教师队伍中的弱势群体,应该引起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本文试讨论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并探究可能的解决途径,以期引起各方对中职教师和教育的更多重视。
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与学生、社会、学校以及教师个人等多方面因素密不可分:
1 学生因素对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中职学校大部分生为九年制义务教育“淘汰”下来的“后进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和传统教育的格格不入,从小到大,在潜移默化中,他们被认为是“学习不好的”,这就使得他们对传统教育更多的是抵触,而其抵触面临的直接对象就是老师,他们对老师的说教已经有了“屏蔽”功能,有的修炼到了“软硬不吃”的境界,更有的揭竿起义,专跟老师作对。中职学生表现和教师期望之间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教师的身心耗竭、去人性化、缺乏成就感。很多教师在备课上花了大量的时间。然而上课却没有几个学生在听,这给教师的工作热情带来严重挫伤。
2 社会因素对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物质满足和精神认可。近年来,虽然教师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但经济状况却没有相应地得到改善。教师仍是和“清贫”挂钩的职业。近日来,引起诸多争论的某重点师范大学毕业生毕业后选择做洗脚妹而放弃做老师的现象也反映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教师的收入相对还是比较低。
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社会大环境中,校长、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益分歧。在职业学校这一特殊领域中,学校的主要生源是被普教“放弃”而社会又无法解决就业的学生,家长期望孩子在职校的土地上可以“重新绽放”,而职校教师就承担了“变废为宝”的重任,教好了被认为是应该的,教不好被视为教师无能。中职教师长期在社会的压力、家长的期盼和经济的拮据下生存,轻则会产生心理压力,重则发展为职业倦怠。
3 学校管理因素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学校的管理方式、校园文化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有的教师认为“在学校里好好做事并不一定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学校的奖惩措施不明确,会严重挫伤教师的工作热情。在中职校中,因无升学压力,所以对教师的考评就没有一个标准的尺度。有的中职学校对教学人员的考评往往根据教案等书面材料来进行评比。还有就是学生每学期给教师打分,结果往往是在学生中人缘较好的、跟教务处管理人员关系好的教师就能得到较高评价,而那些平时钻研业务,忽略人际关系的教师往往得不到精神上的肯定及物质上的奖励,造成这部分教师的工作热情受挫,个人成就感降低。中等职业学校中,教师参与决策一般是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其成员大部分是中层干部、教研组长,普通教师参与率较低,即便参与,也流于形式化。教师在课堂中自主性也很低,数学要严格遵守计划,严格遵守教学环节。教师在各种名目繁多的规章制度下工作,备感压力。身心衰竭。
4 个人发展因素对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中职教师中,专业课教师所占的比例大,而这部分专业课教师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大部分来源于大学所学,其实际工作经验缺乏,实践技能薄弱,而中职的教学特点倾向于实践教学。所以大多数教师都在寻求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他们渴求有助于发展的进修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但由于诸多因索的限制,不能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教师就会在工作中表现出力不从心。中职中有一部分教师属非师范类学校毕业,在教育教法方面是个盲点,而传统的“两学一法”教育因为流于形式化,并不能真正解决这部分教师之所需。自我发展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直接影响着教师积极的自我肯定,从而造成了教师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的缺失。
5 人际关系因素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人际关系因素实则是和学生因素、社会因素、学校管理因素等诸多因素参杂在一起的。如果学校同事关系紧张,教师就会产生无归属感和压抑感,这些会迁移到工作中导致压力加剧,从而诱发倦怠。缺乏上级(如教研组长、教研主任等)支持是教师产生倦怠的重要因素,上级的官僚作风、没有同情心、办事无效能,通常是教师抱怨的内容。和学生的关系紧张,上课时长时间和学生处于一种敌对状态,也极易导致倦怠的产生。
针对以上讨论的影响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5.1 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近几年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得到提高,逐渐与教师较低的经济地位形成反差。从事着人类“最崇高职业”的教师,在生活中却并不富足,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很多教师一走下神圣的讲坛便滋生出自卑,难以对职业产生真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无法激发教师追求职业发展与成就的内在动机与热情。为此,政府可以像让公务员足以养廉一样也要让教师足以养尊,应加大对教师物质投入力度,提高教师的待遇。使教师的劳动付出与回报平衡,减少由此产生的压力与不平衡感,摆脱物质困扰,更安心地投入到职业活动中,追求职业发展与自我超越。在经济上对他们的工作予以肯定,这也有利于真正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引起公众关注教师的工作,认可他们的劳动,提高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热情和满意程度。
5.2 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
教育行政部门应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评价体系,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在推行教育改革过程中,为教师提供充分发展专业能力的学习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可组织教师参加校内或校际间的研讨会,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讲学,为教师提供时间与教育资源,使其参加进修、培训,提高教学能力与技巧,提高教学成效,增强专业自信和教育信念。同时,加强对教师非智力因素的培训,即不仅要教给他们教学技能方法,还应通过培训,唤起他们对教育的责任感和兴趣,并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会如何恰当地处理和上级、同事、家长以及和学生的关系。师资培训不应停留在举办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班上。现实表明,这类短期的、应急式、表面化和学科化的培训,有形式主义和应试教育的色彩,教师学不到真正要学的东西。唤醒教师主动读书学习的积极性,引领每一位教师乐于与书为友,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理应成为培训的核心。
5.3 对学校管理者的建议
教师职业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外在价值上,更体现在内在价值上。研究结果表明,“高尚、崇高”只是一种来自外在的评价,只有与人的内在情感体验相联系的活动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永恒的活力。仅有教师职业的外在工具价值的认识,不能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不利于教师职业的发展。学校管理者应积极开发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把教师看成是教育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大力倡导“在燃烧的同时发展自己”的研究型、发展型的教师。学校管理者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发挥教师的特长,改革教师及教学管理体制,实行开放式的民主管理,提供成就事业的氛围。设法增强自我效能感,开发教师职业的最大内在价值。
5.4 对教师的建议
中职教师要对自己的价值观做出调整,树立适当的工作目标,使工作对自己价值观的压抑最小化。首先,教师要充分认知教育工作的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确立自己正确的教师职业价值取向,在不断地超越自我中克服职业倦怠。教师职业的主要任务是“育人”,由此决定了该职业不可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作为一名教师,应当认识到自己职业的性质不可能发财,不会成为富翁,但却是精神上的富有者,是以自己知识劳动的成果而获得社会的尊重。其次,教师也应认识到,每个人都不是天生的教育家,每个人都有一个成长和走向成熟的过程,因而在工作学习中遇到挫折、遭受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对于外界的不良刺激不要过于敏感,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寻求发现自我、拓展自我、提升自我的心理空间,最大限度地释放自身的能量。最后,教师应该培养对人的兴趣,乐于合群,开放自己,积极参加学校、教研室或学生的集体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友好交往,建立和保持协调的人际关系。
今天,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正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大好时机,但因为种种客观或主观原因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已使一些教师受到了职业倦怠的困扰。这无疑将不利于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为此,分析、认识职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和成因,研究对策等,是有针对性地、有效地解决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生存环境,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的基础和前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213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