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背景下吉林省农产品营销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戴令羽 陈瑜 刘孝国 王岩

  [摘    要] 在“互联网+”推动下,电子商务在农产品营销方面的优势渐显,平衡供需、降低损耗、加速流通。吉林省已形成新时期农产品营销模式雏形,但由于当地基础设施、营销人才、品牌建设等方面不足,吉林省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营销模式仍需探索改进,选择一条适合吉林省发展的农产品营销道路,以更好实现吉林省农产品资源整合与运用。
  [关键词] 互联网+;网络营销;农产品营销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17. 064
  [中图分类号] F71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9)17- 0163- 02
  0      引    言
  “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网络营销成长迅速,物流技术不断更新,传统营销模式遭到巨大冲击。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业弱国,“互联网+”的提出创新了农业营销模式,各地纷纷利用网络平台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吉林省虽具农业资源、农产品加工、政策扶持等优势,但未能构建一个完备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营销体系。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是吉林省农业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吉林省农产品现状,探究当前农产品营销模式存在问题,以期完善其农产品营销模式。
  1      “互联网+”背景下吉林省农产品发展现状
  1.1   吉林省农产品发展的区位优势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中部,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东部山地,西部平原,气候相对悬殊,农产品种类丰富,享有“特产之乡”的美名。粮食作物和药材都涌现出大量优质品种,虽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近年呈下降趋势,但是全年粮食总产量仍保持增长状态。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也不断壮大,形成了区域农产品加工优势,2016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5 200亿元,成为吉林省第三个支柱型产业。近年来,吉林省网络基础设施承载能力逐渐上升,电子商务快速增长,网络安全总体平稳,“互联网+”工作推进较快。在网络营销时代,吉林省具备突出的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优势以及网络建设优势发展“互联网+”农产品,拓展初级农产品和农业加工品的获利空间,形成地域性农产品发展道路。
  1.2   吉林省农产品营销现状
  目前吉林省农产品处在多元营销模式并存时期,典型模式有“批发商+农户”、农产品直销、农产品的绿色营销、农产品连锁经营、农产品网络营销等。在“互联网+”推动下,吉林省为进一步提升当地优质农产品的产值与知名度,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多元化网络营销为主要营销模式,根据人们日趋成熟的消费理念,以优质健康作为产品定位,利用互联网营销思维积极引导顾客,通过农产品加工实现农产品价值最大化,利用搜索引擎营销、BBS营销、网上商店、社交媒体营销和线上支付线下体验式营销等促成特色农产品交易,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
  2      “互联网+”背景下吉林省农产品营销模式存在问题
  2.1   网络覆盖不全面
  在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大环境下,吉林省互联网发展较落后,网络覆盖不全面。截至2016年12月,吉林省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0.9%,普及率居全国第19位。农村1.3万多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服务范围覆盖70%的县和60%的乡村。网络覆盖不全面造成供需失衡,农户无法及时根据市场动向调节生产比例、生产规模,只能通过往年市场情况进行生产,以致频繁出现“菜贱伤农”“菜贵伤民”。农产品信息流通不畅,偏远地区无法触网,信息资源无法实时共享,农产品资源难以进行全方位整合。
  2.2   物流体系建设不健全
  农产品区别于工业品,其生物特性对物流体系有更高要求,当前吉林省物流体系无法满足农产品营销需求。一是农产品具有鲜活性和生物性,在流通过程中损耗率难以控制,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损耗率高达20%至30%,而发达国家仅为1.5%至5%。二是农产品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但农产品需求不受时空限制,供需的时空差异使得物流量加大。“互联网+”背景下物流技术创新、物流理念变革要求农产品物流体系自动化、线上化、智能化。吉林省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业形成“信息孤岛”,物流企业标准化程度低,冷链物流体系规模不匹配,造成物流环节农产品价值下降。
  2.3   专业性营销人才缺失
  作为农业大省,吉林省农产品营销人才缺失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更加严重。一方面,吉林省农户普遍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低,思维固化,对互联网的认识与使用停留于起步阶段,他们的传统营销經验无法灵活转变应用于网络营销。另一方面,可有效进行网络营销的人才缺少专业的农产品知识。“互联网+”推动下,消费者了解产品信息往往是靠产品介绍,通过与营销人员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沟通,最终达成交易,吉林省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匮乏导致消费者对产品认知不全面,消费者难以理解、信任和支持产品。
