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开放式基金的业绩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桂英 徐冬梅

  [摘要]在总结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运行特点和统计特征,通过实证检验,考察了基金的收益、风险、费用、择时选股能力,并引入因子分析法构架了一个能全面、客观反映基金综合绩效的评价体系,选择2003年12月31日之前在沪深两地上市且连续公布每日净值的39只股票型开放式基金作为研究对象,对这39只开放式基金的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因子分析 基金业绩
  
  2001年9月,我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基金成立;截至2008年9月1日我国经证监会批准成立的开放式基金(非货币基金)共349只,发行在外的基金份额合计22335.88,占全部基金的96.55%,在规模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封闭式基金,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举足轻重的机构投资者。伴随着我国开放式基金的迅猛发展,我国资本市场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对证券投资基金的大幅追捧。此时对开放式基金绩效的研究体现出更为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 研究样本及其数据来源
  
  1 研究样本的选取
  在综合考虑样本数量和评价时间后,我们选择2003年12月31日之前在沪深两地上市且连续公布每日净值的39只股票型开放式基金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成长型9只、平衡型21只、价值型5只及指数型4只,评价期为2004年1月1日2008年6月30日,扣除节假习停止交易,共226周。在评价期内,证券市场恰好经历了漫漫熊途与牛市巨大财富效应,这对于我们考察开放式基金的业绩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2 无风险利率的确定
  本文采用同期一年期银行定期储蓄存款利率以周折算成周收益率作为近似的无风险收益率。折算方法是以央行公布的一年期银行定期储蓄存款利率扣除利息税后,再以时间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换算成周收益率(一年52周)后得到的考查期的无风险利率,为0.000440786。
  
  3 市场基准组合的确定
  市场基准组合收益率=(上证A股指数+深圳A股指数)收益率×40%+上债指数收益率×20%。
  
  二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因子变量,通过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计算,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4个变量作为新的因子变量(4个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9.159%);然后运用方差极大法对因子进行旋转,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对变量命名:主因子Y对平均收益率、夏普指数、特雷诺指数、詹森指数,净资产增长率负荷较大,这些指标都反映基金的投资收益状况,因此称为收益因子.主因子X1对a,y的负荷较大,命名为择时选股因子,主因子X2对收益率标准差、R2指标负荷较大,这些指标描述了基金的风险状况,命名为风险因子,主因子X3对费用负荷较大,命名为费用因子,主因子然后建立旋转后因子得分模型,计算基金的4个主因子得分。
  
  1 因子的提取与命名
  采用spss13对10个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前4个因子的特征根均大于1,对总方差的贡献度达到89.159%,如表4―1所示。
  
  根据表4―1可知,前4个公因子能比较好地揭示数据包含的信息,因此,我们选择这4个公因子计算因子载荷矩阵,并对其进行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2所示。
  根据表4―2可知,因子1对周平均收益率、Sharp指数、Treynor指数、Jensen指数、净资产增长率的解释率较高,因为这5个指标是对基金投资收益的衡量,因此因子1可定义为投资收益因子;因子2对a、v的解释较高,因为这4个因子都是衡量基金择时选股能力的,因此可以将因子2定义为择时选股因子;因子3对标准差、R2的解释率较高,因此可将因子3定义为风险因子;因子4是对单位基金费用率的解释,可定义为费用因子。
  
  2 计算因子得分
  由spss13分析得出如下表所示的因子得分矩阵。
  为行文方便,文中仅列举了择时选股、风险、费用率、收益排名前五的基金。
  
  华夏回报在收益、择时选股能力方面不错,风险较小、费用较低;国泰金鹰增长在收益、择时选股能力方面不错,但风险较大、费用较高;博时价值增长在择时选股方面不错,但风险较大,以及在费用和收益方面表现不佳;景顺长城动力平衡在收益上不错等;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西方结合开放式基金任意申购、赎回的特点,将基金收益、风险、择时选股能力、费用率引入基金评价体系,采集最新基金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2003年以后成立的39只开放式基金进行综合绩效评价。实证表明,只要利用4个公共因子就可以保留原来12个指标所包含信息的80%以上,说明因子分析法在保留原有变量信息的同时确实减少了计算量,期望西方的研究对投资者的理性投资有所参考。
  同时,在本文的研究中,尚未考虑基金业绩持续性对基金绩效的影响,这也成为今后研究的方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280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