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业绩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形态不断变化,注重智力资本、高新技术的新经济形态正在对传统经济形态形成冲击,在此背景下,知识资本、社会资本等非物质资本可能对于企业的成功具有更为关键的作用。本文结合新时期新旧动能转换需求,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多层次利益相关者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借鉴。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组织结构;核心资本;业绩评价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形态不断变化,注重智力资本、高新技术的新经济形态正在对传统经济形态形成冲击,特别是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资本对于企业成功可能更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历史上,物质资本拥有者在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往往被认为是企业唯一拥有者,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管理人员、贡献智力资本的关键技术人员等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的地位逐渐提升,在许多企业股东已经无法完全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我们进行企业研究,不能再仅仅着眼于股东还要着眼于其他利益相关者,而新的绩效评价工具如“平衡记分卡”越来越融合利益相关者思想,因此,进行视角转换,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进行业绩评价就显得很有必要。
  二、利益相关者企业定义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该理论所追求的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整体价值,而不仅仅是从股东利益中追求利润最大化,Freeman (1990)、杨瑞龙(2000)等大量中外学者都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利益相关者理论,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如扩展委托-代理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产权理论契约理论和互补企业理论,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使得利益相关者学说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并为世人所接受。
  (二)利益相关者企业本质:已有学者研究表明,企业可以看做一个契约系统,因此本文将企业界定为以契约达成为基础、以价值创造为目的的动态系统。在此基础上,我们给出的利益相关者企业定义如下:通过集体选择方式达成契约,为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共同目标而形成的动态价值创造系统。
  利益相关者企业特征如下:
  1.利益相关者企业是基于已达成的某种形式的合同的集合。企业必须以合同为基础,企业的所有决策都由企业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利益决定。利益相关者所表达的诉求是理性思考和选择的结果,因此企业的最终决策一定是稳定而均衡的,企业的目标是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个人利益或满足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利益。
  2.利益相关者有共同的利益追求,这种利益追求是利益相关者企业存在的重要因素。区别于早期企业理论,利益相关者企业代表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正是由于利益相关者投入的资源,利益相关者才能继续发展并创造新的价值;同时,利益相关者也是企业收益的分配对象,每个利益相关者根据其相对贡献获得企业收入的分配权。因此,各利益相关者对于利益的共同追求构成了企业目标,在这一目标指引下企业不断发展并创造新的价值。
  3.本文利益相关者主要指内部利益相关者。王竹泉(2006)指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追求既不是股东单方面决定企业目标的选择,也不是盲目追求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决定企业目标的选择和平等参与权益分配。利益相关者企业的主体是由集体选择机制确定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在利益相关者公司中,利益相关者追求的是集体利益和目标,并通过合作寻求最大化企业价值。
  4.企业资本具有多样性特征。除了物质资本之外,在当今社会,企业的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非物质资本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企业资本具有多样性特征。
  5.适应性机制引导的动态系统。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利益相关者企业的决策和行动机制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利益相关者企业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其是一个适应性机制引导的动态系统。
  (三)企业资本形态:首先,资本具有生产性,代表着一种生产财富的能力,是资产的价值化,它能够给企业带来预期收益,实现价值增值;其次,资本进入企业是以合约为基础的,合约的各权利方按照合约要求履行相应义务、行使相应权利;由于资本稀缺,获得资金需要一定的代价。基于早期研究,本文对资本作出如下分类:财务资本、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是指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源,如投入资本,固定资产,专利,土地使用权等;智力资本主要是指企业所拥有的智力性资源,比如财务人员所拥有的财务技能、管理人员所拥有的管理能力、技術人员所拥有的专有技术等;社会资本是由公司拥有或控制的社会关系资源,例如客户关系资源和社会关系资源。
  (四)利益相关者企业分类:根据前面的分析,本文将利益相关者企业分为三类:金融资本型企业,智力资本型企业和社会资本型企业。具体而言,在金融资本主导型企业中,金融资本是所有资本的决定性因素。但是财务资本主导型企业中不意味着没有其他类型资本,其他类型资本在该型企业中起辅助作用,在所有类型的资本共同努力下共同完成企业目标;同理智力资本主导型企业或社会资本主导型企业表示在该企业中,智力资本或社会资本占主导性地位,同时兼有其他资本形态,其他资本对智力资本或社会资本起辅助作用,在所有资本共同作用下完成企业目标。
  三、业绩评价框架
  (一)业绩评价的作用:
