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由原来的高速增长开始逐渐转向中高速稳步增长,由注重量的增长转为开始注重质的增长,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结构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居民作为经济生活的主体,对影响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研究就显得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从人均可支配收入、利率水平、通货膨胀水平以及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程度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双对数模型来反映这四个方面对于居民储蓄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降低我国的居高不下的储蓄率,刺激我国的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应对措施
   一、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
  (一)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衡量居民储蓄水平的重要因素,最终能够决定居民储蓄与消费最终所占的比例。如果居民的消费意愿比较高,那么居民的储蓄水平就会下降;反之,若居民的消费意愿比较低,那么居民的储蓄水平就会上升。受到传统居安思危的观念影响,相较于将可支配收入用于满足自己的物质精神需求,人们更倾向于防患于未然,故而手中的大部分收入都会储蓄在银行来应备不时之需。与此同时,国家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政策调整,通过降低存款利率水平来刺激经济增长,希望能以此促进居民的消费水平,但短时间的货币政策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居民并未因降低储蓄率而降低自己的储蓄水平。由此可见,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居民储蓄所占的比重就会越高,储蓄数额就会越大。
  (二)利率水平
  目前我国采用的利率标准是以名义利率为主,这是因为实际利率在一定时期内会根据金融市场上货币的实际供需状况以及物价的通货膨胀水平进行变动,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故而采用名义利率来保持利率的稳定以便于研究。利率的变动对储蓄具有双重的影响,即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当利率上升时,单位储蓄所得的利息就会上升,为了得到更多的收入,消费者会把原本用于消费的钱拿来储蓄,即用储蓄来替代消费,此时储蓄会上升,因此储蓄与利率同方向变化,此时替代效应其主要作用。当消费带来的边际效用和储蓄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时,此时在均衡状态,即使利率再高,消费者也不可能把所有钱用于储蓄,所以消费的边际效用会大于储蓄的边际效用,此时收入效应会起主要作用。
  (三)通货膨胀水平
  通货膨胀水平经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表示,它是指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指标通常有三个,即为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以及零售物价指数(RPI),其中消费者价格指数是最为重要的指标。这是因为物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水平。在可支配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物价越高,也即通货膨胀率越大,人们的消费支出就越大,消费意愿以及消费能力就会降低,相对储蓄的部分就会越低;相反,物价越低,人们的消费支出就越小,消费意愿以及消费能力却不会发生过大的变化,相对储蓄的部分就会升高。与此同时,当货币贬值时,由于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但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发生变化,也会使得用于储蓄的部分减少。
  (四)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程度
  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程度也是衡量衡量居民储蓄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当人们对未来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认为在未来可支配收入会持续上升时,人们就会增加现期的消费,减少储蓄;当人们对未来持有悲观以及不确定的态度,认为未来工作会发生变动,或者是自己的可支配收入会有所减少时,尤其是经济处于萎靡时期,人们会面临失业或者失去住所的风险,可能会进行区域性的人口流动,或者认为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赶不上科技的发展会被岗位所淘汰时,也即结构性失业时,往往不会选择将可支配收入用于过度的消费,而是会将大部分收入用于储蓄来保证对突发情况的应对。与此同时,当人们不满足于当前的工作,而企图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时,人们在选择期内就会出现短期的预计未来收入会有所降低的情况,此时人们也会将自己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储蓄,做一個理性的消费者。
  二、模型建立
  (一)模型选择
  根据2012-2018年的全国GDP总额、人均居民储蓄额、名义利率以及通货膨胀率的具体数据,本文笔者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双对数模型:
  ln Y=C+C1*ln X1+C2*ln X2+C3*ln X3+ε
  其中,Y为居民储蓄余额,X1为人均可支配收入;X2为一年期定期名义存款利率;X3为CPI;ε为随机干扰项。
  (二)数据来源
  数据选择2012-2018年的全国GDP总额、人均居民储蓄额、名义利率以及通货膨胀率。
  (三)回归分析
  利用计量经济学 EVIEWS7.0软件,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后回归模型如下:
  ln Y=0.5675+1.1028ln X1-0.1164ln X2+1.3152ln X3
  (0.2058)(0.0192)(0.0431)(0.3675)
  t=(1.8030)(59.8969)(-2.4424)(3.4030)R2=0.9985R=0.9981  F=2064.091  DW=2.7149 n=13
  1.拟合优度检验
  对判定系数R2=0.98327进行调整,调整后判定系数R2=98327.21R,计算出各类别的期望频数,与观察频数进行对比,发现总体系数趋向于1,这证明该模型对样本的选取的拟合优度较高。
  2.F检验
  分别针对 H0:Ci=0(i=1,2,3,4),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6 ,在 F 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为 k-1=3和 n-k-1=13 的临界值Fα(3,13)=8.71,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到 F=7.21,由于 7.21 比8.71要小得多,故原假设不成立,证明GDP、利率、CPI这些变量确实对居民储蓄余额的变动均具有显著影响。   3.异方差检验
  经检验可知,P 值=0.359>0.05,由Park檢验法得出如下结论,当 P值高于0.05 时,我们就有理由认为总体回归函数中的随机误差项满足同方差性,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得到的参数估计量都是有效估计量,甚至是渐近有效的估计量;此时可以对模型参数进行有关显著性检验。
  4.模型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利用变量显著性与方程显著性综合判断法进行多重共线性的检验,可知:各个变量之间的(修正)可决系数不大,F值显然没有超过临界值,故而可以推断出该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5.模型分析
  由上述双对数模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居民储蓄余额与我国 GDP的变化是正相关的,利率水平的变动与居民储蓄水平的变动也是正相关的,人们对未来的期望的变化与居民储蓄水平的变化也呈正比例关系,唯一不同的是,CPI的变动水平却与居民储蓄的变化是负相关的。
  三、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居民个人收入的消费模式
  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可以得出,居民个人的收入水平越高,即她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则他的边际消费倾向就会越低,购买欲望就会下降。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去产能、去杠杆以及去库存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调控下,中国人民的收入水平必然会越来越高,那居民就会将更多的收入用在储蓄上,这就会导致消费水平进一步降低,进而影响到居民的商品需求,对于企业而言也会挫伤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投资水平。因而改善居民个人分配结构,扩大再分配比重,兼顾效率与公平就非常重要。
  (二)健全金融渠道,丰富金融产品
  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发展。在当下金融交易平台主要以各大银行为主,以金融机构为辅,银行过度的主导地位使得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发展会变得缓慢,这就会导致银行开拓金融产品新种类的积极性比较低,也使得我国金融产品的种类较少,且多为大额存单,居民储蓄渠道相较于国外储蓄者就会显得不足。因此,我国应健全金融渠道,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在保证金融渠道安全性的基础上丰富金融产品种类,尤其是平民化理财产品的研发来扩大储蓄人群。
  (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和社会福利制度
  由上述分析可知,居民的储蓄水平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成正相关关系。居民通常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持有悲观态度,这就使得他们更愿意将所得的可支配收入存入银行进行储蓄。我国的经济要想长远的发展,单凭投资以及外贸拉动是远远不够的,本质的还是要依靠内需,也就是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这就需要国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和社会福利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将会大大增加居民对未来生活的信心,进而会减少储蓄,增加当前消费,进而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参考文献:
  [1]王雅文.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8(18):22-23.
  [2]余新宏,陈晓晓,郭盼盼,陈楠,方红梅,付文静,叶爽,吴梦,王文俊.基于计量模型的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2):28-31.
  [3]董妍.习惯形成对家庭储蓄行为影响机制及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330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