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企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财务会计管理作为国有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科学化的财务会计管理体系能够为国有企业的决策提供合理的数据支撑,使国有企业能够量化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功,进而促进国有企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实现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尤其是随着现代管理会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当前国有企业的财务会计逐渐朝着管理会计转型升级,为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带来了巨大挑战,但同时也让国有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经济环境。基于此,本文从国有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相关内涵和特点入手,分析当前国企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旨在促进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关键词]国企;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转型升级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06.008
  [中图分类号]F234.4;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0)06-00-02
  0     引 言
  对于企业经济发展而言,会计管理的作用不容小觑,尤其是现代管理会计的模式应用,使企业在战略决策环节有一定的理论数据支撑。因此实现对国有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建设,能够带领国有企业走出效率低下等困境,从而寻求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
  1     管理会计的本质和内涵
  在现代管理学中,管理会计财务信息化的建设指财务人员将企业的财务信息通过相关财务软件进行汇总和分析,为企业的各种决策提供相关数据支持。简单来说,就是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国有企业在进行价值创造的过程中,进行各种各样的经营活动;而要实现这些活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管理与控制,就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作为支撑。任何的企业发展都离不开财务项目,通过财务管理的方式使企业之间各个部门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传统的财务会计管理活动不能使每个部门产生的各项活动的信息得到及时反馈和汇总。管理会计是现代企业经济发展管理的重要方式,而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能将企业的活动更加具体化、细致化。从本质上看,管理会计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种独特的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价值在于为管理者提供企业管理所需的信息资源,这一重要的应用价值使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尤为突出。
  2     国企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多年经营管理以来,经营效益实现了稳定增长,但同时也存在增长效率缓慢的问题。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内部管理质量不佳,难以在高质量、高效率、高规范的管理下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建设。财务管理作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中的重点,影响着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发展。当前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而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理念方式,更加符合当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目标要求。对此实现以管理会计工具作为国企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如做好国有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提供新的财务管理理念与措施。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全面、全过程地对国有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本进行预算编制,并在预算执行中进行监督与调控管理,这对国有企业经营成本支出能够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也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但全面预算管理在预算目标制定上常存在一定问题,没有合理考虑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便进行预算管理目标制定,会造成国有企业预算管理目标执行与调控难以与实际情况相适应,也不利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质量提升。因此,整体上来说,国有企业实现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管理会计的支持下促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效益提高,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运营发展。
  3     国企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面临的问题
  新时代的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过程中,采用管理会计替代财务会计面临着较大的阻碍。
  3.1   管理会计意识不强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方式转变为管理会计模式,这本身是十分有益的,但由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长期沿用财务会计模式,在管理理念上较为固化,转变为管理会计模式后缺少适宜的适应期,造成管理会计模式应用不彻底、管理理念更新不及时、管理模式优化与升级难以形成较好效果等。一些国有企业未能重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仍采用传统的财务会计管理方式进行成本管理,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企业的税收筹划管理等都缺少专业技能和专业敏锐度。这要求国有企业相关员工必须明确管理会计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加强对管理会计知识的学习,提高应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意识,为国有企业开展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管理会计工作流程混乱
  国有企业对管理会计的认识落后导致其没有一套完善的體系来规范管理会计工具,因此国有企业应该针对不同部门员工的工作性质及工作岗位情况,建立健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应用体系,并通过试运行的方式在国有企业推广实施。如缺少项目管理制度,对国企生产项目的优化配置强度不高,缺少绩效体制,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人力资源被大大浪费。此外,国有企业的职能部门与其他部门没有设置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对员工无法进行实时考评,也没有设定相应奖惩标准,因此,相关部门应针对员工考核制度设立相应标准与准则,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对员工起约束作用的同时也有利于员工将压力化为动力,更好地进行转型。
  3.3   会计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不强
  在管理会计模式下,管理人员的工作不仅需要进行会计核算,更需要进行财务管理,借助多种管理会计工具实现对企业财务与经营的共同管理,避免财务管理与企业经营决策相脱节。但由于企业管理模式更新下财务人员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专业技能水平与管理会计模式需求存在一定误差,所以造成了管理会计模式难以有效落实,实际质量也不高;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利用管理会计工具完成财务相关工作,需要满足一定的规范性与流程性,即需要通过管理制度进行约束与规范。在当前的管理制度中,财务相关管理制度可能存在一定漏洞,这是由于管理模式更新下制度准则更新不及时造成的,由于受到制度准则不完善的影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与管理模式价值难以得到有效体现。   4     解决国企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面临问题的措施
  4.1   完善制度建设,自上而下落实管理会计的理念与工具
  针对当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思想观念转变不及时,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实现了会计管理方式的新转变,基于管理会计的会计管理新模式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保障。但由于国有企业在过去长期经营中采用财务会计模式进行财务管理,使财务部门相关工作与其他部门相脱节,造成在当前财务管理模式下依旧存在多种不足,还难以得到有效改变。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求国有企业能够立足自身的战略规划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环境变化,从根本上改变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如,在国企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导入新型的管理制度体系,确保管理会计理念在国企内部得到推广和宣传。此外,相关部门应为国企管理会计制度的应用配备专门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管理会计制度能够在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得到保证和应用。如针对财务风险意识差、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不充分等问题,企业要利用管理会计工具对财务工作进行优化创新;有关机构应完善社会监督制度,确保对国企的成本管理工作提供监督和保障,有效落实管理会计理念。
  4.2   加大资金投入,做好管理会计的资源与设备建设
  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是依托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的。因此要想在国企财务管理中实现财务会计朝着管理会计的转型升级,首先,必须加强对管理会计的信息化系统构建。借助大数据技术、网络技术来构建企业的财务信息库,提高信息库的财务数据应用能力。其次,还要借助信息化的管理技术手段,对国企的成本进行优化控制,如通过现代的会计软件展开预结算的控制管理。最后,要求实现国企内部结构的转型升级,为国企管理会计应用营造积极良好的环境。
  4.3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引入管理会计专业人才
  国企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发展中,管理会计人才的专业性不足,带来了很多发展问题,因此,国有企业应优化人才引进制度,吸引并留住更多的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对国企的管理会计理念进行创新应用。同时还要完善绩效考核制度,通過激励的方式刺激管理会计人才在国企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     结 语
  通过管理会计的执行确保国有企业财务信息内部传递的准确性,为国有企业发展决策及项目实施提供数据资料参考,进而使企业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实现企业管理的基层目标;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确保国有企业运行状态良好的情况下,通过财务信息连接,使国有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能够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根据国有企业发展情况,制定合适的发展目标,实现国有企业文化实力的增强,确保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1]侯倩倩.国企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影响因素及措施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22):153-188.
  [2]李国旗.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现状研究[J].中国商论,2019(4):170-171.
  [3]崔娓.浅议企业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论,2019(9):172-173.
  [4]席守俊.国企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轻工科技,2019(10):128-129.
  [5]杨丽丽.大数据背景下我国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探究[J].中国商论,2018(26):10-11.
  [6]楼青峰.浅谈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J].财会学习,2017(9):100-1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621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