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需求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贺红艳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投资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群体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和道德义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形成了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要满足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需求,而信息需求是由利益相关者在契约中的利益要求和实现因素决定的。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 企业社会责任 信息需求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投资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群体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和道德义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要求,形成了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企业既是社会资源的使用者又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作为社会资源的使用者,企业有责任为其耗费行为承担责任;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企业有权力为其创造行为获取利益。然而,如何促进企业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同时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如何,需要通过向社会公众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社会责任公之于众,接受社会利益相关者的监督才是有效保障。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既是企业对公众的承诺,也是对企业自身的约束,因而积极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定期进行社会责任执行情况的披露,是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增强企业责任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一、企业性质的演变历程及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理论 理论界对企业性质的研究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从商品生产的一般意义上讨论资本与劳动力的分工,认为企业只不过是资本所有者雇佣工人为取得利润而生产和出售的组织。在亚当・斯密的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生产分工和内部劳动分工的分析认为企业产生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调整的产物,既是一个协作生产组织,又是一个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场所。其前提在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组成企业的两类主体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企业这种组织形式的产生,企业管理的职能体现的是资本家意志的资本职能,实现的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支配关系。
  (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发端于马歇尔。在马歇尔的理论中,工人、资本家、地主都在市场中“自由地”出售他们所拥有的劳动、资本和土地,而具有特殊组织才能的企业家是这些要素的唯一需求者,购买这些要素并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生产。企业的产生是由于“天赋才能”的企业家“恰到好处”地组织资本、土地、劳动等要素进行生产的结果。在马歇尔之后逐渐成熟的新古典经济学发展并完善了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方法,通过构建一系列的函数式,以此作为分析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范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现代西方经济学主流的分析模式。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的认识专注于其作为一个投入产出系统的十分“纯粹”的生产过程中。企业制度被简化为一种生产函数,企业中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关系被函数关系所掩盖,成为一个“黑箱”。
  (三)现代企业理论 现代企业理论通常指的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考察企业内部结构关系的理论研究集成。一般认为,科斯做出了突破原创性的贡献。科斯把企业和市场看作由交易成本所决定的相互竞争和相互替代的两种制度安排。企业的作用在于用一个契约取代为生产一种最终产品而在市场上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契约,从而节约交易费用。由于企业内部协调也存在着交易成本,企业规模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内交易成本和企业外交易成本的比较,即在企业内部企业主的权威取代了价格机制发挥协调作用,若前者较低则企业将持续扩张,直至企业内外边际交易成本相等为止。威廉姆森和克莱因用认为企业的产生是资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与交易频率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资产专用性较强、交易的不确定性高、交易频率大,建立企业这样专门的管理机构就越有必要。杨小凯和黄有光提出不同的所有权结构导致的交易效率不同,从而企业效率也不同。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企业组织形式,因为避免了对管理知识和劳动的直接定价,因而有更高的效率。由于度量管理活动要花费极高的成本,因而管理者应该享有剩余索取权。而这种剩余索取权表现为对管理服务的间接定价。巴泽尔从产权属性的多样性出发分析了企业的性质。由于资产属性的多样性导致的资产产权界定的固有困难,使资产属性存在被分割的可能,资产属性分割给若干具有专门技能的人,由他们来行使企业组织内对其赋予的财产权利,有可能使分割的资产属性得到较好的利用和保障,并获得与权利转让相一致的最大化收入。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 即“股东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股东至上理论认为物质资本作为构成企业存在的基础,股东作为物质资本的出资人毫无疑问就是企业财富的所有者,如果不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就会产生灾难性的道德风险。1963年美国斯坦福研究院学者们首次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并不完全是股东的实物资产的集合体,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企业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同时也分担了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或是为企业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因而都是企业财富的来源,因此与股东一样,其他利益相关者也拥有一定的企业财富。在与企业的关系上,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并无本质上的区别。Pfeffer和Salancik提出的“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的生存有赖于其获得和保持资源的能力,与关键资源的提供者保持良好的关系是组织存在的关键,这就为公司必须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将要素理解为企业所能拥有或控制的资源,是其企业财富的来源,那么对这些要素(资源)拥有所有权或控制权的人就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对公司影响或者控制的程度取决于所提供资源的价值,如果这种资源更具价值,其提供者就应该拥有更大的影响或控制力。资源依赖的程度决定了利益相关者在公司的地位。自1963年斯坦福研究院涉足利益相关者问题开始,一直到90年代中期为止前后共30多年时间里,西方学者所给出的27种有代表性的利益相关者定义。企业也在政府法律和自身实践中不断寻找着符合企业利益的利益主体的范围。国外主要公司治理原则对利益相关者的规定如(表1)所示。
  
