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审计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关宏
摘要:信息化时代下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各种高新技术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领域,这种融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转变,当然这种转变具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提升了社会生产力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以金融领域为例,各种互联网平台的优势为金融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而这个发展方向便是互联网金融。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发展阶段,而其中便涉及到云审计的影响。在传统审计方法无法完全处理信息化会计数据储存及处理问题,不能够满足互联网时代需求。而互联网金融发展到当前阶段,所面临的风险更为复杂,可将云审计应用到风险管理中去。文章以云审计作为背景,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进行分析。
关键詞:云审计 互联网金融 风险管理
一、前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得到显著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逐渐得到创新,并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事业迅猛发展下信息化时代中的一个产物,互联网金融也就是一种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的金融运行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动了众多周边产业的发展,其带来的优势是不可否认的。虽然互联网金融在各领域中均有所应用,但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其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问题。其现实意义在于,经由实际问题的分析,提出各项改建措施,为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了明确指出,并提出改建路径。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进程
互联网金融从其定义来分析,也就是将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以及各种网络技术所发展起来的全新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虽然是金融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但又不是单纯的结合,而是建立在安全与移动等网络的基础上所实现的经营模式[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存在着多种模式,包括众筹、网贷、第三方支付、数字货币等模式,众筹所指的是基于团购等形式向网民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其实质意义是利用互联网的特性获取到更多的支持,实现某种项目的构建;网贷所指的是当前互联网平台中众多网络信贷机构;第三方支付是互联网金融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实践活动,在当前互联网消费环境下,第三方支付成为消费者与商家都必须参与的一种线上金融交易活动。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过程:第一阶段,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技术逐渐借助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我国各领域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并取得较为突出的成就[2]。第二阶段,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渗透。并受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影响,以互联网金融为基础的大数据金融,也逐渐步入市场经济中,并发挥着其金融创新的突出性作用。近年来,在互联网金融的支撑下,大数据金融时代的来临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其在风险控制方面的作用;可以充分实现对客户的管理;可以提升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对大数据金融信息都利用,充分了解其经营能力,从而通过不断改善其自身的运行管理水平,实现对金融产品的创新。第三,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中,互联网金融机构日益呈现出信息化发展趋势。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风险分析
(一)业务层面风险
业务风险是互联网金融风险发展进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风险,同时其也是比较突出的一种金融性风险。根据对业务风险的分析,能够发现其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主要表现为,第一,互联网金融业务办理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市场风险,互联网金融服务运营者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受商品价格、利率和汇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3]。第二,互联网金融业务办理的利率风险。从某种角度而言,银行金融机构在发展中的利率差异变化,会不同程度上影响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能力,金融机构的盈利方式也多以利率差为主,而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利率的变动情况,则会产生相应的风险性问题。第三,在业务风险中的流动风险中,互联网金融平台在发展中的资产数额等,无法与消费者相应资金数额相对应,将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资金不足的现象,而此种流动性的风险将可能造成消费者的大量的经济损失。
