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邢文妍

   [摘 要]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其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村镇银行发展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其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字] 村镇银行 发展特点 政策建议
  
  
  近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金融改革。中国银监会也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三农”的金融服务力度,村镇银行在这种大环境下发展迅速,截至2010年11月,我国组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425家,其中村镇银行349家,资本总额150亿元, 吸收存款607亿元,发放贷款536亿元。
  一、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特点分析
  1.从地区分布上看,东部发展优势明显
  从2007年3月1日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在推广阶段成立的172 家村镇银行中,东部地区11个省市设立66家,中部地区8省共设立46家,西部12个省份共设立60家。虽然试点是从中西部开始,但由于经济、金融环境具有相对优势.以及资本的逐利性,使得村镇银行的设立进度东部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
  2.从发起银行类型来看,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是发起村镇银行的主力
  根据村镇银行的主发起银行类型不同,可以划分为国有、股份制、城市金融(包括城商行和城信社)、农村金融(包括农商行、农村合作银行及农信社)、政策性银行和外资银行等6大类。据统计,城市商业银行及城市信用社占村镇银行主发起人比重最高,达到总数的45.83%;而2008年,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两类合计设立村镇银行数所占份额超过80%。这一方面与两类银行数量较多有关,另一方面也表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与这两类银行的跨区域发展要求及市场定位有较高的吻合度。另外2008年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占比相对较小,仅占7.3%,这可能与农村金融服务风险大,利润率低以及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后撤离农村市场的大趋势有关。
  3.从注册资本数额来看,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不断增高,远大于最低监管要求
  不断增高的注册资本,缓解了村镇银行成立初期,可贷资金不足的情况,但是也使得村镇银行资金外流的风险增加。按照《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但从实践来看,大部分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规模都超过了最低监管要求,且呈现出逐年增加之势,2007年我国村镇银行平均注册资本额为1500.55万元,2008年为4879.56万元,到2009年末可获得的村镇银行的平均注册资本高达5325万元。村镇银行较高的注册资本,最好的解释是对“村镇银行对统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这一监管规定的反应,使其可以提高向同一借款人贷款余额和单一集团企业的授信额度,增加其优质客户。但是,这也反映出拥有较高注册资本的村镇银行其目标客户可能是能够获得高利润率的优质大客户,而对于目前中国农村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和农户的需求重视不足,导致资金外流风险加大。
  4.从股权结构来看,村镇银行主发起银行平均持股50%以上,总体上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股东数量相对较多,平均接近20个。在可获得数据的88 家村镇银行中,主发起银行的平均持股比例约为55%,总体上处于绝对控股地位。从不同类型的主发起银行持股比例来看,外资银行以100%居首, 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金融也都处于绝对控制地位,仅农村金融和政策性银行总体上低于50%的绝对控制水平。
  5.从经营情况来看,部分村镇银行实现盈利
  由于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短期内实现盈利可能性较小。我国第一家村镇银行――惠民村镇银行起初注册资本仅为200万元,2007年和2008年分别亏损20万元和30万元。2008年10月增资扩股至3000万元,2009年末贷款余额达到11595万元后,才首次实现税后盈利270万元。据统计,截止至2009年6月末全国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累计实现盈利4074万。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村镇银行的建立对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作为农村金融的新生事物,在其发展中暴露出很多问题。
  1.政府政策的限制
  (1)系统联网问题。村镇银行的部分系统不能与人民银行正常联网,如大额清算系统,人民银行核发的联行行号一直得不到落实,在实践中村镇银行只能将大额清算委托给他行,无法开通汇票,不能与其他银行实现互联互通,银行卡业务也开办不了,这对于对公业务的开展极其不利,也给村民存款、取款带来不便,导致银行失去许多拓展市场的良机。
  (2)现金供应问题。尽管目前村镇银行可从事资金拆借业务,但是不能进入全国银行间市场拆借,只能向当地金融机构拆借资金;而且同业拆借时间短,制约了资金的供应。而村镇银行能否直接在当地人民银行发行库存取款,目前仍没有相关规定。
  (3)存款保险问题。村镇银行服务面向“三农”,极易产生风险,而农村政策性保险又不健全,支持村镇银行发展的政策性保险也没有完全开展起来。这导致村镇银行的公信度和社会认可度较低,此外存款人的利益也难以保障。
  (4)存款准备金率问题。村镇银行存款准备金的缴存比例没有统一标准,人民银行基层行在具体执行中很难把握。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存款业务,应该向人民银行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但是,目前对这些方面尚没有明确规定。
  2.政府监管的缺失
  (1)监管到位难。目前监管部门难以对村镇银行实现全面有效的监管,因为农村金融体系较为庞杂,面临着信息不充分、监管力量不足等问题。虽然银监会文件谈到对村镇银行要实行低门槛、严监管,但是由于县监管办事处人员少,而村镇银行数目逐年扩大,监管成本不断增高。
  (2)地方政府制约。村镇银行的建立和发展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而政府在其中的定位是否适当尤为关键。目前,地方政府对村镇银行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过份干预,不适当地运用行政手段对村镇银行贷款进行干预,导致贷款风险增加。另一种是任其自由发展,不加以正确指引,村镇银行难以得到地方政府税收、补贴等方面的优惠。
  3.村镇银行自身经营困境
  (1)定位困惑
  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是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问题,但当前村镇银行机构网点少,规模小,并且从业人员也较少,这就与试点制度设计目标存在预期上的差距。另外,村镇银行作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必然会追求利润最大化,择优选择支持对象,这就可能脱离服务“三农”的目的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
  (2)吸收存款规模较小
  目前村镇银行社会公信力较低,吸收存款困难。村镇银行虽拥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另外,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相比,知名度和信誉度不高,竞争仍处于劣势。在同等条件下,农村居民有了资金剩余,会考虑存入信誉好、知名度高的银行办理存款业务;
  (3)贷款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

