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供应链融资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杜红权 胡介勋

  摘要:供应链融资是一个有助于解决银企间不对称信息的信贷技术。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型的银行服务产品系列,获得产业界和银行界的普遍认可和高度重视。供应链融资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银行的信息甄别方式和风险管理理念,而对缺乏融资渠道的中小企业而言,供应链融资从根本上改变金融业传统的观察视野和发展战略,理顺供应链时代银企之间共生互融的关系。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信息甄别;风险管理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4-0014-03
  中图分类号:F830.41
  文献标识码:A
  
  一、供应链融资的运行结构
  
  供应链融资是银行通过考察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的地位,依据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稳固关系和贸易的真实性而给予中小企业适当额度贷款的行为,从而有效解决银行贷款时遇到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的一种融资模式。
  
  (一)以核心企业为基础的供应链准入体系
  供应链融资的准入问题首先是供应链的建立与准入,而供应链的建立与准入依赖于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培育。一方面,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物流和资金流的枢纽,衍生出集中信息平台的作用。核心企业作为信息“集散中心”,其与银行的高度配合,为银行的贷前和贷后提供了关键性的信贷决策依据。供应链融资以企业间的真实交易背景为基础,通过来自核心企业的综合信息和供应链成员的交互信息,如商业信用记录、交易规模、交易条件以及结算方式等,银行即可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经营状况、资信、盈利能力等作出基本判断。由于供应链中小企业都是依托大企业展开生产和贸易活动,其应收账款乃至存货价值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大企业的信用水平,因此,面向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产品的风险程度将降低到和大企业贷款接近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成员进行严格管理,进入供应链后,双方保持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中小企业势必维护在自身供应链中的地位,这种声誉机制减少中小企业信贷的道德风险。
  
  (二)业务操作平台
  供应链融资强调从行业研究平台、流程设计平台、具体业务操作平台和信息平台四个平台多层面展开对银企之间非对称信息的层层防范。供应链融资的行业研究从宏观上隔离非对称信息,对信息真实性不能获取或者很难获取的授信行业及授信对象进行排除;流程设计有助于剥离、规避在操作中不能有效跟踪及控制信息流的风险。具体业务操作环节从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控制的角度,在合法性、合规性上准确堵截各种非对称信息。而一个高效运行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合理分配并调度整个供应链的采购、生产、物流、销售、资金结算等工作,为银行融资服务提供一系列确定的介入时点。
  
  
  (三)动产担保物权
  传统融资方式一般以不动产作为信用支持,因为流动资产在形态和规模上随着企业经营活动而不断变化,造成银行难以对其有效控制。利用流动资产提供的信用支持为供应链中小企业成员解决融资需求,是供应链融资的基本出发点。在供应链融资中,一方面由于多数中小企业主体信用评级无法达到融资标准,银行多采用资产支持的方式将授信风险与企业主体的信用隔离,而中小企业流动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占很大比重。另一方面,由于供应链交易过程集成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而且这种集成相对封闭,这为银行监控提供了条件。供应链中每笔交易都有对应的物流与资金流,可以利用它们作为资产支持手段,如货物质押、应收账款受让等。供应链客户关系比较固定,物流和资金流的起点和终点相对稳定,便于银行采取监控手段。资金流和物流控制使风险监控直接渗透到企业的经营,有利于实施风险的动态把握,实现对主体风险的隔离。
  
  (四)银行风险管理
  1 双重信用体系。供应链融资的准入问题首先是供应链的准入,申请融资的供应链成员企业已经接受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成员准入标准的检验。在此基础上,银行会进一步要求核心企业推荐成员中的优质客户作为受信备选人。银行将运用信贷评级手段对备选人进行评估。同样,贷后受信人将同时接受交易信用与融资信用的制度化跟踪,未满足任何一个信用体系评价标准的受信人,将面临退出供应链和信贷市场的风险。
  2 物流控制。以UPS资本为代表的一批金融物流混业经营企业,其商业模式的成功证明了金融业与物流业在面对供应链贸易背景的视角上具有天然的利益和价值契合点。企业对物流服务商的要求已经从最初的物流服务需求,扩展到预付款、结算等金融服务需求。供应链融资的产品运用很多涉及物流控制,而物流企业恰恰控制着客户的有效资产,物流企业往往充当了银行代理人的角色,监管信贷的支持性资产,并就企业的经营活动向银行提供预警。
  3 风险预警信号。供应链融资面对的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客户,由于抗风险和应对危机的能力较弱,中小企业从出现经营危机到最终倒闭的周期也很短,银行对授信业务的及时预警显得非常重要。供应链融资的单笔期限按照物流变现和资金流回收的预计期限核定,所以一旦客户或其交易对手的经营行为出现异常,会立刻导致授信的逾期或垫款。如在应收账款融资中,应收账款回收一旦超过预计付款的期限,不良现象立刻暴露。
  
  二、供应链融资和传统银行信贷的比较
  
  在传统模式下,银行与供应链成员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图1所示)。在该模式下,链条上的企业均单独向银行贷款。核心企业因其规模大、抵押资产多等原因,成为众多银行争抢的优质客户,其贷款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而供应商与分销商等中小配套企业由于缺乏抵押和担保、财务信息透明度差、非系统风险高等原因,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且其即使能够获得贷款,贷款成本也较高。
  供应链融资模式中,银行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企业,而是整条供应链上的企业(见图2)。供应链融资是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针对它的上下游企业而开展的金融服务,供应链融资使整根链条形成了一个闭环模式,银行能够准确掌握各个环节上企业的信息。银行通过核心企业的优质信誉,为它的上下游提供金融服务,以避免风险。而企业通过银行的帮助,也能够做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整合。
  
