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的评价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怡芳,乔海曙
摘要:构建碳金融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全面反映碳金融的各核心要素,而且有助于定量评估碳金融发展现状和潜力。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方法和数据,分析影响碳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据此选取适当的评价指标,创新性地构建碳金融评价体系。然后以我国为例做实证,分析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并将其与世界一般水平及美英日三国相关数据进行对比,探讨我国碳金融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碳金融;评价指标体系;模糊层次分析法;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7-0008-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7.02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据世界银行统汁,碳市场成交额2012年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就我国而言,2005―2009年虽然碳强度下降14.38%①,但能源消费总量也增长37%②。每年碳排放增长量占世界增长量的一半左右,控制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的上升幅度已是艰巨任务。而2009年11月26日,中国政府作出2005―2020年减排40%~45%的公开承诺。如此巨大的碳减排压力之下,发展碳金融不仅是中国完成碳减排任务的利益选择,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文献综述
构建碳金融评价体系有助于定量研究碳金融发展现状和潜力,而国内理论研究目前尚未涉足该领域,大多是作定性分析,甚少作量化评价,仅有的几篇则是关于低碳经济。刘嵘等(2010)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主要指标的解释和实证研究几个方面,对低碳经济评价体系进行研究,主张该体系包括社会、经济、环境、技术四方面的评价指标[1]。李晓燕(2010)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以经济、技术、能耗、社会、环境、理念为一级指标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体系[2]。付加锋等(2010)着手于低碳经济的四核心要素,即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构建以产出、消费、资源、政策、环境为维度的多层次评价体系[3]。任福兵等(2010)则从发展低碳社会的内涵和特点出发,选用能源、产业、农业、科技、建筑、交通、消费、法规八方面指标[4]。
本文基于碳金融影响因素分析,构建一国碳金融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评价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运用FAHP赋以指标合理权重,通过多国数据对比,分析评价结果,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碳金融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借鉴国际经验,一国碳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可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一)行业背景
碳金融的发展态势受到其所处的经济金融环境的巨大影响。一国的经济水平一般基于产出的角度来衡量。例如,GDP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一国的综合实力,居民可支配收入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外贸进出口总额体现一国对外经济交往的深度和规模,而国内的通货膨胀率则是一国物价水平的投影。至于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境内外筹资总额可用于衡量金融市场筹资功能强弱;作为金融业主干的银行业,其盈利状况可以侧面反映金融业的稳定收入,其私人贷款占GDP比重可以体现金融机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其流动比率、存贷款比率则是金融稳定的考核指标。此外,颇具活力的证券业也对整个金融业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和交易股票市值分别体现股票市场的结构和规模 [5]。
(二)市场建设
对于碳金融这一新兴行业而言,当务之急是进行市场建设,即深化金融发展,形成完善的碳金融服务体系。一般而言,金融发展可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是金融效率,二是金融创新。金融效率的提高意味着金融体系在动员储蓄、配置资金等方面功能得到增强。宋汉光(2011)认为金融体系的动员储蓄能力可采用以下指标评价:(1)存款增加额/(GDP-最终消费),反映动员全社会储蓄的能力;(2)人均储蓄存款增加额/居民可支配收入,反映动员私人储蓄的能力;(3)金融体系贷款增加额/存款增加额,反映吸收的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能力[6]。JeffreyWurgler(2000)认为行业的资本配置效率可由模型得到①。鉴于金融工具对碳金融起着重大媒介作用,可选用股票、债券、基金、期权、期货等各类金融工具交易额的增长速度来衡量金融创新[7]。
(三)业务发展
从业务内容来看,碳金融致力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事相关的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交易,以及CDM项目开发。碳交易量充分反映该行业的发展规模,EUA及CER的价格体现该行业的发展潜力,年减排量和低碳指数则综合考察目标实现程度。同时,具体业务的开展离不开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如绿色信贷、碳信息披露、低碳产品标准、碳税、高碳排放行业的限入等。
(四)基础设施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而碳金融的核心目标在于减少碳排放,因而相关科学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也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低碳经技术主要有清洁煤利用、再生能源及新能源、高性能电力存储、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智能节能、生态产品设计、碳捕获与埋存、新型动力汽车等相关技术。至于能源效率,可从加工、生产、消费三方面综合评价。具体到碳金融活动,又有碳排放量、碳排放与经济产出的关系(CO2/GDP,简称碳强度)以及与发电量之间的关系(CO2/TPES,简称碳耗电力)三大影响因素。
三、碳金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前述影响因素分析,参照国内外研究成果,以一定的层次性概括碳金融的核心要素,构建碳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体系(见表1)。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与处理
通过收集我国以及世界的最新相关数据,我们发现并不是每个指标都有2009年的数据,因此部分评价指标选用2008年的数据,具体见附注。科学技术、政策法规这两项指标数据参照前人结果。由于选取的评价指标方向和量纲各异,需要对其进行下述标准化处理,处理后的数据统计结果见表1。
1.对逆向指标通过如下公式进行正向化处理。
X*=1/X'(1)
公式中X'为逆向指标的原始数值,X*为该指标的正向化指标值。
2.运用归一化方法对所有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其中,X为指标归一化后数值, X*max和X*min为该指标区域最大值和最小值。
(二)运用FAHP确定指标权重