(二)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风险也包括技术风险,也就是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是指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在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操作时,受内部作业水平和操作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的一系列操作风险问题[4]。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消费者和金融业务人员作为交易的主体存在。在实际的互联网金融交易中,部分消费者对具体的金融操作流程不了解,同时,金融业务人员也未针对具体金融操作方法,向消费者加以介绍。导致部分消费者无法有效完成互联网金融业务,致使部分消费者在采用互联网金融进行支付时,其交易出现中断等问题,并通过重复性操作造成消费者经济的损失。最后,操作风险中的业务关联性风险。在当前形势下,互联网金融作为创新性的产业之一,其相关联业务的发展能力仍存在相应的不足,在关联交流业务日益增多的基础上,逐渐提升了互联网金融交叉操作中的风险发生率。
四、基于云审计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
(一)针对业务风险的控制
第一,健全互联网企业内部的业务操作规范和内部管理制度。明确企业的业务操作,对企业内部的员工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避免有些员工会因为业务不熟练而导致操作上的失误,引起本可以避免的资金损失和支付终端等操作上的问题[5]。同时应该注意提升员工的道德素质,对员工积极的道德行为进行相应的表扬,对员工的不道德行为进行批评,以此来激励员工提高道德水平,防止员工做出泄露客户信息的事情和不前档的操作行为,让企业的名誉遭到损害,应该保证客户的资金和个人信息的安全,与客户建立良好固定的关系,提高客户的忠诚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名誉和形象。第二,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一方面是以中央银行的数据库和企业的征信为依托,都个人和企业进行信用方面信息的完全收集,为企业的客户建立完整的信用评价体系,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造成互联网金融企业做出不利于自身企业发展的决策[6]。另外一方面,要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建立信用评价系统,建立信用评价制度,要求企业规范业务流程,加强业务操作过程中的透明度,降低企业经营中的不确定性事项,避免客户做出逆向选择。第三,加大对互联网企业的宣传以及相关知识的普及,加强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很多企业都会通过俺花缭乱的宣传来推广自己的产品,往往会高说利益,低说风险,消费者在市场中一定要擦亮双眼,寻求最真实最适合自己的产品,而不能被一时的诱惑所蒙蔽,在看到收益的时候,注重风险的存在,在自己的脑子里始终有一个高风险才能高收益的意识,从而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理性的购买互联网金融产品。 (二)在审计内容与时效上控制风险
首先是政策跟踪审计。以往审计多维事后审计,在风险管理上具有一定滞后性。审计机关经由云审计,能够不间断的对被审计做评估及监督,由此来及时获取到问题信息,并作出反馈,可有效控制基于传统审计缺乏实效性而形成的风险。其次,信息系统审计[7]。以往审计中,基于审计人员均用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統做基础审计,缺乏对信息系统自身客观性问题的关注,由此可产生一定风险。基于云审计与大数据技术,可有效提升信息化审计专业性以及可靠性。另外,基于云审计系统中所有操作均有迹可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管理层对数据做串改或是删除,进而减少互联网金融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五、结论
互联网金融扩大了金融领域的服务范围,降低了金融的交易成本,实现了融资内部的公平性,让中小互联网金融企业从中受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风险也不断聚集。我国日后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是从慢机遇和无限可能的,传统金融具有垄断性,这一特点在随着金融市场化程度加深的时候会降低资源的分配效率。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则很好的弥补了传统金融中的不足,各类企业目前都在想互联网金融公司靠拢。但在现代社会环境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风险,为此,需要加强对相关风险的管理。本次研究中总结出,将云审计应用到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具有一定必要性,且具有积极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婕,张妤,葛辰晨,etal.“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业务现状及发展建议[J].商情,2017,08(18):71.
[2]罗喆,苏友娣.基于云计算背景下的云审计系统设计和风险控制分析[J].当代经济,2018,09(07):112-113.
[3]Faisal F,Tursoy T ,Berk N .Linear and non-linear impact of Internet usage and financial deepening on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for Turkey: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symmetric causality.[J].Environ Sci Pollut Res Int,2018(4):1-20.
[4]舒峰刚.新时代如何运用互联网+应对企业内部审计带来的新挑战[J].审计与理财,2018,07(08):36-37.
[5]王信平,程德元.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基于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价值创造视角[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04):152.
[6]刘骅,张婕.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预警与审计治理策略研究——以江苏省P2P网贷平台为例[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7,07(4):59-66.
[7]Satterthwaite E .Replication of Goolsbee,Lovenheim,and Slemrod’s “Playing with Fire:Cigarettes,Taxes,and Competition from the Internet”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Economic Policy,2010)[J].Public Finance Review,2018,46(5):879-885.
基金项目:西安欧亚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互联网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研究(项目编号:2018XJSK13)。
(作者系西安欧亚学院副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814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