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医疗保健设施设计与建设指南》翻译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付晓群

  摘要:加强医疗卫生建筑设计理论的研究,加深对当代国外医疗建筑设计技术的了解,从而提升业务能力和原创能力,加快建筑设计水平与国际接轨的速度。
  关键词:建筑设计 理论 技术
  中图分类号:TU24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8537(2011)03-0029-03
  
  21世纪的医疗建筑设计行业,要求医疗专业设计师,不仅是一个合格的建筑师,具备相应的建筑专业知识,同时也必须是一个优秀的医疗行业的引导者,要将医院功能、科室体系、就诊流程等知识融会贯通,为院方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然而,目前的国内医疗行业缺乏对这一新兴领域系统描述的著作或是权威的规章规范,不得已之下,我们假诸外求,试图通过对Guidelines F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Health Care Facilitiesl《医疗保健设施设计与建设指南》(美国国家标准指南)的翻译和学习来研究国际,国内先进的专业技术,充实到我们的设计业务之中,以促进我们在综合医院设施,专科医院设施以及医院具体环境的净化、空气、噪音环境等方面的设计理念转换和设计水平提升。
  本文将分两部分对以上内容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我们将就体制、经济、社会、技术四方面对我国医疗建筑设计领域的现状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是结合Guidelines F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Health Care Facitities的翻译内容,对其体会进行阐述。
  
  我国医疗卫生建筑现状
  
  1、体制因素System
  (1)卫生部2008版《综合医院建设标准》规定:一个地区医院床位的总规模,宜控制在千人均拥有病床数量为4~6张,但根据卫生部网站上公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来看,市、县差距较大,全国除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新疆五个省、市、自治区以外,其余所有省市自治区,均无法满足上述标准。
  (2)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对新建医疗建筑提供财政拨款或低息、免息贷款,以扶持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同时,政府也鼓励外资、民间资产进入医疗行业;大力支持具有优秀医疗资源的医院的改扩建和新建分院。
  (3)鉴于国内目前缺乏医疗建设相关规范的现状,卫生部也在积极组织专家进行行业内规范的编著。
  
  2、经济因素Economic
  (1)通常来说,医院建设投资额度巨大,其中大部分医院需要政府投资或低息、免息贷款来完成建设,但也有部分投资来自外资,民间资产或医院自筹。
  (2)医疗卫生建筑作为新兴的特种建筑发展迅速,规模和利润也都高于传统工业、民用建筑。
  
  3、社会因素Society
  (1)社会对于医院数量的需求不断增长,一方面由于设施陈旧、用地限制,无法满足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对新建医院的需要。
  (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福利日趋完善,以及逐渐觉醒的健康意识让人们对先进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技术因素Technology
  (1)学科专业细分导致社会对于专科医疗卫生建筑的需求不断增大,如妇产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五官科医院等,要求医疗卫生建筑设计更加专业化和先进化。
  (2)传统的医疗建筑设计,与普通建筑区别不大,没有重视流程、分区等细节设计。如今医疗建筑,要求方案策划人员充分了解医院各方面的条件与要求,同时也要能将院方的需求及时、准确的传达给设计人员。这就要求策划人员具备相当的创造力,协调力以及专业技术能力。医疗卫生建筑的合理性是保障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之一。
  (3)国际上,由于各国国情和地区特点的差异,没有统一的设计标准。而国内,由于这方面的研究时间尚短,无法形成统一的共识。因此,行业内仍然是基于过往的经验进行方案策划和建筑设计,所以设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设计方案策划人员和建筑师的个人经验,而非标准,这注定了设计质量的差异性和收费的多样性。
  (4)国内专业设计领域内缺乏指导性的设计规范,至今仍是限制设计水平提高的瓶颈。
  
  翻译体会
  
  1、“指南”溯源
  (1)自1947年最初版本诞生至今,内容不断更新,格式不断调整,甚至运用的语言修辞风格上也在精益求精(见表1),参与机构不断扩充,参与编写人员从业领域多样而全面。为了使更多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士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中,编写研讨会分别在东海岸,中部、西海岸举行。旨在鼓励与提倡以项目研究来支持决策过程,用事实指导实践,编写委员会始终坚持改进修订过程与改进“指南“的内容,使文本历久常新,真实地反映当代的技术水平(表1)。
  
  (2)经过60多年的不断更新与完善,2010版“指南”充分的体现了先进性、专业性以及公正、公开的特点。因其是许多专家、专业人员参与编写而完成的著作,这就为其先进性和专业性提供了保障。同时要求公众对其进行评论,从而最大限度照顾各个领域人们的要求,得到非盈利机构的监督,体现了公正公开的特性。
  