  三、供应链融资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一)供应链融资丰富中小企业传递信号的工具
  首先,供应链融资以企业间的真实交易背景为基础,通过来自核心企业的综合信息和供应链成员的交互信息,如商业信用记录、企业的贸易背景、经营动态、财务状况等,银行即可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信用风险做出基本判断,为银行的贷前和贷后提供了关键性的信贷决策依据。其次,金融业与物流业具有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契合点,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很便捷地掌握供应链上生产者、销售者的详细信息,由此充当银行代理人角色,监管信贷的支持性资产,并就企业的经营活动向银行提供预警。再次,供应链融资环境下,中小企业具有丰富的信号来显示自己的质量,如支持性资产、供

应链准入体系等。最后银行借此掌握丰富的甄别企业质量的“硬信息”,供应链中每笔交易都有对应的物流与资金流,银行可以将其作为资产支持手段,如货物质押、应收账款受让等。
  
  (二)“价值链”及其衍生的“信誉链”有效防止企业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
  供应链融资是核心企业与银行间达成的一种面向供应链所有成员企业的系统性融资安排。核心企业为了整个融资链上的信誉,将担负起监督中小企业信息质量的责任。供应链融资将风险考察范围延伸到受信主体的上下游供应链、信誉链中,建立在“供应链”、“信誉链”基础上的融资链,能有效引导企业提高所释放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从主观上积极地减少非对称信息。企业要想提高自己的信誉,避免因为贷款违约等问题影响自身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就必须在价值链上和供应链上与其他企业诚实合作,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这种声誉机制有效减少中小企业信贷的道德风险。
  供应链融资中担保品的性质也有利于有效防止借款人的道德风险与提高法律执行效率。以货押业务为例,货押品一般具有易变现、价值稳定、易储存等特点,加上货物监管方对物权的有效控制,即使借款人违约,银行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损失。
  
  (三)专业化的操作平台防范不对称信息
  供应链融资业务强调从四个平台着手,多层面展开对“价值链”、“供应链”、“信誉链”上银企之间非对称信息的层层防范。行业研究从宏观上隔离非对称信息,对信息真实性不能获取或者很难获取的授信行业及授信对象进行排除,这是对非对称信息的第一道防范。流程设计有助于剥离、规避在操作中不能有效跟踪及控制信息流的风险。具体业务操作环节从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控制的角度,在合法性、合规性上准确堵截各种非对称信息。一个高效运行的信息共享平台有助于所有的节点企业能够迅速地掌握上下游各节点的库存状况、生产计划以及市场需求预测等信息,从而及时准确地调整自身的经营计划。
  
  (四)风险控制技术的创新有助于减少不对称信息出现的几率
  供应链融资使用多种风险控制技术以减少不对称信息,如现金流控制、结构授信、双重信用体系等。现金流控制、结构授信、不良预警机制等风险控制技术规避银行收回贷款的不确定性。双重信用体系等风险控制技术使银行在考察企业信息时扩大了时空范围:一是扩大了信息的释放半径,由传统的受信主体与银行之间单一的信息传递改变为“供应链”、“信誉链”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传递,信息释放空间扩大;二是延伸了博弈的对象与时问,由传统的受信企业与银行之间双向一次性博弈转变为受信企业与供应链之间的多次博弈。此外,供应链融资的不良预警机制要比传统流动资金贷款的实时性更强,更容易捕捉一些预警信号,提供及时发现受信人经营状况以及行业景气度的丰富观察窗口。
  
  四、完善供应链融资的配套措施
  
  由于国内供应链融资业务还在起步阶段,由于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方面的特点,国内供应链融资的发展存在一系列明显的阶段性欠缺,需要相关配套措施以完善供应链融资。
  
  (一)加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意识
  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链长”,其态度直接关系到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市场前景。由于目前国内企业供应链管理意识薄弱,供应链普遍表现出松散的特征,表现在供应链核心企业担心供应链融资可能增加其责任、风险和工作量,也担忧降低其延长付款期的自由度。因此,解除核心企业的忧虑是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发展供应链融资必须对核心企业引入有效的激励机制。供应链核心企业担当着整合整条供应链的关键角色,作为供应链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终极受惠者,供应链核心企业应当着手优化财务供应链。对于核心企业而言,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可能不会直接带来收益,但核心企业借助自身较强的信用和实力帮助配套企业融资,能够降低整体供应链的融资成本,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顺畅合作,从而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达到共赢的效果。
  
  (二)推进供应链融资的信息一体化
  国内企业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得供应链融资中信息技术的含量偏低。作为一项高操作成本的业务,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与操作成本节约高度相关。供应链上各节点的信息流贯穿于供应链商务活动的始终,引导着贸易的发展。但国内企业、物流、银行技术应用水平不一致,供应链融资所要求的信息流共享并未实现。推进供应链融资的信息一体化相当重要。信息共享平台一方面有助于所有节点企业迅速地掌握上下游各节点的库存状况、生产计划以及市场需求预测等信息,从而及时准确地调整自身的经营计划,合理分配并调度整个供应链的采购、生产、物流、销售、资金结算等工作;另一方面,信息共享平台增强了交易信息流的可视度和公示性,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服务提供了一系列确定的介入时点。
  
  五、总结
  
  利朋供应链融资业务可以使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得到有效缓解,可以有效解决导致企业融资难的症结所在,如中小企业质押担保难,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供应链融资业务将资金流、物流有效的整合到整个供应链管理中来,可以促使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业务稳定经营,同时将运营资本与供应链中各真实交易相结合,可以形成银行、企业以及供应链三者共同协作、共同发展的良性产业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融资: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
  [2]韩凯,李勤,破除中小企业资金约束:供应链融资视角[J].农村金融研究,2009,(7).
  
  (责任编辑:贾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6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