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都市圈空间成长的金融地理圈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长新 李 政
摘要:本文在总结和归纳都市圈空间成长的动力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金融地理圈的概念,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一金融景观的发展过程、演化的动力和路径,认为在我国行政割据较为严重的情况下,金融地理圈与都市圈并未实现和谐发展,同时提出政府应在协调组织、鼓励创新、完善金融系统以及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加以引导。
关键词:金融地理圈;都市圈;金融要素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6-0029-03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大城市地域的空间组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从单体型城市的简单态,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诸多城市和地区相互交融形成的都市圈的复杂形态转变。早在1910年,美国提出了都市区的概念,后来日本参照美国的都市区提出了都市圈的概念,即由一个以上的中心城市(城市化地区),以一日为周期,可以接受中心城市中心地功能服务的周边地区共同构成的城市实体地域。随着各国经济的不断渗透,伦敦、纽约、东京等大城市已经形成世界级的大都市圈。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不同规模的新兴都市圈。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地区分别以上海、广州和北京为中心的大都市圈的雏形已初步形成。
从美国和日本的经验来看,都市圈是以职能的空间扩散为条件、以城市之间以及城市与区域间的整合为结果、以城市日常生活圈的空间范围为界限的高度区域一体化的城市功能区。我国关于都市圈的较为普遍的认识是,由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张伟提出,都市圈是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联系通道为依托,吸引及辐射周边城市和区域而形成的城镇群体空间组合。杨建荣认为都市圈是我国城市化最有效率和效益、最切合实际的模式,并研究了我国都市圈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模式。王建先后提出借鉴日本的都市圈发展经验,在我国建设九大都市圈的设想。
都市圈的发展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城市与区域概念,伴随着中心城市职能的空间聚集与扩散是各种经济、资源要素的空间位移,从而形成产业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而形成了各种类型的经济地域单元和经济地域系统。陈才、刘曙光(2001)认为经济地域运动将推动经济地域系统由低层次向高水平发展。都市圈内各种要素的空间流动将使其形成一个在自然、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相互依存、彼此融合的整体,而金融资源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也将伴随着都市圈的空间成长而流动。本文便是基于都市圈的发展来探讨金融资源在其中如何运动,并形成相应的地理圈层,通过分析金融地理圈的演化动力和路径,探讨金融地理圈与都市圈经济的相互作用和彼此融合。
二、都市圈空间成长的过程及金融要素的流动
(一)都市圈成长过程
关于都市圈空间成长过程,耶兹的五阶段论较为有代表性,他将城镇群体地区的空间演化划分为重商主义城市时期、传统工业城市时期、大城市时期、郊区化成长时期和银河壮大城市时期。陈小卉(2003)将都市圈的成长分为雏形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本文认同薛俊菲(2006)将都市圈的空间成长过程划分为雏形期、成长期、发育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按照西方发达国家都市圈的发展,各个时期的时间阶段、特征以及推动力量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不难看出,都市圈发展的动力包括经济发展所导致的产业扩散和转移、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城市发展的郊区化以及资本流动更加快捷。实际上,尽管是诸多因素推动了都市圈的空间成长,但中心城市职能的空间集聚与扩散在本质上却是资金和其他金融资产的流动,而这也推动了金融系统的演进和扩展,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金融景观。
(二)金融地理圈的含义及其发展阶段
根据都市圈的成长与发展,本文提出金融地理圈是与都市圈的空间成长相伴,并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一种金融景观。它以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为核心,核心地区拥有相对完备和高效的金融系统,并以核心地区金融资源的空间集聚与扩散为条件,由核心地区和多个周边城市、地区共同构成的,以金融系统的有效层系为界限的一体化城市实体地域。
根据网络设计原理,层系是一个多层串联、同层元素并联的多元素金字塔结构模式。其中,金融系统的有效层系是核心地区所产生的收益与距离所造成的信息阻隔、风险而产生的成本两者共同决定的。设对于第n个城市金融地理圈中,周边某地区距离核心地区的地理距离为ln,则该地因中心辐射得到的利益为Un,存在?鄣Un / ?鄣ln<0; ?鄣2Un / ?鄣l2n>0。当 ?鄣Un/ ?鄣ln=0时所决定的ln,即为金融地理圈的边际影响半径rn,rn受到核心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和规模,行政控制区域范围以及该区域内要素流动障碍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如果行政控制区域半径为r'n,则存在rn≤r'n。因此,rn决定了在不同的金融地理圈之间必然会存在金融资源要素流动障碍,形成不受到各个核心地区影响的断裂层。
