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集聚化成长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钟幼茶
[摘要] 近年来,浙江产业集群快速扩张,地理集中度不断提升,规模显著扩大,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区域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小企业集聚化成长的过程。本文从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角度,研究了浙江中小企业在集聚化过程中的几种主要成长模式。
[关键词] 浙江 中小企业 成长模式 产业集群
在浙江省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集聚化成长的特征相当明显。据浙江省经贸委统计的结果,2005年,浙江省工业总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就有360个,分布于全省各地。如全国著名的绍兴轻纺城、温州的乐清电器、海宁皮革制品、嵊州的领带、义乌小商品市场等等。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小企业集聚化成长的过程,并已成为浙江中小企业成长的主流模式之一。
从浙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过程来看,它们的形成机制是不同的,其中有的是当地产业和专业性商品市场互为依托、联动发展的一镇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集群;有的是在特定条件下(如有利的区位、特殊的人缘关系、传统的能工巧匠)从家庭作坊、合伙企业或乡村集体企业起步,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小企业集群和专业化产业区。基于产业集群形成方式的多样性,中小企业在集聚化过程中出现了“市场型”、“依托专业市场成长型”、“依托工业园区成长型”、“中卫型”等多种成长模式。本文试对浙江中小企业集聚化成长的几种主要模式进行研究和剖析。
一、“市场型”模式
“市场型”成长模式,也称“丛林经济”,是指有传统手工业背景或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的中小企业集聚而成的企业群落,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市场交易为主,各生产企业以水平联系来完成产品的生产,形成微观小规模生产、宏观大规模经营的格局,从而取得专业化分工和外部规模经济的效益。浙江的产业集群基本上以“市场型“为主,是中小企业集聚化成长的主流模式。如宁波的服装业聚集区、温州的鞋业聚集区、海宁的皮革制品、诸暨的大唐袜业和苍南县的徽章生产等等。
“市场型”模式的优势首先在于它把原本分散的同行业中小企业联结起来,企业之间通过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形成区域性行业规模经济优势,弥补了单个中小企业规模偏小的不足,取得了许多只有大企业才可能获得的效益。其次,由于这类产业集聚有助于强化竞争、聚集人才、促进先进技术扩散和技术创新,因此,大大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此外,产业聚集还有助于专业市场在本地形成,成为专业商品及相关产品的交易中心和集散地,促使商品流通速度加快和流通费用下降,从而使商品价格低廉,市场占有率提高。如苍南县金乡镇是全国最大的徽章生产基地,在那里,这种小商品的生产工序就有设计、熔化金属、写字、刻模、晒板、打锤、钻孔、镀黄、点漆、制针、打号码、装配、包装等十几道,每道工序的加工都由独立的企业(加工专业户)进行,半成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这些企业没有规模特征,没有知名品牌,没有高新技术,它们沿着价值链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企业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市场关系。这样,由于中间产品的转移成本很低,加上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使得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能不断从内部剥离出各种可分割的操作,节约了生产费用,获得了专业化优势,同时整个区域又实现了规模经济。
但是,“市场型”模式发展至今,也暴露出明显的缺点,主要是这类群落内部缺乏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市场竞争过度,自主创新不足。规模过大、产品雷同、没有创新活力的低水平竞争将危及集群的生命力。浙江永康保温杯群落的衰落就是一个“过度竞争”的典型案例。如何培育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克服集群内企业“过度竞争”, 实现集群的转型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依托专业市场模式
近几年来,由于浙江专业市场迅速发展,带动了市场周围中小企业的同步成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群落。这类集群以专业市场为依托,把成千上万个中小企业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了最有浙江特色的“专业市场+中小企业”式的经营格局,也就是“小企业、大市场”的成长模式。如:绍兴的纺织企业集群和绍兴纺织商品城,杭州的四季青服装企业集群和四季青服装市场,义乌的有各类小商品生产企业集群和小商品城。
专业市场和中小企业并联耦合、相互促进、联动发展是这类企业集群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首先,专业市场促进了中小企业的成长。专业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信息,技术信息。专业市场成了中小企业的“柜台”,产品销售靠“柜台”,调整产品靠“柜台”反馈的信息。其次,中小企业促进专业市场的发展。由于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投产速度都是大型企业无法比拟的,正好迎合了专业市场的需要,占据了专业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有力地推动了浙江专业市场的发展。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是全国著名的大型服装市场。经多年努力,市场形成了“品种多、款式新、质量好、价格廉”的特色,成为大江南北服装交流的重要集散地。服装市场的繁荣,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服装产业的发展,大量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中小服装企业在其周遍集聚成群。根据调查,服装市场交易的产品中,大约有55%左右的产品为周边中小企业产品。通过研究四季青周边聚集的大量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状况,不难发现它之所以能成为该地区经济迅速扩张的强烈支撑。
三、依托工业园区模式
最近几年,浙江把提升产业集群与建设工业园区紧密结合,已取得明显成效。2003年~2005年,全省各类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累计投入高达2962.6亿元,占同期制造业总投资的50.4%。大规模的工业园区建设,推动了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和技术改造,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二次创业”和区域“块状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大批新的产业基地,较大程度地改变了中小企业“低小散”的面貌。2005年,全省118家工业园区工业产出占全省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7.6%,取得了良好的集聚经济效益。依托工业园区的集聚化成长模式有诸多优点,如:它为园区内企业信息共享、相互学习提供了方便;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提高生产资料利用效率;便于对进区的中小企业实行统一管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等等。
