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及管理的优化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社会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保证事业单位规范、合理、有效地履行社会职能,是一个至为关键的命题。在这一进程中,预算作为对公共部门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及其自身运作管理的主要手段,无疑居于重要地位。鉴于目前我国事业单位预算过程中尚存在诸多缺漏,亟须基于整体主义立场,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绩效管理工作,分析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寻求解决之道。本文结合现阶段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和管理状况,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以期为相关单位工作人员预算思维的多元化转变以及预算工作的改进提供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预算管理;问题分析;路径优化
  预算编制是指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涵盖预算收支计划拟定的整个过程。[1]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所涉及的业务范围较为广泛,管理要求较多,并构成后续预算执行的前提和基础。唯有编制和议定的预算足够合理,其执行和监督工作才能更加顺利地开展。由此,以预算编制和管理的水平来衡量事业单位的工作能力,判断其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程度,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实际上,事业单位的预算活动与自身内部建设密不可分、同等重要,其间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鉴于此,下文将具体分析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管理中的主要问题,旨在为财务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事业单位长远规划和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支持。
  一、当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不足
  预算编制和管理是推进事业单位工作的先决条件及其全面实施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不仅直接展现了事业单位收支资金的分配和流动情况,而且也从根本上关系到事业单位的日常和整体管理能否正常开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国家背景下,预算已经成为影响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与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有必要通过优化整合组织结构等具体方法,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加强预算上。[2]目前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中尚存在诸多缺漏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第一,在预算编制维度上,事业单位对预算的认识程度普遍不足,相关知识严重匮乏。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事业单位是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下开展工作的,没能自主地发挥自身作用,在预算管理方面下足功夫,有些人员甚至在主观意识上不加以重视,恣意应付财务工作,从而直接导致预算编制失去应有的意义,相关矛盾越来越多。
  第二,在预算执行维度上,预算的实施缺乏足够的严格性和合理性,效果不尽人意。预算管理不仅是事业单位的一项法定任务,更应当发挥切实的作用,但许多事业单位的管理团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导致预算问题越来越多,管理实践差异大。也就是说,事业单位预算的实际情况往往突破原定预算编排的规模、内容和结构,使预算的约束力和权威性受损。
  第三,在预算意识维度上,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相对较低,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識较弱,对预算管理造成负面影响。尽管大多数事业单位都配备了专门预算编制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然而,预算管理工作仍停留在初级阶段,未能实现创新的发展目标。实践中出现了诸如内部建设、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问题,事业单位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化预算和现代化管理也就无从谈起了。[3]上述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质量与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致使其难以高效、负责地履行提供公共服务和服务的职能。
  二、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及管理的完善路径
  由上可见,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及管理实践中尚存诸多不足,其中历史遗留因素的缓释不可能一蹴而就,预算治理整体水平的提高亦需进行漫长的探索。鉴于此,应当持续总结强化,尝试以新的态度、视角和思维完善新时期预算编制和管理工作。
  (一)加强预算编制的体系化建设
  预算编制和管理无法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缺乏相关制度、人员和组织程序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应高度重视预算编制的制度体系建设,促进构建科学的预算编制法律规范,事业单位也需加快形成本单位相应的具体规则。
  其次,由于预算工作涉及面较广、事项复杂性较强,事业单位有必要甄选专业的预算编制和管理人员组成团队,[4]合理划分各团队组织的职能,再由其根据本单位实际的财务状况和发展需求编制预算,以此保证预算案的合理专业,乃至提高预算管理的整体质量。此外,可以邀请更多本单位人员和预算专家参与编制工作,提高预算民主性和科学性,避免“一言堂”现象,真正体现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创新意义。
  最后,优化预算编制的程序和方法,促进程序正义的实现。例如,探索和推广滚动式预算编制,即每年的一月份进行二月份至四月份的预算编制,四月份进行五月份至七月份的预算编制,七月份进行八月份至十月份的预算编制,十月份进行十一月份至次年一月份的预算编制。整体来看,滚动预算拉长了预算编制的工作周期,可能造成人力和管理成本的增加,但其实际效果不容小觑,有助于使预算案更为准确、灵活地回应现实需要,提高了预算工作的综合效益。
  (二)推动预算管理的精细化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之所以存在,一个明显原因在于其长久以来忽视实质层面上预算管理方式的优化和精细化。传统的预算编制和管理与事业单位内部建设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新时期应当重视精细化管理方式的有效应用,这一点至关重要。一方面,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避免出现收支混淆现象。在支出方面,严格划分内部管理与外部业务两大类,通过寻求更加全面、高效的方法,加强公共服务成本核算和绩效评估,强调利用预算编制的基本概念提供预算管理的后勤保障。
  另一方面,一个精细化的预算往往并非只顾眼前,而是必须着眼于长远角度、动态视野和连续性工作,在后续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必要针对不同部门以及各部门的财务需要,在预算案的优化、管理内容的补充、有效策略的实施上多下功夫,确保预算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适应市场发展的变化,有效完成公共服务的核心任务。并且,借助新型信息化手段建立完整的事业单位预算数据库,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管理内容录入系统,从而生成管理数据图和流程演变图。这为预算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带来了积极影响,使各部门间的互动得到加强,预算管理成为其拓展业务、改善内部建设、有效履行职能的重要手段,以最终实现预算治理和发展目标。
  (三)提高预算人员的专业能力
  除体系化的制度保障和精细化的预算机制设计外,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与管理工作最终依赖于其工作人员的具体执行。如果工作人员团队意识不够、分工协调不畅、综合素养不高、业务能力偏低,那么事业单位的内部建设将很难得到推进,预算管理工作也难以突破。反之,预算工作人员的意识和能力越强,事业单位预算发展动力越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具体来说,各事业单位都应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培训,使其尽快加强预算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注重提高考核质量。此外,事业单位还应该特别重视内部审计机制和外部监测机制建设,尤其在当今社会,大部分事业单位都已加强与媒体之间的合作,公开透明的法治意识日益提升。唯有用心打造更严格和全方位的预算监督网络,才有利于促使单位关注强化自身的预算改革和预算法治建设,实现预算编制和预算管理的高度有效统一。
  三、结束语
  诚然,在预算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的整体浪潮下,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相较以往已有较大进步,但在预算编制和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制度化、法治化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缺漏。预算编制与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新时期的新问题、新挑战、新需要,我们应在管理模式的优化、工作内容的拓补、专业人员和组织建设上统筹并举,以实现事业单位预算建设的现代化转型。
  参考文献:
  [1]刘剑文,熊伟.财政税收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48.
  [2]苗静.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编制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纳税,2018,30 (05):24-25.
  [3]魏丽,曹琳.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编制管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7,11 (02):99-100.
  [4]凌兴.关于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编制的思考[J].经贸实践,2018,14 (13):220-2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385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