  1.业绩评价可以对企业进行整体把控,衡量企业目标实现程度,便于及时发现不足、调整战略、提升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
  2.可以评价核心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有效性,使利益相关者企业着眼于核心资本的直接产出,最大限度挖掘核心资本潜力,也可以是企业着眼于最终产出,对价值链进行有效整合,提升企业价值。
  3.可以促进企业战略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总的来说,高效科学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是一把动态标尺,有助于企业发现自身不足,从而促进企业进行管理和战略上的变革、实现企业业绩提升。
  (二)框架:业绩评价是对不同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价值进行评价,本文认为,企业价值创造主要取决于核心资本的驱动能力,因此在进行业绩评价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价值创造过程与结果评估相结合。实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综合评价的全面性和重要性,有必要全面控制和突出重点;统一与差异的结合不仅需要关注主体框架的统一,还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适当的变更和调整。   框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层次:绩效评估的最终目标当然是最大化企业价值。盈利能力是决定公司未来收益的主要因素。增长意味着这种收入具有良好的潜力和可持续性,并不斷提高企业价值。风险是指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盈利能力,增长和风险是内在价值实现评估的三个重要方面。企业的外部价值表示为企业的市场价格,市场价值是衡量企业价值实现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市场价值不仅反映了企业的内在价值,也反映了企业的未来价值。同时市场价值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无论是公司的内在价值还是市场价值,它最终都显示出最大化企业价值的问题。
  2.第一层次:企业的发展是各种资源和发展相结合的过程,也是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不断融合的过程。其中,金融资本是企业价值创造的物质保障,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知识支柱,社会资本为价值创造提供了平台。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核心资本的类型存在差异,比如在财务资本主导的企业中,财务资本是企业保持发展的关键要素,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匹配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以某种形式形成了企业资本制度。经过各项资本之间的优化整合和动态调整,形成了第一层次的评价,他们直接表现为企业的成长性、盈利性和风险性,这些特性还会影响到企业价值。其中成长性分析主要有收入增长情况分析、资产增长情况分析、权益增长情况分析等方面,盈利能力分析主要包括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分析,投资盈利能力分析和资产盈利能力分析。风险分析主要包括业务分析和财务风险分析。
  3.第二层次:企业的核心资本是指由不同内部要素组成的集合体,这一集合体竞争能力的获取需要内部要素的互动、优化从而形成合力优势。只有注重核心资本要素间的均衡才能使企业核心资本积累得到深化提高,我们在进行要素积累时不能仅注重单个要素的积累,重点是全面发展,否则会给企业带来损失,也可能导致企业其他方面的减少。如果企业核心资本间有一个恰当的结构关系,则会产生强烈的协同效应,为企业创造巨大财富。因此,在价值创造过程中,核心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不是孤立。因此在进行业绩评价时需要考虑这部分因素,考察企业的财务资本、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否在进行结构优化、资源整合和动态调整。
  4.第三层次:这一层次的评价主要是评价核心资本内部的内部要素分布的合理程度。企业核心资本不同部分在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发挥着差异化功能,在评价企业核心资本内部要素的功能时,应优先考虑那些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部门,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各部分要素的功能效率、现实状况和动态变化等信息。
  四、结论
  本文从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时代背景出发,介绍了利益相关者企业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判断利益相关者企业目标实现程度的方法。在体现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追求的同时充分考虑了核心资本和辅助资本在业绩评价过程中的动态作用机制,它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赵尔军.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国有企业业绩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2]张波.利益相关者企业业绩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3]廉吉科.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
  [4]朱明秀.利益相关者价值导向业绩评价:理性透视[J].财会通讯,2009 (06):135-137.
  [5]李玉萍,冀祥.基于业绩三棱柱的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 (07):147-150.
  [6]陈红艳.试论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 (12):65-67.
  [7]涂颖清.利益相关者模式下国有控股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D].南昌大学,2005.
  [8]颜志刚.业绩三棱镜:一种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业绩评价体系[J].企业经济,2004 (06):32-33.
  [9]王竹泉.利益相关者财务披露监管的分析框架与体制构造[J].会计研究,2006 (09):35-41+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317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