以浙江台州市为例,目前该市已有各种工业园区199个,其中,大溪镇的注塑工业园区集中了300多家生产型中小企业,生产各式各样的塑料制品,无论客户需要哪种规格哪个品种,需要的量多少,工业园区都可以提供,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日用塑料制品生产销售基地,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同类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50%。但要注意的是,工业园区建设和企业集聚并不是企业的简单搬迁,而是通过有序集聚,对生产要素进行整合,实现产业的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四、依托企业集团模式
依托企业集团模式,是指中小企业依托于企业集团实现本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种模式。它往往由少数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核心层),运用资本或其他契约方式把骨干企业联合在一起,形成紧密层;再通过这些骨干企业按照经济原则将大量相关的中小企业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将中小企业纳人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形成边界较为模糊的半紧密层、松散型协作层。大量中小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企业集团的发展轨道,与集团内其他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企业间通过生产、技术、资金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相互渗透,既降低了生产要素的交易费用,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取得单个小企业不可能取得的规模经济效益。是浙江中小企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现在浙江省内一大批颇具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多数已被企业集团纳人自己的生产销售体系,使之优势大增。
温州柳州市的低压电器产业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集群主要产品销售占到全国的66%。目前,该市的电器生产企业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正泰、德立西和天正等大型企业集团为代表,规模大、产品种类多、一体化程度高、技术能力相对雄厚;第二层次以常安、华荣等中型企业为代表,技术能力相对薄弱;第三层次主要是小型低压电器组装企业和专业零配件生产上,有些是家庭作坊式企业。主要为前两层次的企业提供配套服务。集团内的中小企业依托这种创新的组织形式加速技术进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自身的产品结构,既增强了集团的整体经济实力,又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中小企业资源,取得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的效益,实现了中小企业依托企业集团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五、“中卫型”模式
“中卫型”成长模式,也称“大榕树经济”,是指众多中小企业围绕一个或少数几个“核心大企业”最终产品的生产、销售或原材料供应等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合作模式。根据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合作内容、方式的不同,“中卫型”可细分为三种模式:(1)以原材料供应为中心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由某大型原材料生产供应企业为当地中小企业集群供应原材料而带来相对优势。如浙江省浦江县的水晶玻璃工艺品产业群,专业加工水晶工艺品的企业达300多家,但浦江县及其周边地区没有任何水晶玻璃的原料供应资源,品质最高的原料需直接从捷克或奥地利进口,中低档的玻璃毛坯也只能从河北等地采购。水晶玻璃原料的供应商自然而然成为该企业集群的核心企业;(2)以销售为中心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指一家贸易公司为核心企业,负责专营销售,而与之配套的广大中小企业专门按照核心企业的要求进行专业化生产,生产的产品按照原来的协定由核心企业收购。如浙江嵊州有1000多家企业生产领带,年产量达2亿多条,绝大部分产品通过300多家专业化的销售型企业远销国内外;(3)以产品为中心的合作模式。在这种合作模式中,核心企业主要负责产品的开发、最终组装,以及一些生产技术难度高、附加值大、对规模经济反应灵敏的配套产品的生产;而大量的卫星小企业主要生产技术要求较低、批量小、专业分工程度高的相关零部件与半成品。
“中卫型”模式具备多方面的优势:通过大型企业将成百上千的中小企业集结起来,不仅充分利用了中小企业的资源和创造力,而且,通过以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能够实现技术、管理知识的快速扩散,从而有助于提升中小企业的生产和技术能力。同时,大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巨大的营销能力和设计能力使中小企业能稳定地专业化于零部件的生产和技术改进,双方的互惠关系使协作关系趋于长期稳定。但由于浙江省大企业不够多、不够强、小企业不够专、不够精的现象比较突出,还缺乏核心企业和知名品牌,当前“中卫型”的成长模式还不多见,但这种模式是“市场型”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
值得指出的是,产业集群作为一个系统,各种成长模式并不是孤立地发生作用,而是各模式间相互交叉,彼此联系,形成关联互动。企业并不一定就是按照一种模式来获取成长的,而是可能同时具备几种不同的成长方式。另外,中小企业集聚化成长模式并不总是有效的,集聚经济的取得不是无条件的,只有把存在着种种内在联系、具有协同效应的中小企业按一定的规模集中布局在特定地点才能获得;那种“袋装马铃薯”式的企业集结,不但不会取得集聚经济,反而会给地区经济带来严重后果。一般说来,通过价值链――市场化渐次繁演出来的、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的、具有历史渊源型产业的产业集群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中小企业集聚化成长模式必须伴随积极的协同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池仁勇:“浙江省小型企业的经营发展模式” .《华东经济管理》.1997(3)
[2]施放胡琳萍:“浙江中小企业发展模式探析”.《商场现代化》2007年2月(中旬刊)
[3]高剑明:“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4.12
[4]邹全胜:“民营中小企业成长模式初探”. 《企业管理》.2003年第l期
[5]汪少华汪佳蕾:“浙江省企业集群成长的创新模式”.中国农村经济.2002 (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55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