基于都市圈的空间成长,金融地理圈也有其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在都市圈的雏形期,金融地理圈还未形成,资金等金融资源与资源链同向运动,汇聚于中心城市并带动金融产业的发展,形成金融地理圈的核心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都市圈进入成长期,产业逐渐向中心城市的外围扩散,由此带来大量的资本转移,金融地理圈开始形成,在核心地区周边形成了一系列的金融中介、投资服务机构。当都市圈进入发育期,空间以圈层扩展为主时,金融地理圈也进入了成长期,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使得核心地区之外的金融中介和服务体系基本完备,副核心逐渐出现并开始形成新的圈层。在都市圈进入成熟期后,金融地理圈也成型稳定,城乡和谐发展、各核心地区所产生的圈层结构彼此交错,形成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结构。从金融地理圈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与都市圈的空间成长相比,前者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这是因为金融业的发展是都市发展的最高阶段,在由工业化带动、交通通讯技术进步推动的都市圈发展过程中,金融地理圈随之成长,并最终支撑都市圈的空间成长。
三、金融地理圈的演化动力和路径
(一)金融地理圈的演化动力
1.都市圈的空间成长是金融地理圈演化的根本动力。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城市作为发展的中心不断地扩大其经济活动范围,从而超过了自身的行政区域,都市圈经济便是这样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彼此整合的社会经济结构。都市圈的空间成长所带来的产业扩散必然会带来资金的流动,并带动周边地区金融系统的完善。具体地说,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发展位差和禀赋差异促使都市圈的空间成长,而都市圈的发展又进一步带动了金融地理圈的形成。联系日益紧密的区域经济发展景观必然要求形成相应的金融景观以支撑其发展,都市圈的空间成长是金融地理圈演化的根本动力。
2.内生交易费用是金融地理圈演化的直接动力。个体金融决策加总的过程是个体决策者通过金融交易完成的,并会产生相应的交易费用。一般分为外生交易费用和内生交易费用。前者是个体决策者在获取信息、决策和交易的过程中所耗费的资金、时间和精力等,它是由各种技术和交易环境决定的;后者则是个体决策者在交易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市场均衡与帕累托最优之间的差别。奥尔森(1999)认为内生交易费用是由不同的金融决策者在金融交易中争夺金融体系扩展所带来的利益时的机会主义行为引起的,根源于信息不对称引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对欺诈和违约行为的监督和惩罚不力以及分利集团的寻租等机会主义行为。金融地理圈的形成所带来的是金融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金融资产多样化以及交易成本的降低,在其内部便利了分散的金融决策的加总,提高了效率。可以说,内生交易费用的存在是金融地理圈演化的直接动力。
3.信息技术和交易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是金融地理圈演进的条件。20世纪中期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给金融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管理能力,不仅使其综合业务得以发展,而且提供了向更广阔的地域空间发展的可能。现代化的通讯设施、交通设备以及适应经济发展的交易技术大大减少了个体金融决策加总的外生交易成本,是在区域范围内形成金融地理圈的必要条件。
(二)金融地理圈的演化路径
金融地理圈的形成是基于一种分工的演化机制,是金融系统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节约交易成本并深化分工的结果。而金融地理圈的成长和发展则是要在现有的行政格局下获得联动发展,寻求创新的过程。金融地理圈的成长不仅仅是地域范围的扩张,更重要的是一种结构的变动,通过信息沟通并避免同业过度竞争等手段实现合作发展。成熟的金融地理圈将实现多核心圈层的交错叠制、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联动发展。但是,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对于GDP的片面追求,导致了地方保护主义以及行政割据,金融地理圈在由发育期到成熟期的演化被人为地割裂,结果出现资源流动受阻、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缺乏合作动力、竞争过度等问题。以我国当下的环境条件,要实现这种多中心的网络化空间结构至少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区域发展规划成为各主体的共识,拥有共同的市场规则。这实质上是对于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不仅拥有技术和基础设施的经济一体化条件,更重要的在制度上实现一体化发展,从而不再成为金融资源流动的壁垒。
2.金融业结构调整,突出各自的客户群体,才能在合作的框架下实现联动发展。
3.完善跨区交易技术,降低金融联动发展的成本。金融地理圈的演化是伴随着金融资源这一载体的流动而产生的。最初金融资源的聚集使得金融地理圈的形成成为可能,进而由其核心区域辐射周边地区的金融发展,形成一种离散的趋势,随着频繁而密切的交易,核心地区的优势将再次得以强化,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扩张和发展,推动了成熟的多中心金融地理圈的形成。
四、都市圈与金融地理圈的和谐发展