  
  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需求
  
  (一)政府 政府是代表国家意志的职能机构,任何一个企业都要满足国家权力机关设定的若干标准才能获得其合法性,其应有的权利才能受到国家机关的保护。企业与政府的利益关系主要表现为政府以政治利益为导向对企业进行规范,企业为保障经济利益而主动寻求政治参与。在一般情况下,政府对公司的权力主要体现为一种间接控制权。在分享利益方面,政府可以依法从企业取得税收。企业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财政收入。在要素投入方面,政府所创造的硬环境、软环境,事实上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股东 一直以来,股东(投资者)作为企业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尽管在知识经济时下,财务资本的重要性相对下降,但是投资者仍然是企业最重要利益相关者。事实上利益相关者理论也提倡将股东或投资者作为企业众多利益相关者中最重要部分,或者至少作为公司业绩中优先考虑的对象。作为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向企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本金,承担着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因此索取正常利润率的投资回报是其首要权

利。股东首先关注的是企业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由于任何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契约及其契约的执行情况都会对股东的经济利益产生影响,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股东必须关注反映这些契约执行及由此而产生的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变动的会计信息。此外,为了科学评价经营人员代理责任的履行情况,并据以决定合理应对之策以保障自身利益,股东也需要从财务报告中获取相关信息,以便能有效监督经理人员的经营行为及参与重大决策管理,这就形成了股东信息需求的动因。
  (三)债权人 债权人是求索权优先的资金提供者,债权人与企业是完全契约关系,债权人享有按期收回本息的权利,但是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组合降低投资风险,而债权人却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进行风险化解。债权人通过写在借款合同中的资金使用限制等方面的条例对企业借款进行监控,以保证企业还本付息,降低债权人的贷款风险,因此经济责任信息也是债权人关注的重点。债权人关心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短期债权人关注的是企业在短期内的偿债能力,因此他们需要获得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的信息,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长期债权人需要了解企业长期偿债的能力,即企业在未来时期支付本金和利息的能力,这种能力反映在企业的财务状况上,即企业的资本结构、资产流动性、资产的市场价值和长期盈利前景。
  (四)员工 当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并发展起来之后,真正在企业中倾注心血的其实是企业的管理者和广大员工,员工向企业投入人力资本,并且在对其进行持续性投资时形成的知识和技能具有特殊的专用性。员工是企业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员工行为直接影响到其所接触到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与顾客、供应商及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达成的合作和支持起始于企业员工和企业内部的合作伙伴。雇员与企业利益存在密切的联系,他们希望在长期保持盈利的企业工作,获得较高的工资报酬和拥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及福利条件等。一般地说,员工主要关心对其雇佣条件或前景有潜在影响的有关因素,包括:雇佣情况;工作方法、组织、材料或设备的变化;生产线或服务性质和范围的变化、多余的或短期的工作;关闭、合理化或重组方案;高级管理层和股权结构的变动;公司经济和财务状况。
  (五)社会公众 企业作为经济范畴与其它的社会、政治范畴存在利益冲突。企业也日益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才能够更好地展开生产经营活动。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的富裕程度、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关注的意识以及相应的社会期望值都提高了,社会公众更加关心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在西方国家,出现了一个消费者选择企业的新词:“货币选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可以按照本人的意愿和偏好在市场上选购各种消费品,消费支出等于他们对各种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投“货币选票”。消费者以货币选票向企业施加社会责任压力。现实中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各类贸易或劳动组织、消费者协会、社会团体等等,作为民间的力量,通过舆论宣传对企业的行为产生间接的软约束,对企业产生社会压力。欧美国家的一些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消费者认为,他们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公司对社会责任的承诺。社会公众是企业外部的一种压力团体,他们以不同的角色关注企业产品安全、环境保护、社区建设、慈善事业等方面的信息。其二,社会利益诉求的不断积累最后会形成政府的行政管制和立法。由于企业在与消费者个体的市场交易关系中拥有大得多的经济力量。因此,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必须依靠社会或政府才能最终取得力量上的平衡。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结成社会团体,二是政府行政管制或立法。例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所谓的“消费者运动”,一些消费者团体结成了松散的联盟,共同向企业和政府施加影响,要求企业改进产品质量,敦促政府立法保护消费者权益。“消费者运动”直接推动了1972年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法》的产生。
  
