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木业港产园一体化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国自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木材进口逐年上升,进口依存度已达60%以上。木材的物理特征决定了国际运输主要依靠水运方式,以港口为依托,兴建木业产业园区,集木业贸易、加工、物流于一体,成为降低交易成本、整合木业供应链的产业经济选择。
  一、产业背景下的木材港口竞争态势
  木制品作为低碳、绿色、唯一可再生的家居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受国家政策的调整,尤其是2017年全面禁止商业林采伐,进口木材成为我国木业生产的主要来源。2018年我国木材进口达1.1亿立方米,进口依存度由2007年的38.2%增长至2018年的61.5%,增加了23个百分点。木材消费总量近10年来从2007年的3.8亿立方米增长到2018年的6.3亿立方米,年均增长4.8%。目前我国人均年木材消费量不足0.4立方米,预计未来几年木材消费量将突破8亿立方米。木材进口中,除少量高价硬木外,软木(辐射松、SPF等)占95%以上。由于软木体积大、价值低,远洋水运已成为木材进口的主要运输方式。沿海曹妃甸港、赣榆港、大丰港、莆田港,沿长江的太仓港、常熟港、张家港、靖江港、新民洲港等成为我国木材主要的进口港口,尤其是沿长江港口可以直接靠泊木材远洋5万吨级海轮,且具有中转的纵深优势,成为木材进口的第一阵线。
  沿江木材吞吐量较多的港口主要集中在太仓、常熟、张家港、靖江、镇江等市。太仓港是距长江入海口最近的江港,是大型综合型港口,其下万方、美锦码头操作北美材及辐射松业务,共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7个和木材熏蒸区,加拿大、美国、俄罗斯的带皮原木都可以在港口操作,年操作进口木材超过800万立方米,腹地木材加工园区年均加工进口木材400万立方米以上。太仓港木业加工虽然历史悠久,但随着设施的老化和木业科技的进步,在腹地利用价值和环保政策双重限制下,木业加工近年来逐渐向外转移。常熟港木材以新西兰辐射松为主,年进口量超过300万立方米,但没有加工区作后方支撑,主要依靠向周边区域销售,制约了港口发展。靖江盈利港建有3万吨级泊位2个(水工结构兼靠5万吨级),主要操作西北非阔叶木、新西兰辐射松原木、澳松等,年进口量近400万立方米。以港口为依托的万林木材产业园也在投资兴建中,为木材加工企业提供港口物流、园区加工等服务。扬州港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6座,主要进口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等国的硬杂木,还有少量辐射松,年进口量100万立方米,近年来进口量呈萎缩态势。新民洲港隶属于中国林业集团,拥有码头岸线共1657米,其中5万吨级兼靠7万吨海轮泊位6个,木材进口来源主要为新西兰、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等。近年来,新民洲港依托中林集团平台优势,业务发展迅速,2016年开港以来木材进口量连年翻番,2019年达到315万立方米,名列我国木材进口单港第二。
  新民洲港毗邻长江、大运河黄金“十字”交汇点,拥有木材水运中转的纵深优势。该港位于镇江新民洲,拥有17平方公里的广阔腹地,发展港产园一体化得天独厚。当前,中国林业集团积极响应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新民洲港为依托,与当地政府合作,“以港兴产、以产兴城”,投资建设镇江国林生态产业城。该项目规划实现功能集群的木材全产业链流程,总规划面积1.7万亩,定位于建成为中国木材吞吐第一大港、国家级木材战略储备基地、木业制造示范基地、木业科技创新基地及国际木业交易中心。当前,木业初加工一期已形成70万方/年的锯材产能,木材初加工二期130万方/年的锯材、110万方/年的干燥处理产能及先进木业制造区一期将于2020年全部建成投产。
  二、木业港产园模式内涵
  “以港兴产,以产兴园”是对港产园模式的精练概括。依托优越的港口区位与基础设施,提供存储、理货、运输、船货代等物流服务及口岸通关一体化服务,招揽原木等大宗物资到港卸货,从简易的港口代加工、粗加工做起,利用充足的腹地空间,逐步发展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终端产品制造,建设配套的能源供应、生活服务及商业设施,最终形成产业链完整、交易成本节省、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经济循环的产业园区。随着加工产业链的兴起,提升了进港物资的利用率和附加值,对港口业务又形成强烈的反哺,由此形成港、产、园的良性循环。