  2.4   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低
  “互联网+”推动吉林省农产品走向品牌化,但是农产品品牌效应不显著。一是吉林省知名农产品品牌宣传方式单一,顾客选取欠缺针对性,随着物质条件的提升,农产品消费重心逐渐转移至重品牌,认牌购物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屡见不鲜,吉林省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低,难以实现品牌溢价。二是吉林省农产品品牌众多,其中不乏公共区域品牌,由于农产品生产标准不统一,质量良莠不齐。此外,缺乏专业性人才进行多种渠道的营销推广,产品信息难以到达目标顾客群,大量潜在顾客流失,现有顾客难以有效维系,营销推广渠道的单一造成顾客观望多于购买。   3      “互联网+”背景下吉林省农产品营销模式发展建议
  3.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供需信息不全面,农产品保鲜需求等对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吉林省应加快网络全覆盖进程,提高互联网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保障全省网络安全,建立全面、系统的农产品营销服务信息机制,便于市场需求信息、实时生产信息和其他微观信息等在供需方流通,从而进行市场观察、监控与预测。物流行业在“互联网+”引导下为配合农产品营销,着眼于农产品时鲜要求,也应进一步完善。在当前农产品网络交易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了解农产品时空转移,根据农产品运输特点科学规划吉林省区域网络,加强交通智能化发展,缩短农产品流通環节,减少农产品流通损耗率。加快互联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智能化农产品生产、配送体系,运用RFID、GPS、GIS等技术实现农产品可追溯性,降低生产经营风险,获取消费者信任,提升农产品价值。
  3.2   挖掘新时代农业营销人才
  具有相关农业知识的营销人才是决胜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关键。吉林省应利用当地高校力量,尤其是当地农业类院校,培育一批专业性的农业网络营销精英,既具备相应农产品知识,又能熟练运用互联网思维与技能,缩短农产品网络营销周期,实现高效资金周转。在注入新血液的同时,吉林省也应注重对于当地农户的互联网思维教育,利用集中培训、政府指导、树立模范等方式帮助农民形成网络营销意识,指导他们通过基本的互联网知识和技能来进行生产销售。除依靠本省力量发展,吉林省可引进一批现代农业营销专家,全面评估目前吉林省农产品网络营销重点难点,预测未来农产品营销趋势,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农产品营销模式,紧跟“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潮流。
  3.3   塑造农产品品牌形象
  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塑造农产品品牌形象是“互联网+”背景下促进农产品营销的重点。树立品牌形象的前提是进行农产品生产、包装、规格等的标准化,实现农产品产销规模化效益,通过引进高科技工艺对于农产品生产进行优化,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农产品质量。产品品牌建设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发力,二者应立足于吉林省丰富的资源,深刻剖析国家政策走向,现行市场导向,未来消费动向,通过产业升级,将农产品营销与旅游业等其他产业关联起来,提升农产品品牌的地域性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吉林省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应加大研发力度,注重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创新与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产品品牌溢价,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使得吉林省农产品品牌与其他地区农产品品牌显著区分,扩大市场占有比例。
  4      结    论
  农产品营销在“互联网+”背景下对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建设以及品牌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吉林省应利用好资源特色建设一套规范化、现代化、智能化的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实现吉林省农产品营销模式全局优化,提升吉林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莉.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农产品营销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1):187-192.
  [2]高丁莉.农产品营销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5):185-188.
  [3]王嘉琦.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模式探析[J].价格月刊,2014(4):58-61.
  [4]田汉.吉林省农产品营销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5]窦鹏.“互联网+”视阈下绿色农产品营销模式探究[D].滁州: 安徽科技学院,2017.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7.
  [7]吉林省通信管理局,吉林省互联网协会.2017年度吉林省互联网发展报告[R].2017-1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081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