  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需求因素
  
  (一)信息需求群体的形成 信息使用者是否成为真正的信息需求者,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内在动力的大小;二是信息使用者的成熟程度;三是使用者群体影响力的大小。满足这些条件,真正的信息需求者才能产生,并会提出改进、规范信息的请求。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要求,形成了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
  (二)信息需求反映机制的建立 信息需求必然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才能对信息供给产生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制定准则规范,把信息需求变为法律规范,约束指导信息供给。二是通过市场竞争直接对供给者发生作用。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信息供求能够很快达到均衡。为适应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更好的促进上市公司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深交所于2006年9月25日正式颁布实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指引》明确,上市公司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应对职工、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及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为此,上市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应当遵纪守法,遵守商业道德,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并积极承担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责任,参与社会捐献、赞助等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指引》采取了自愿信息披露制度。深交所鼓励上市公司根据指引要求建立社会责任制度,定期检查和评价公司社会责任制度的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形成社会责任报告,并与年度报告同时披露。根据一项以1999年到2003年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制造业中的石油、化学、塑胶、塑料业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披露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情况如(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中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公司比例较低,研究期间的所有年份中,上海证交所的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比例都高于深圳证交所;从两个市场所有样本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趋势来看,2001年年报中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公司比例从2000年年报中的41%迅速提高到74%,可见,2002年颁布实施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因而,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规范,对促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三)信息需求方的力量均衡 信息的各种质量特征中,大量的文献和准则都强调相关性,把它作为首要特征。决定信息相关性的是信息的使用者,而使用者的需求不同,相关性的具体形式和标准会随使用者的价值取向和参照系的不同而明显存在差异。相关性不是信息本身固有的属性,而是使用者对使用信息所作的一种价值判断。信息报告为什么能满足有些使用者的要求,而不能满足另一些使用者的要求?为什么考虑某些使用者的意见,而置其他使用者的意见于不顾?在现实生活中,力量较强的使用者对信息披露起着关键作用。于是就不难理解,在股东占主导地位的市场中,信息披露偏向于股东的要求;在利益相关者占主导地位的市场中,信息披露更多体现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所谓相关信息,只是信息需求者力量均衡的结果。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态度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每一类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信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自利的本性使他们都有通过获得社会责任信息而维护自身利益的动机。另一方面,各类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之间存在相互制约,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利益相关者都希望谋求更多的社会责任信息的知情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要求,形成了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要满足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需求,而信息需求是由利益相关者在契约中的利益要求和实现因素决定的。公司每一利益相关者依据向企业投入资源不同,对企业的利益要求不同,从而企业对其承担的责任不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需求者的范围要比传统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范围大得多,而且他们更关心和要求的是比较精练的社会责任信息。虽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能完全等同于公司实际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但信息披露既反映了公司信息披露的充分程度,也反映了公司对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以及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至少体现了信息的提供者对问题的关注程度。同时需要提高利益相关者的理性决策意识,加大对利益相关者的法律保护,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的需求拉动来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走向成熟。
  
  (编辑 聂慧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8011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