  2、前瞻性的编写手法
  (1)在2010年版“指南”第一稿草案的公众评审期间,编委会收到了大量新的建议,其中有些建议因接收时间太晚,在2010版订期内不能全部及时收录,许多内容将在2014版“指南”修订期内审核。
  (2)因此在2010版“指南”中有许多为2014版增加内容而预先保留的段落,这种为将来版本留有必要接口的前瞻性的编写手法,为我们现在和将来在编写规范,标准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编委会将“指南”的草案在互联网上公示,对公众版本的草案讨论和反馈意见进行甄选,将合理的信息汇总,最终在“指南”的编写过程中予以采纳或参考。
  (4)如此一来,编委会做到了充分考虑到公众的利益诉求,进而这些建议不仅来自专业人员,而且也来自病人和其他消费者等非专业人士。让每一个未来的直接或潜在使用者都能够充分参与到“指南”的编写过程之中,从而最大可能的完善“指南”内容,消除其中的错误和不当之处。
  
  3、理性与感性
  (1)理性是趋向于用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感性则是凭借直觉和情感来思考问题。
  (2)“指南”的编译是理性与感性的高度统一的过程。一个医疗流程的实现,是墙、地、门、窗、构件组成的物理空间,是门厅、走廊、候诊、诊室组成的流程空间,是医生,护士,病人、家属组成的人员空间,是门诊、医技、住院,管理组成的功能空间。
  (3)“指南”的内容即从合理的流程、布局,空间上做到最简,同时又会从人性的角度提供舒适、便捷,高效的

环境。将理性与感性整合得无懈可击。
  (4)“指南”中的标准是所需结果的展现。对于一般认可的标准,给出的规定性量度是经过仔细考虑的。例如,经验表明,设计一间比“指南”中建议面积更小的房间,同时又具有正常功能和操作用的空间是极为困难的。因此,“指南”中所要求的标准或许是满足功能使用下的最低要求。
  
  4、集约与分散
  相似的集约,特殊的分散。
  (1)2010版的“指南”较其2006版,在形式上有较大调整。“指南”对医院的分类不同于我国,它将医院分为:综合性医院、小型初级护理医院、重症就近医院、精神病医院四大类。
  (2)2006版将这几大类医院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没有强调其共性和特性,优点是条例清晰,检索方便;但缺点是没有突出医院之间的区别。在使用过程中,许多使用者对这些感到不便。
  (3)因此在新的2010版“指南”中,编委会将各个医院的共性整合后,先期说明,再分别阐述四种类型医院的特殊之处。对于读者而言,在阅读每一类医院特殊要求的同时,可以回溯到先前章节中查询所需要的内容。
  
  5、差异与类同
  (1)“指南”在美国,是各州机构合作采用,以求用当前的行业理念来规范医疗保健设施项目。
  (2)“规范”在中国,是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政府、机构、行业都需无条件遵守,而“指南”可仅限于参考范围之中。
  (3)但“指南”和“规范”一样,都可以指导设计者进行合理设计,为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以及对建设的安全性、规范性起到导向作用。
  (4)“指南”中要求,在项目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将多个专业小组融合到设计之中(利益相关者)。这个多专业的团队至少应包括:管理者、临床医生、感染预防人员、专业设计者、建筑师、设施管理者、安全官员,设备使用者,以及受工程影响的相关区域的支持人员与了解组织项目功能目标的人员,还有项目的范围和性质所确定的其它有关人员。
  (5)相比较之下,我国在项目的全过程中,参与人员性质的单一可能会导致在建设完成后,使用过程中无法全方面,各细节的满足所有人员的要求。
  
  6、核心与边缘
  (1)核心――建设的核心,在于对一砖一瓦、一桌一椅的精益求精,2010版的“指南”做到了。房间面积的大小、病床最小间距的尺寸、房间的开间和进深等细微之处都做了精确的要求。例如对于特殊区域(如肥胖症单元)的细节要求(见表2):
  
  (2)边缘――2010年版中里程碑式的变化是在“指南”中引入了美国国家标准协会/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美国医疗保健工程学会(ANSI/ASHRAE/ASHE)2008-170标准:“医疗保健设施通风(Ventilation of health Care Facilities)”。在2010版“指南”修订过程中,放弃了2006版“指南”中的通风规范表格,而与ASHRAE合作采用ASHRAE 170规范与随后发布的补充说明,作为“指南”文本中的一部分。新标准的引入,使2010版“指南”的内容更权威,更科学、更全面、更具指导意义。
  建筑设计专项化、专业化发展。是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提升设计作品品质和提升设计服务品质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医疗卫生建设项目,已经从一般的设计业务发展成为:全过程咨询,全过程设计,全过程服务。我们应该坚持走医疗卫生建筑设计和工程研究专业化发展的道路,瞄准国际、国内最新最优的医院设计经验和理论,以学导研,以研促学,用研究成果促进设计产品质量的提高,同时不断自我完善,提高设计师的水平。
  学无止境,学无疆界,向国际学习,向国内优秀设计理念学习。开拓眼界,勇于站在行业发展的高端,勇于站在设计成果价值链的前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01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