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化”角力中国私募投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赖柏盛
爱因斯坦曾在一个新年聚会中与老友们促膝长谈。当朋友们问起他新年的愿望时,他表示:“我已经不再策划未来。我更专注于创造命运。”
这句话亦适用于当今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行业。近年来私募股权投资如火如荼的发展令人热血沸腾。市场并没有完全遵循美国或者欧洲的传统模式,而是创造出了自己的风格。
日新月异的市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环境,我们也目睹了众多成功与失败的例子,通过不断与行内几百家中国私募股权及创投基金管理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归纳了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主要差异化因素,并浓缩成为“新四化模型”,用此模型来阐释中国私募股权的变化及前景。
“新四化模型”包括本土化(localization),零散化(fragmentation),两极化(polarization)及专业化(specialization)。本篇先谈谈“本土化”的趋势。
2005年以来,中国股权投资行业涌现出越来越多优秀的本土团队,比起上世纪90年代末外资基金主导的情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究其根本,此现象背后存在着四个更深层次的原因:第一,全球私募股权公司最有经验的本土投资人才因不满利益分配机制而自立门户;第二,本地成功企业家凭借强大的创业技能与人脉,建立起专注于行业的基金;第三,全球私募股权公司最初倾向于空降外籍高管来统领其亚洲业务,而近年来它们也转向雇佣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专业知识并了解当地文化的本地人才;第四,某些全球投资公司因在本国的投资陷入困境而撤出亚洲,从而释放了中国本地人才进入投资市场,从而成为其联手成立独立基金的契机。
不过,若想在中国的私募投资行业中取胜,文化是关键的因素之一。而中国本土人才具有某些优势。
首先,本土基金管理人与企业家没有文化代沟,相处更为和谐融洽,在获得信任方面具备明显的优势。私募投资行业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业务,只有彻底了解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其次,本土基金对于项目的判断更为准确和快捷。当下,一些热点项目的竞争已到了白日化阶段,如何迅速找出关键人物和契合点是迈向成功的阶梯。本土基金的团队集中于中国,更易于沟通并达成共识。与之相反,国际基金的投资委员会成员多为外籍人士并居住于非亚洲区。他们的尽职调查有时过于拘泥形式并要遵守其国际标准。有些标准虽适宜西方,但与中国国情并不协调,导致不少项目中途夭折。一些好的投资机会也就这样与外资基金失之交臂。
近年来,海外基金也纷纷开始着手招募本地人才,有些基金已转由本土团队作出投资决定。但建立投资委员会与本土团队的互信非一朝一夕之功,仍需要长期的磨合。与之相比,小型境内基金的团队更为灵活,与本地企业家的默契也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本土化的另一表现形式是大批人民币基金的涌现。但由于人民币目前还未实现自由兑换,短期内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的表现将各有千秋。前者在项目投资和本土退出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但仍处于探索阶段,本土LP群体也未成规模。后者虽在中国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其LP群体相当成熟,但在项目投资与本土退出方面滞后于人民币基金。所以,越来越多的GP选择两者兼顾,美元和人民币基金同时发展,黑石、鼎晖就是很好的代表。
新年的钟声响起,正如同爱因斯坦所言,创造命运的时代已经来临。在今后几年内,期待能够看到更多优秀团队登上中国私募投资的舞台,谱写出命运的交响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915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