  村镇银行的贷款覆盖面要求其尽可能通过提供小额、灵活的信贷服务来满足更多农民的金融要求,而小额、分散的服务成本相对较高,这就需要相对较高的贷款利率来覆盖成本和风险。但是,面对发放给农民的贷款,利率太高,农民难以接受;而贷给那些脱离了基本农业的有高盈利企业和个人,风险就会增大。而且由于农村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农村信用贷款缺乏抵押物,可控性较差,即使有抵押,抵押物变现也较为困难。
  (4)人才匮乏
  当前,农村金融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村镇银行的信贷人员普遍不足,高素质人才更是紧缺;另一方面,熟悉当地农户情况的工作人员及其缺乏。
  (5)盈利能力不高,后劲不足
  村镇银行盈利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在于,村镇银行多数设立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这些地区高新产业、龙头企业较少,村镇银行无高效益的农业相关项目支持;另外村目前镇银行金融产品较为单一,服务功能还不完善,进一步制约了其盈利能力和后续发展。
  三、 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政府和监管角度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给予税收优惠和利率贴息
  一是享受优惠税收政策。为支持村镇银行在农村地区经营,给予村镇银行1至3年营业税、所得税免税期,允许在税前多提坏账准备。二是由财政对村镇银行面向农户的贷款进行贴息,以此缓解农户由于自身不能承担过高的利率以及村镇银行贷款分散,单笔贷款成本较高的问题。三是对村镇银行放松存贷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利率浮动可以比照小额贷款公司最高上浮至基准利率的4倍。
  (2)大力发展各种农业保险
  积极推行多种农业保险,分散和转移农民所承受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从而降低村镇银行贷款给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信贷风险。具体而言,一方面要鼓励农业保险产品创新,与发展订单农业相结合,大力发展以农产品收购订单为依据的跟单农业保险;另一方面,应当尽快研究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建立“谁享有农业利益,谁就有义务分担一点风险”的机制,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保费或费用给予补贴,对农业保险给予免税政策,还可经核准开办农村所有财险业务和人寿险业务。
  (3)创建农村信用评级和信用担保体系
  农村金融市场的完善与健全必须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把创建农村信用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配套建立信用评级、风险管理体系。村镇银行的小额贷款通常是无抵押贷款,这就需要针对申请贷款农户的现金流、运作模式、还款能力等,制定较为切实可行的评级标准,从而降低村镇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更好地保障运营资金的安全高效。
  (4)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减少资金外流
  各级监管机构在积极取试点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强监管与控制,要始终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优化产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强化资本约束,切实防范可带来的各种风险。针对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额比较大,可以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必要的时候对初始注册资本不但要设置下限,还要设置上限。政府相关部门还可以建立涉农贷款发放奖惩机制,设定商业化村镇银行涉农贷款的限额,根据额度来确定奖惩依据。以此鼓励村镇银行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避免资金外流。
  2.村镇银行强化自身建设角度
  (1)明确市场定位,提高自身知名度和信誉度。
  一方面,扩大宣传力度,与当地政府建立良好关系。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和目的,介绍村镇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突出村镇银行的业务和服务的特点,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明确其市场定位,根植于农村,面向本地农民,不仅在存贷款方面,还要在结算、代理等方面不断探索,完善村镇银行的服务功能,开发适合“三农”经济发展特点的多样性的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对农村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
  (2)建设农村金融人才队伍。
  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用人机制,积极引进人才,保障村镇银行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首先,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岗位专业培训,建立良好的培养机制。其次,加大吸引外来专业人才的力度,可优先考虑从当地农信社、邮政储蓄或国有商业银行精简的富余人员中招收富有经验的管理和信贷人员,或者熟悉当地农村情况、愿意为农民办事的兼职人员。最后,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对业绩优良的员工提供较高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以吸引素质高的人才。
  (3)完善扩大村镇银行融资渠道。
  鉴于村镇银行在吸收当地农民存款存在一定困难,村镇银行应避免过分依赖单一存款来源作为放贷资金,争取从各种渠道筹集经营所需资金。目前,村镇银行可考虑从几个途径筹集资金:一是加强与当地的农信社、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合作。二是争取早日进入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以市场化的方式取得较低成本的放贷资金。三是充分利用中央对农村地区的扶持政策,争取多向央行申请支农再贷款。四是在政策允许下,发行债券、票据等金融工具融通资金。
  (4)注重风险防范和控制。
  注重风险防范和控制是实现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为了防止信贷风险的发生,村镇银行应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统,尤其是信息监测系统,包括贷款跟踪状况与其他各个类型的金融业务的相关信息。建立农户个人、联保小组资信信息库,在信用等级评定的基础上,核定贷款额度。二是对农民加强信贷政策宣传,增强信贷工作透明度。
  总之,为了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村镇银行未来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只有及时有效的解决村镇银行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村镇银行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服务于“三农”
  参考文献:
  [1]徐小青,樊雪志,村镇银行试点的成效、问题与建议【J】,中国农村金融,2010,4:41-44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9) ,国家统计出版社【M】,2010:表9-2
  [3]沈高峰,张吉光,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金融研究,2010,5:11-16
  [4]赵东青,王树贤,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10,7:77-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37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