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碧娟

  【摘要】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发起了面向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作为核心课程的数学课程更是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2001年7月我国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1]取代了过去的“教学大纲”,进行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改革的基本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教学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有不少“新课堂”与新理念“形似神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和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低效无效的几点表现
  1.1 活动:重表现,轻体验。活动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形式,尤其在数学教学中,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追求活动的效果,活动形式不能一成不变,适当花样翻新,有助于引起学生活动的兴趣。尽管如此,活动毕竟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如果本末倒置,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势必导致为活动而活动,使活动的功效发生变异。如:我听过一堂《观察物体》的公开课,老师设计了一个新颖的活动形式――拍照,学生也十分喜欢。整堂课,老师拿着一个照相机,带领学生从教室的前面拍,后面拍,从动物玩具的前、后、左、右、上面拍,最后还搬出许多盆景让学生与盆景合影留念。在学生打着手势,喊着“茄子”的口令声中,大家开开心心地结束了一堂课。透过热热闹闹的表面现象,我们来看这节课的本质,活动中学生较多的是欣赏了各种各样的物体的照片,却很少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不同结果,更少体会不同结果与不同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不由得让人疑惑这是一堂数学课还是活动课?这堂课的数学味有多浓?这种活动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和突破,而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正确把握,忽视了对活动的体验和反思,反而导致活动华而不实、哗众取宠,这种活动是无意义的、无价值的。
  1.2 合作:重形式,轻实质。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样几种现象: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在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的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从上述现象中可知,教师尽管重视并提供了孩子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但对孩子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显然重视不够,指导不够。
  1.3 探索:重主体,轻主导。本次课改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探索伙伴可自己选,想与谁就与谁。在时间的调控上也是随心所欲。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匆走过场,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探索就已终止……这是一种随意的、毫无组织的学习方式,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2]。
  1.4 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为了追求分数和成绩,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侧重于评价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对于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技能、品质、情感与态度等具有启发性意义的方面缺少必要的评价。如考试中有这么一题:“用5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卡片拼成一个长方形,求出它的周长是多少?”有一位学生写出如下算式:4×5-4=16(厘米)。教师根本没有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就毫不犹豫地否定了,并告诉他可以通过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运用公式来计算。学生依此订正,算出正确结果是(5 +1)×2=12(厘米)。回家后,家长询问该生的原始想法时,他解释说:“我先把每一个正方形的周长乘以5,将求出的5个正方形的周长和减去重合部分的4个1厘米。”其实他的解法是完全可行的,只是该生在计算是考虑得不够周全,重合部分应该是8个1厘米。真可惜,离标准答案只有一步之遥,就被老师简单武断地打上了“×”,这个“×”犹如双面剪刀,无情地剪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
  
  2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2.1 提高活动教学的有效性:①在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在忠于教材和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学习者策略,设计各种新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有趣。②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③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2.2 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切实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教师在组织和引导合作学习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成员搭配要合理。一般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
  (2)学习内容要具体。安排具体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一般来说,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可设计一些富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3)任务难度要适当。合作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应确定在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层次。这样才具有挑战性,有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以及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小组这一“学习共同体”的独创性。
  (4)合作技能的培养:①学会倾听。首先要培养学生专心听别人说话的习惯,有不同意见要听别人说完后再提出;其次,要训练学生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考虑他说的是否符合实际,有没道理,最后,要引导学生听后善于思考,学会换位思考,体验别人的看法和感受。②学会表达。教师要培养学生说的勇气,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讨论要有次序的发言,声音要轻。③学会交往。教师要加强交往中的具体技能的训练。比如,别人说话时,自己应如何注视对方,在恰当的地方,如何打断别人的说话,陈述自己的观点,有不同的见解,如何保留自己的意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体会别人的感受。
  2.3 实现自主探索的有效性。所谓自主探索,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主动参与,主动获取,自主构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因为这种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3]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自主探索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的兴趣;②灵活驾驭课堂,精心选择教学材料,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素材;③注重过程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时空;④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为不同的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⑤注重语言表达,发展思维水平,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⑥重视回顾和反思,培养反思意识,启迪学生自主探索的方法。
  教师和学生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共同参与者和知识的共同收集和分享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项目和课题主任,学生与教师一起负责研究、发现、设计和建造。教师先要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筛选,将那些中等难度的、与学生旧知联系紧密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利用各种原始数据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提出假设,进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教师还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因为在学习者面对一个新问题时,必然先要求他们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后,开始尝试用一些方法对该问题展开探索。根据尝试后的结果,学习者还需准备自己在小组中需要交流的信息,必要时甚至要写出书面的提纲。教师还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空间上的便利。把孩子们编排成一些工作小组,从空间上给予一定的调整,孩子们会十分乐于彼此进行交流、倾听、解释、思考他人的观点以及自己进行反思,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4]。
  2.4 关注评价方式的实效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活动如果能及时地、适度地做出评价,就能够保持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评价是否合理、准确或富有艺术性,将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下一次参与的欲望。对于课改以来评价方式出现的几种异化现象,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2.4.1 适当的批评是需要的。《标准》的评价建议中写道:“评价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确,要想一个人改进不足,批评的作用远远不如表扬他的作用大!激励性的评价能够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们确实应该重视。但是,批评并非禁区,批评也是爱的表现。课堂上,学生犯的有些错误,表扬和鼓励会束手无策。批评不是伤害的代名词,如果教师的批评能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做到对事不对人,真诚、坦率,那么,学生完全可以接受,而且会受益匪浅。
  2.4.2 评价应有指向性。课堂评价,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和发展。学生要有所发展,就需要明确努力的方向。对学生课堂表现优劣的界定固然重要,但提出相应的改进或调整的决策更为重要。否则,被评价为“你很棒”、“很会思考”的同学很容易产生骄傲情绪。被评价为“还需要努力”的学生往往也会陷入困惑:我又何尝不渴求进步,但该怎样去做呢?如果我们能够指明前进的方向、改进的措施,并诱导孩子们努力去做,那么,一定能真正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5]。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 盛大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M]
  [3] 窦盼英.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法的研究与实施[M]
  收稿日期:2008-3-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40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