模糊层次分析法具有互补性,符合人们思维逻辑,易于建立优先矩阵,由其得到的模糊矩阵满足一致性条件,勿需做一致性检验。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优先矩阵
fij=1,c(i)>c(j)0.5,c(i)
3.利用和行归一法得到权重向量
模糊一致矩阵Q每行元素的和(不包含自身比较)及不含对角线元素的总和为:
对li归一化处理可得到各指标权重:
运用matlab软件可得到准则层相对目标层的权重,其优先矩阵见表2。
同理可得指标层相对于所在准则层的权重,进而求出单个指标对总目标的权重,此处不再赘述,具体结果见前列表1。
(三)数据对比分析
下面将我国数据与世界一般水平、美国、英国、日本的相关表现进行比较。除另有注明外,所有数据均为2009年数据。具体结果见表3。
(四)评价结果分析
从上述评价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碳金融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金融市场不够成熟,限制了碳金融的发展。期货、期权等常见碳排放权交易媒介在我国尚属初级阶段。而我国股票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仍与发达国家差距颇大,美国上市公司市值是我国的3倍,股票价值占GDP的比重是我国的将近2倍。而推动CDM项目发展的银行贷款也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征信机制也存在欠缺。同时较低的银行资本资产比率潜伏高经营风险。
其二,尚未形成全国碳交易体系,碳信息透明度不高。投资者能够接触的信息有限且分散,增加了碳交易成本。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减排供应者之一,但国际排放权交易是以欧元为计价且捆绑结算,碳交易定价的主导权也掌握在欧美一些大银行手中,这直接导致了我国碳排放权的低价交易[8]。
其三,碳减排存在很大压力。碳强度、耗电力这些负指标的数值明显高于世界一般水平,低碳指数也较高,又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要实现全面清洁生产困难重重[9]。与此同时,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落后。且不论美国2.67%的经济产出用于技术研发,我国这一指标(1.49%)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21%)。
其四,相关政策支持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暂未征收显性的碳税,绿色信贷的覆盖范围也不大,高碳排放产业限入政策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总体来看,法律执行强度虽高,但与欧美高达9的指数表现相比,仍相差较远。
五、政策建议
(一)基于金融深化视角搭建碳金融体系
我国应以金融深化的视角加强碳金融工具的开发,为碳排放权交易提供标准化的载体,全面构建标准化的碳金融体系。具体而言,可围绕三个方面构建碳金融体系:一是推进中国碳金融市场建设。银行业以绿色贷款和碳基金的形式为低碳产业融资,碳交易所则通过标准化的远期、期货和期权合约提供具有流动性的碳交易产品,碳保险则以支付风险保单的形式降低相关主体的交易风险。二是搭建碳金融业务创新体系。开发配套金融产品,开展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同时加快建立碳交易期货市场。三是建立碳金融风险监管机制。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数据透明度不高,可能存在欺诈风险,因而在发展碳金融的同时加强风险监管是十分必要的[10]。
(二)构建国际化的全国标准碳交易体系
我国应充分发挥我国最大碳排放权供应国的优势地位,加快参与并最终确立在碳排放权交易中的定价主导权,以此确立在新一轮格局调整中的主导地位。有关部门应制定并公布统一的低碳产品标准,从而减少买卖双方寻找项目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总体而言,需进一步研究探索碳排放配额交易规则和制度,逐步增加现有交易市场的交易内容、完善市场结构及扩大市场规模,将众多分散的交易场所融合成一个统一的交易市场,并试图与国际碳交易体制达到趋同,以期构建我国的国际化碳交易市场,强化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三)建立低碳技术体系及产业体系
我国应加强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建立成果转化平台,鼓励企业开发清洁技术,同时发展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特征的新型技术研发集群,全方位多层次构建低碳技术体系[11]。除此之外,面临较高的二氧化碳强度,应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第一产业大力发展具有循环经济特点的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第二产业要逐步调整能源结构,推广运用可再生能源;第三产业要以发展绿色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环保产业循环链[12]。
(四)健全碳金融业务激励约束机制
鉴于排放权交易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政府有必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一系列标准、规则,提供相应的投资、税收、信贷规模导向等配套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融资活动[13]。比如,对开展碳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的相关收入进行税收减免优惠;对CDM项目贷款额度内存款准备金进行适当减免;通过财政拨款成立专项基金,为项目贷款提供必要的利息补贴等。同时,以法律的形式把温室气体排放量超标的企业纳入到限额排放体系,对其根据超标的数额给予相应惩罚,并在金融市场准入和融资上予以限制。
(责任编辑:L.Y.)
参考文献:
[1]刘嵘,徐征,李悦.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河北省某县为例[J].经济论坛,2010(5):37-41.
[2]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0(2):24-28.
[3]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10(8):38-43.
[4]任福兵,吴青芳,郭强.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江淮论坛,2010(1):122-127.
[5] J Knox-Hayes, The Developing Carbon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 Expertise, Adaptation and Complementation in London and New York. Journal of Economics Geography,2009.
[6]宋汉光.基于金融功能视角的金融体系效率评价:以宁波市为例[J].上海金融,2011(1):27-30.
[7]Jeffrey Wurgler. Financial Markets and Allocation of Capital.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58, 2000:187-214.
[8]曾梦琪.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11(3):62-65.
[9]金乐琴.后危机时代中国新能源产业创新与发展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24-27.
[10]陈柳钦.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南方金融,2010(7):24-29.
[11]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84-87.
[12]李宏岳,陈然.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问题探索,2011(1):66-71.
[13]何建坤.我国自主减排目标与低碳发展之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22-12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89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