都市圈空间成长将会带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产生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从而引起金融体系供给的变化,导致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扩张,制度层面的金融决策和法规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地理版图的演变来看,某个中心城市的内在经济和金融实力的膨胀是金融地理圈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以伦敦大都市圈为例,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伦敦是世界贸易中心,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频繁的经济联系客观上需要一个支付、结算和借贷中心,这种结算和融资的需求促使了伦敦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大约在19世纪确立了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并随着伦敦都市圈的发展带动周边城市的金融发展,形成了层级递进的金融圈层机构。另一方面,金融地理圈的成长会促进都市圈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核心地区的金融要素扩张实现区域性的信贷、区域性的资本市场等,从而支撑地区性优势产业的发展,促进都市圈之间的融合,形成多中心的网络经济结构。
然而,在我国行政割据较为严重的情况下,都市圈的成长与金融地理圈的发展并不和谐,一些处于成长期的金融地理圈由于核心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城乡差距较大,导致辐射和带动作用有限,难以以圈层扩展,也有一些已基本处于成熟期的都市圈,但由于金融资源的流动受到限制,使得金融地理圈难以形成多中心的网络发展结构。这些由行政和历史原因所导致的金融地理圈与都市圈不协调发展,需要政府给予引导,实施如下的战略措施: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加强都市圈内金融的协调组织。资金作为市场中最活跃的金融资源,通过市场导向的配置便有可能克服因行政分割、地域限制等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弊端,利用金融地理圈内核心区域较高水平的金融服务质量、金融经济信息、金融管理、金融资产种类、金融工具等来实现整个圈层的金融联动发展。
第二,鼓励金融创新,通过创新推进金融地理圈向更高层次发展。金融创新的扩散本身就是一种在竞争中体现的学习能力,个人或机构作为创造、储存和散布知识的地点,创新的过程便建立在企业内部或厂商网络的集体学习上。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战略措施:一是建立都市圈票据交易中心,发挥票据市场功能;二是发展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发挥其在创造信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改善信用环境等方面的作用;三是鼓励金融业务创新,包括新的资金结算、基金托管、现金管理、代理证券买卖、财务顾问、企业银行、理财服务等。
第三,促进都市圈内金融系统的发展。一是利用现有条件培育多样化的金融机构,这包括改造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如租赁财务公司、存贷款担保机构、典当行、信用卡专营机构以及基金管理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推进法人保险机构的设立,建设和完善证券机构,健全如资信评估机构、金融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等;二是出台优惠政策以吸引金融人才、大型金融机构、外资金融企业向都市圈外围地区扩散。
第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保证金融地理圈的成长和发展。一是信用环境建设,加快建立信贷征信体系和个人征信系统,探索建立都市圈内资信评级市场的有效途径,创造条件开展借款企业外部评级试点工作;二是提高中介服务水平,健全金融生态链,通过强化中介机构的市场竞争和监督管理形成一批信誉可靠的中介机构,以及建立都市圈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担保基金来健全金融生态链;三是完善法律环境,加大对恶意逃废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都市圈空间成长的动力和特征的研究,提出了与其相伴的金融地理圈的概念和发展过程,并在分析金融地理圈的演化动力和路径的基础上,认为在我国目前存在行政割据的情况下,实现都市圈和金融地理圈的和谐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并提出了一些战略措施。今后,还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在金融地理圈的演化机制上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袁家冬,周筠,黄伟.我国都市圈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中的若干误区[J].地理研究,2006,25(1):112-120.
[2]张伟.都市圈的概念、特征及其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2003,27(6):47-50.
[3]杨建荣.论中国崛起世界级大城市的条件与构想[J].财经研究,1995,14(6):45-51.
[4]王建.九大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构想[J].宏观经济管理,1996,(10):21-24.
[5]王建.美日区域经济模式的启示与中国“都市圈”发展战略的构想[J].战略与管理,1997,(2):1-15.
[6]陈才,刘曙光.区域经济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7]陈小卉.都市圈发展阶段及其规划重点探讨[J].城市规划,2003,27(6):55-57.
[8]薛俊菲,顾朝林.都市圈空间成长的过程及其动力因素[J].城市规划,2006,30(3):53-56.
[9]曹啸.内生交易费用的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J].财贸研究,2002,(1):58-60.
[10]奥尔森.大国兴衰探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1]冯德连,葛文静.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理论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6):42-48.
(责任编辑:贾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73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