  木材港产园的业务运营模式主要有:一是提供港口装卸、堆存、船货代等服务,取得物流服务收入;二是依托港口的便利条件从事大宗物资贸易,取得贸易收入;三是发展港口代加工、粗加工,取得场地租赁收入和代工收入;四是开发产业园区,招揽企业入驻,提供设施租賃与园区管理服务,并依托园区平台为企业金融赋能,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取得相应的收入;五是开发配套的商业与生活服务设施,取得相应的收入。
  三、成功要素分析
  镇江国林生态产业城开发3年来,木材初加工产能与港口吞吐形成了良性循环。其成功要素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战略指引正确。新民洲港的投资建设顺应了我国木材供需格局转变与传统木材港口转型的市场发展规律。中林集团在充分分析港口资源、区位条件及央企平台优势的基础上,制定了木业供应链“江海河联营、港产园一体、金融信息配套”的战略方针,致力于打造木业供应链生态服务体系,为我国利用境外林木资源、促进林业产业升级提供综合性服务平台。镇江国林生态产业城被列为央企与江苏省共建的重大投资项目,充分利用新民洲港的基础设施、区位优势及腹地空间,规划建设木材初加工区、精深加工区及家居制造区,配套建设木业交易区、观光旅游区及商务和生活区,努力建成中国木材吞吐第一大港、国家级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现代木业加工示范基地、木业科技创新基地及国际木业交易中心。
  第二,口岸资源充分。中林新民洲港坐拥长江黄金航道,都是国家一级开放口岸,是利用境外木材资源得天独厚的水运中转枢纽。其中,新民洲港地处毗邻长江、京杭大运河“十字”交汇口,拥有5.38公里的深水岸线,无须减载适航适泊国际木材运输海轮,在现有6个5万吨级泊位的基础上,视产能扩大还可延伸建设2个5万吨级泊位和8个内港池泊位。溯江而上辐射至武汉、重庆等华中、华西地区,沿运河北上辐射至我国板材集聚区江苏宿迁、山东临沂等地,沿运河南下辐射至我国家具、地板集聚的江苏常州、浙江湖州等地,陆路运输1小时半径覆盖周边的南京、镇江、扬州、泰州等地,3小时半径覆盖市场需求强劲的长三角地区。   第三,发展空间丰裕。新民洲为镇江市位于江北的一块“飞地”。新民洲原为知青农场,二、三产业一直未得到有效发展。随着知青大批返城,腹地广阔,不仅满足了港口货物堆存的需求,更为生态产业城发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间。与当前空间紧张的太仓港、常熟港、张家港等传统木材大港相比,拥有不可替代的港产园一体化发展优势。
  第四,经营政策得当。新民洲港作为新建港口,不仅与太仓港、常熟港等传统木材强港竞争,而且受扬州港、靖江港左右夹击,开港之初定下了作业优先的经营政策,为招揽业务提供优惠的港口作业费收,并对大客户采取累进的优惠措施,基础作业价格从开港初的8元/方逐步提高到目前的25元/方,不急功近利,短期不靠物流业务盈利,而是靠贸易、加工服务的营收贴补。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重视经营性现金流的增长,有效实现了现金流的结构平衡。
  四、发展建议
  港产园一体化模式充分适应了木材进口依存度高、运输体量大、商品价值低、市场辐射广的特征,必将成为我国木业供应链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模式,而众多约束条件具备的沿江深水良港将成为沿海发达地区木材产业梯度转移的主阵地。镇江国林生态产业城的初见成效,表征了这一模式的强大生命力。随着近年内木材初加工二期的建成投产,港、产、园的互动循环促进作用还将明显提高。预计到2022年,新民洲港作业费收水平将突破35万元/方,达到市场正常水平,进口木材到港卸货量有望突破500万方,成为长江木材进口单港第一大港。届时,镇江国林生态产业城规模效益将得到更大的体现,为产业城规划的全面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镇江国林产业城的港产园一体化模式值得推广,笔者建议条件具备的长江上游沿江港口及我国木材集散量较大的赣江、运河等水系港口均可借鉴这一模式,建设各具竞争特色的木业港产园,必将为我国高效利用境外森林资源及推动木业经济的成长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港产园建设过程中,务必要注意投资节奏把控得当。港产园项目建设,固定资产设施投资大,项目建设周期长,需要充足的融资支持,做好投资节奏的控制,确保现金流的持续稳定。不仅需要计算好港口吞吐能力對园区加工规模的贡献空间,还要科学测算好园区加工对港口作业量的反哺关系,在木业加工链条上,从初加工到木材精深加工、家居制造及配套产业,应规划好工艺协同和产能配比,以期最大限度地节省交易成本,形成园区循环经济和港产园的良性互动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545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