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生命教育是一个探究生死关系的历程,这个历程包括了社会大环境下人们对生存及死亡的看法与态度,旨在使人们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生命观。本文目的在于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将生命关怀与教育模式相结合,提高社会关于生命教育的认知度与包容度。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关怀;成长;幸福
  生命是万物之根本,是人们发展立足的根源。世间万物皆有生命,但为什么只有人类产生文明,成功取代残酷兽性,生出了理智人性?因为人类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取舍,老子在《逍遥游》中提出生命是人们都想得到的东西,但是当情义与之发生冲突的时候,君子光明磊落,欣然赴死。死亡是人们都讨厌嫌恶的东西,但当非要采取某种君子不屑为之的手段才能避开死亡的时候,即使是死亡,人们也坦荡接受,欣然面对。生命固然是可贵的,可总有比它更难得的事物。薪火相传,源远流长。人类通过传导授业解惑的教育方式将优秀宝贵的思想精华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促进人类文明史的不断发展进步。教育源自生命,理所应当用于生命。但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在,教育却仅仅被用于传递科技知识,注重于物质世界而忽略了人们内心本质的塑造。优越的身外之物带来的却是内心愈发的孤冷寂寞,由于现实物质世界的发达便利,新时代的人们更加恐惧死亡,甚至盲目保健,沦为笑柄。本文旨在研究生命教育对现代人的重要性,改变生命教育被漠视冷待的现状,探索教育与现实的互利之法。
  一、解读生命教育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频发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专家学者为了应对该现象而提出最初是以死亡教育形式为主的生命教育的概念。旨在通过生命教育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与美好,劝导人们珍惜生命。在我看来,生命教育被简单的解读成死亡教育有点过于狭隘了,生命虽然简而言之就是人们从出生到死亡的旅程,但它包含了这个旅程涉及到的多个方面。不但有关人们在物质世界的生存和成长,还囊括了人们在精神世界的领悟与圆满。生命教育应当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理念,融入到我们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从懵懂到耄耋,从家庭到社会。
  现今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较晚, 但好在相对积极地开展生命教育工程, 就目前来看, 上海、辽宁、云南等地区都相继出台了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生命观教育的相关条例。把生命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是让我们最快速度接受生命教育的途径,因为学校是绝大多数人迈向社会的必经之路,学科教学具有科学性和专业性,更能为学生信服。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过一篇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该报告在序言的开篇中就指出:“教育在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树立慈悲之心,养成合理的家庭幸福观。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给我们带来很多知识与人生启发,所以更应该将生命教育纳入教学范围。把学校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载体,在教学活动中开展生命教育, 对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 是使人回归幸福的一种有效途径。
  但除了学科教学,专题教育和课外实践活动也显得尤为重要。人生哲理是需要每个人去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的从心里去接收它,所以不管是学校,还是种类繁多的社会团体和公益性组织,都应开展形式各异的生命教育专题活动,让生命教育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从日常点滴去认知生命,努力将生活过得有意义,同时也要正视死亡,明白死亡也是生命中的一部分,需要用一个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他,而不是谈死色变或是避而不谈。
  二、生命教育的方式
  尽管部分学者认识到要将生命教育理念与学科教学结合, 但是生命教育究竟该如何贯穿于学科的教学之中, 通过什么路径渗透在学科教学中, 当前学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学者曾指出要借助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进行生命教育。尽管在理论上不同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实施生命教育的方法, 但具体的教育实践还需继续进行探索,寻找最适合学生, 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而言,目前只能采取课程的方式进行。但是社会上普遍不重视生命教育,院校出于功利主义的追求也极少开设相关课程,认为其是资源的不合理使用。所以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迫使院校开设一定量的生命教育课程,开展生命教育。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进行案例讲解与分析。同时让学生切身体验,帮助他们产生正确的领悟。只有经历过才知道生命的可贵从而有所顿悟。同时生命教育要因材施教,不能局限于一种模式。套用固定的模板只会墨守成规,不能达到原有的效果,反而起到反作用。同时也可以采用实地采访的形式来进行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去养老院进行义务劳动,与老人进行交流,回来后让学生彼此交流对死亡的看法。通过提交观后感等作业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进行针对教育。要将死亡教育从理论落实到实际,不能只停留于学者的研究报告中。说的天花乱坠不如真正落实到实处。生命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水平,更应该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在实践中让学生充分理解生命教育的现实意义。要广大学生参与到与生命有关的活动中去。在特定场合下,学生也能能深切地感受死亡的庄严,同时也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死亡的残酷,感觉到生命的珍贵。
  对社会群众来说,要大规模宣传生命教育,推动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死观,坦然面对生死,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要进行生命教育宣传,充分利用新兴媒体中介的力量, 提高生命教育的国民度,提升人们关于生命教育的认识水平。积极开展一些生命教育的活动,通过专家、学家的讲座,吸引人们积极参与,将死亡这个话题从不可说、隐晦变成习以为常。通过全社会的生命教育宣传,也可以提高社会大众关于生命的认识,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来使生命教育发展壮大。同时也能让人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活在当下,不留遗憾,让自己能更有价值的度过余生。
  对于老人来说,生命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减轻甚至消除对死亡的恐惧。这方面可以寻求专业的死亡教育机构的帮助。机构教育是死亡教育的主要形式。机构要对民众进行有计划的关于死亡教育的活动。如讲座、沙龙、工作坊等,来提高老人对于死亡的理解。其次,可以适当组织一些讨论会,可如临终关怀、器官捐献等各种丧葬仪式等话题进行讨论,也有助于他们消减对死亡的畏惧与厌恶,还可以让老人与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使其更了解生命的意义。快乐无负担的度过接下来的日子。同时要让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密切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况。一般来说,老人惶恐主要是出于无知,对自己情况不了解,对疾病认知不清晰等等。这时工作人员便要主动答疑解惑,主动与老人家和家属沟通,让老人了解一些医护知识,消除一些不必要的恐慌。同时养老院要做好临终关怀业务,尽可能满足老人的愿望,缓解老人的疼痛。临终关怀不止是指身体上更重要的是减轻老人恐慌、不安、焦躁、牵挂等一系列心理,令其安心,让老人最后舒适有尊严的离开。
  三、生命教育的价值
  对学生而言,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树立对生命的良好认知,在学生价值观念尚未完全成型的情况下,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消除玩乐主义、虚荣主义、自我主义等的负面影响。在目前网络盛行,各种价值观混杂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成熟期也在不断提前,极易产生一些扭曲心理。该心理会阻碍青少年养成正确的身心价值观。同时学生心理极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干扰产生极端思想,导致一心理扭曲、思想迷茫、行为失控等现象,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并把握生理、心理发展的科学规律,领悟生命的本质与价值。
  对于学校来说,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来说学校现有课程中极少提及有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并且缺乏系统性有效性操作性指导。同时小部分教师的思想比较落后且迂腐,對青少年心理存在观念上的误解。因此,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学校教育体系的重构升级与教育理念的发展创新。
  对老人而言,由于此前并没有关于生命教育的措施,社会各方面对于死亡有一种避讳心理,他们无法正确了解关于生命、存在、死亡的意义,从而导致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非常畏惧死亡尤其是处于人生暮年的老人。这样老人就会极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问题,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在养老院进行生命教育可以使老人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引导老人坦然面对死亡并以此达到“积极老龄化”的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属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合肥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生命关怀需求现状及解决措施研究》(编号:20181035717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金双(1998- ),女,黑龙江七台河人,安徽大学管理学院,2016级本科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专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693410.htm