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两型社会”视角下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之改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瑞兰

  [摘要] 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 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所提出的新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本文从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出发,分析了现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之处,并从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等方面对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 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 绩效评价
  
  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国内外的文献较多。早期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标的选择问题上,20世纪90年代后,相继出现的业绩金字塔、平衡记分卡、经济增加值( EVA) 等虽然使得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更能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但都不能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企业绩效进行全面的评价。在我国,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也一直没有间断过,虽然成果较为丰富,但至今仍未建设起科学有效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现行的绩效评价体系不能满足当前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基于此,本文试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对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改进,以起抛砖引玉之作用。
  一、建设“两型社会”对企业的要求
  2005 年10 月11 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所谓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领域,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资源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生产率和单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里的“节约”不仅仅是指在消费领域或其他经济活动中对人、财、物的节省或限制使用,还要求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通过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结构布局等,通过技术革新、管理创新等手段实现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各种废弃物。所谓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中要遵从自然规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最小的环境投入达到社会经济的最大化发展,不仅形成人类社会与自然能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而且形成经济与自然相互促进,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
  2007年以来,中共中央频繁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加快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步伐。与此同时,全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大力开展相关建设工作,建设“两型社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企业作为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之一,在建设“两型社会”中处于基础地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瓶颈制约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超过了国内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资源投入与产出看,2004年我国GDP占全世界的4%,但消耗了全球74%的原油、30%的铁矿石、40%的氧化铝、27%的钢材和31%的煤炭。中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是德国的4倍多,是日本的7倍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约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12%,2005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环境可持续指数的评价排序中,中国排在第133位。因此,克服短期行为,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企业在建设“两型社会”中肩负的重要责任。
  二、我国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建立全面、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对企业各级组织和员工的行为进行有效管理,保证企业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环节,也是政府对企业实施监管的有效手段。在我国,随着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政企分离,国家逐步重视和研究企业绩效评价问题,评价标准经历了以实物产量指标为主、以利润总量指标为主和以相对比率指标为主的演变过程。近十多年来,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四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第一套是财政部于1995年制定,重点用来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具体内容有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10项指标;第二套是国家经贸委、计委、统计局于1997年制定,主要用来评价工业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标体系,具体包括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等7项指标;第三套是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国家计委于1999年颁布,主要用来评价企业业绩的指标体系,其包括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28项指标;第四套是2003年国资委颁布的,用来评价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竞争力等基础指标和分类指标。在上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由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1999年颁布,2002年3月修订后重新提出的工商类竞争性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区分为定量指标(占80%)和定性标准(占20%)两大部分。定量部分从财务效益、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和发展状况四个方面设置了若干财务比率指标;定性部分则从经营者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基础管理水平、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在岗员工素质、技术装备更新水平和综合社会贡献八个方面设置评价标准。现行的这一套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了定量和定性因素,兼顾了企业的现有盈利能力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并将综合社会贡献纳入了评价体系,虽然比较完善,但对照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主要问题是:该评价体系没有反映企业对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效。资源、环保指标缺失,不利于政府和社会监督、约束企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不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积极研究“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企业绩效评价问题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
  如上所述,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反映企业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等方面有所欠缺,不能满足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故应予以改进。改进的方法较多,但笔者认为,在我国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直接加入环境绩效考核指标(包括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做法较为妥当。因为,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也非常重视对环境绩效的考核,如国际标准组织(ISO)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自1996年发布了ISO14000系列环境标准,包括环境管理制度、环境审计、环境标志和环境业绩评价等内容。联合国1998年发布的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生态效率指标标准化方法》,对于财务业绩和环境业绩的有机结合做了有益的探索。该指标体系从最终环境影响、潜在环境影响风险、排放物废弃物、投入量、资源耗费、效率指标、顾客指标和财务指标这八个方面明确了环境绩效的量化评价方法。美国、加拿大、日本和荷兰等国也采取了切实有效的环境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度。国际上对于环境绩效评价的成熟做法,有许多可供我国借鉴。就我国而言,进行环境绩效考核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在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加入相关的评价指标,如资源利用方面的评价指标(反映自然资源如水、能源、矿产、土地等资源的投入、使用效率及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主要有以下三个:
  单位收入(或产值)资源消耗量=资源消耗量/营业收入(或产值)
  资源利用率=资源利用量/资源投入量
  资源消费弹性系数=资源消费增长率/营业收入(或产值)增长率
  其次,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评价指标(反映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即三废的产生、排放、处理和回收利用,以及环境污染治理投入等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
  单位收入(或产值)三废排放量=三废排放量/营业收入(或产值)
  三废处理率=三废处理量/三废排放量
  三废排放达标率=三废排放达标量/三废排放量
  三废综合利用率=三废综合利用量/三废排放量
  环保投资比率=环保投资总额/营业收入
  其次,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方面的评价指标合理地安排到现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中去,以反映企业资源消耗情况、环保投入和污染控制情况等环境绩效。具体而言,改进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综上, 现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没有考虑企业的资源利用、环境影响等方面,不能有效地激励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不能满足当前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故应将环境绩效纳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之中,以全面考核企业的经营绩效,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温素彬薛恒新: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三重绩效评价模型.会计研究,2005(4)
  [2]刘晓洁沈镭:资源节约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28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